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布局之年,也是宏观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巩固旅游经济步入繁荣发展新周期的关键一年。新时代的旅游发展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旅游正进一步拥抱世界,在全球旅游发展体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Let's go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布局之年,也是宏观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巩固旅游经济步入繁荣发展新周期的关键一年。新时代的旅游发展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旅游正进一步拥抱世界,在全球旅游发展体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原文 :《从单向接待到共享、共创、共融》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 金准
图片 | 网络
中国旅游对于世界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含义。一方面是中国需求形成的巨大市场要走向世界,由此形成影响乃至塑造全球旅游需求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旅游市场趋向开放,形成了超大规模供给对国际需求的磁石作用。一面是巨大的客源市场走出去,另一面是巨大资源的引进来,两股力量通过免签和一系列开放政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市场投向世界和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巨大扭力,由此构成观念、消费和文化上的三向循环景观,并塑造了一种因为流动而形成的巨大文化景观。
Let's go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开放政策不断扩展,释放出巨大的国际流动潜力。中国已与26个国家达成全面互免签证协议,对38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并对54个国家提供过境免签待遇。此外,中国与1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互免签证协定。2024年12月17日,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的停留时间从72小时和144小时延长至240小时。这一系列举措为国际人员流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显著推动了入境旅游。
国际游客在华体验的五大新趋势
国际游客重返中国,具有与前不同的图景,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
观念:从消费古老到感受发达的转变。过去到中国的国际游客更关注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而如今,他们更惊叹于体验中国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高科技设施,“China travel”热现象主要源自信息差通过旅游被抹平后形成的巨大反差感。在中国发现中国,然后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让外国的博主们产生有如发现新世界一般的自豪感,把自己惊奇的旅游体验分享出去,也能够让他们通过告诉世界一个不同的中国故事而收获巨大的流量。
乐趣:从探索秘境到体会便利的转变。以往发现中国的乐趣在于独自发现人迹罕至的秘境,感受时间差,而今天的入境游客更多的是来体验便利,感受如多元宇宙一般分叉的现代化新路所产生的未来即视感,高铁列车、无人机送货、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出镜频频。
体验:从独乐乐到同频共振的转变。以往到中国旅游,走的是专属的游客路线,这一代的旅华游客,直接钻到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场景中,比如韩国人到上海旅游,排队去吃当地的羊肉串,外国游客和中国居民排同一个队,逛同一个街,共享同一个场景,形成了文化生活的同步共振。
传播:从邻友诉说到社交分享的转变。以前到中国旅游,回家给亲朋好友看买回来的纪念品,而现在的外国游客通过TikTok、小红书晒中国照片、在中国街头表演才艺、带着镜头去找暗黑美食,中国发生的故事被即时地搬运到五洲四海,没有“中间商”加工编辑,一切有图有真相。
破圈:从大中华到世界性共振。以往的中国入境旅游,绝对主体是港澳台游客,而这一轮入境旅游大发展,源自于面向外国游客的政策开放,增长的主体是外国游客,我们能够感受到欧美、亚洲客人的增多。可以注意到,RCEP协定的签订带来签署国家间更紧密的生产贸易合作,商贸关系的紧密化带来更底层更高频的旅游动力,旅游故事的背后,还连带出一个更坚实的经贸故事来。
“共塑”国家形象
在这样的转变下,旅游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活动,而变成了国家形象的巨大传播器。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成为海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与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此背景下,主导国家形象的“我塑”和“共塑”成为必然要求。入境旅游是与公众接触最直接、形式最灵活多样、涉及维度最全面、形象塑造的主场效应最明显的方式之一,成为塑造和丰富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
第一,直接接触。入境旅游具有现场性和深入性。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相比,入境旅游在提升国家形象上能够起到有别于媒体的特殊作用,不仅触达对象本身具有自愿性,而且触达时间连续,触达方式直接,发酵方式更为多样,可以很好地打破信息隔阂带来的茧房效应,改善中国和中国人在外国民众心中的形象和认知。
第二,全面立体。入境旅游让世人形成对丰富内涵的大国形象的感知,外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旅游反馈,反映了国家力图塑造的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形成了对当代中国形象的立体感知。
第三,高度正面。入境旅游对国家形象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外国游客形容中国旅游的高频词是“舒适的”“漂亮的”“精彩的”“不同的”“有趣的”“惊人的”“喜欢的”“享受的”等,反馈出一个高度正面的中国旅游形象。
第四,眼见为实。入境旅游对于扭转和提升国家形象具有明显的作用。旅游可以改变对国家形象的基本认知,外国人在未来中国前会有一些神秘感、不确定感与主观想象,但入境旅游后,会对以往的印象进行修正,认识真实的中国,从游客反馈内容看,来华旅游后,游客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正面积极,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有了真切感受,对中国的认知更加具体、全面、丰满,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具有明显的作用。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旅游拥抱世界,正在建立起一种新的确定性。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5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