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南疆 英烈之八十一:雷场舍身救战友——记138师413团林树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0 12:04 2

摘要: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

上图:杨凤海将军题

老山对联:“碧血洒南疆,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艰苦守边关,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故取名“碧血南疆”。

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血燃烧的忠魂,都有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曾经的欢笑与关爱,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与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怀念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怀念。

上图: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广场英烈墙

上图:林树平烈士的名字镌刻在英烈墙本张图片第4组第14行

林树平(又名林书平),413团高机连一排三班战士,山东省栖霞市观里镇古村人。1964年8月出生,1985年1月入伍,1985年3月,随部赴云南省老山地区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7月27日在八里河东山马家湾4号阵地执行任务中,战友触碰地雷,林树平奋不顾身冲向雷区抢救受伤战友,而自己却触碰了另一颗地雷,倒在了血泊中,21时40分在师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1岁,根据本人意愿和战场表现,团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师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骨灰存放在烟台市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林树平入伍之初,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要参加云南省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连队随即进入战前开进准备和临战训练。

晚上熄灯后,林树平躺在床上,身体放松下来,呼吸平稳而均匀。周围不时传来几声此起彼伏的鼾声和梦呓声,显示出战友们正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只有哨兵在值哨。突然一阵“嘟嘟嘟”的哨声响起,瞬间打破夜色的宁静。连长不停地喊:“紧急集合……”训练要求紧急集合在熄灯摸黑条件下,在5分钟之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包,跑步到操场集合。林树平迅速捆好背包,带上武器,跑到门口。然后一路疾驶,一路奔跑……每次奔袭十里八里,那是家常便饭。

林树平把训练场当做战场,林树平深知肩负的责任,在训练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把集体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处处用最好的训练成绩展现自己。林树平身高1米80左右,体质健壮,英俊帅气,眼睛明亮,总是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阳刚之气十足。训练场上,林树平在高射机枪操作、战术协同、体能训练上样样精益求精,从不叫苦不叫累,自觉加大训练难度,挑战极限,只为提升实战技能。

部队经过战前动员,宣传赴滇作战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了官兵战斗意志,提高了战斗士气,林树平明确了自身使命,增强了战斗的决心和信心。林树平乐观向上,积极有为,服从命令听指挥,团结同志,工作抢着干,危险抢着上,用自己情操和担当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深受战友们好评。

在云南省文山县平坝临战训练期间,林树平总是学在前,练在前,做在前,在烈日暴晒下,在狂风暴雨中,他都能够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严格要求,把自己锻炼成为钢铁战士。在连队组织的老黑山负重登山训练中取得第二名好成绩。几个月下来,林树平通过努力,硬是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成为连队的技术和体能尖子,并荣获连嘉奖一次。经过战前历练,林树平宛如一把精锻细磨的宝剑,锋芒毕露。连队干部评价林树平:“是非常优秀的好兵!”

1985年5月,部队开始陆续接防前沿阵地。5月28日,林树平随连队奔赴前线。按团司令部赋予高射机枪连的任务,一排由副连长王黎明,排长曹继红带领执行芭蕉坪团司令部的防空,防越军偷袭警戒任务,确保指挥中枢各个部位安全无虞。三个班分别在司令部东南西三方面部署,构成坚不可摧的盾牌防线。一排各班还兼具自身防敌炮击,防敌偷袭,任务非常艰巨。林树平和战友们日夜坚守岗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密监视周边动静,为应对敌人突然袭击做好充分准备。八里河东山像一座沉默而坚毅的堡垒,在左右18华里的广袤区域内,错落分布的250余个山头阵地,宛如一条蜿蜒的金戈巨龙,牢牢扼守着祖国的边境线。每逢雨季,谷底溪流汹涌奔腾,岩上瀑布如银河倒泻,山上藤葛肆意缠绕,植被像绿色海洋,山岳丛林地作战环境复杂。

进入阵地后,林树平在排长曹继红和班长丁涛的指挥下修筑猫耳洞和防御工事,熟悉周围地形,了解各方面情况,研究越军特工活动规律,迅速进入指定的哨位执行警戒任务。林树平和战友们利用沙袋和原木,在指挥所周边构建多层防护工事。沙袋紧密排列,最外层用沙袋垒筑厚实的防护墙,内层用粗壮原木搭建框架,防止炮弹冲击坍塌,减少直接命中几率。

林树平和战友们用以藏身的猫耳洞潮湿闷热,细菌滋生,皮肤常常发生溃烂感染,夜间还要遭受敌人的骚扰,经常与偷袭越军特工发生激烈交战。为应对随时突发敌情,无论雷雨电闪,蚊虫叮咬,林树平都主动要求到异常危险的第一哨位执行任务,昼夜坚守在哨位上。面对复杂的敌情特情,林树平多次冒着炮火抢修工事,运送弹药,始终以高昂的斗志战斗在一线。林树平和战友们始终高度警惕防敌偷袭,以动制动,以静制动,在阵地前沿构筑起钢铁防线,有力保障了团部的安全。

南疆这片土地饱经战火洗礼与摧残,每一座山头都铭刻着战士们无畏的身影,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勇士们滚烫的热血。林树平怀着对祖国的赤诚忠心,与战友们精诚团结,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

1985年7月27日,林树平所在哨位遭遇越军炮击,一发远程炮弹落入三班阵地约8米处,工事造成破坏。战争是残酷的,是生与死的博弈,容不得丝毫懈怠。为防敌人炮击和偷袭,巩固阵地,班长丁涛带领战士林树平和王炳奎,于当日下午去4号高地采集修工事所需器材。八里河东山笼罩在亚热带特有的躁热中,他们背负着修复工事的器材,穿行在4号高地越军废弃的泥泞堑壕间,潮湿的军服紧贴着脊背,军靴在弹坑遍布的山路上发出咯吱声响。三人像移动的堡垒在雷区边缘谨慎前行。硝烟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地雷如恶魔的种子,布满山野。突然,左前方迸发出刺眼的火光,—颗沉睡多年的防步兵雷轰然苏醒,巨大的气浪将瘦高的王炳奎掀翻在地,殷红的血在硝烟中划出惊心动魄的轨迹。“王炳奎!”丁涛的嘶吼打破了山间的寂静。林树平几乎在爆炸余波未散时就已扯开急救包,这个来自山东栖霞的农家子弟双眼赤红,不顾生命危险,以快速跃进姿势冲向弹坑。“别过来!”王炳奎沙哑的警告同时混着血沫从嘴角溢出。林树平用那有力的双手接近到王炳奎时,脚下却踩到了越军另一颗地雷,身下突然传来金属弹簧片特有的清脆咬合声,刹那间,焦土混着血水在空中绽开凄艳的红莲,年轻的战士就这样倒在血泊中。

林树平当时脚踝炸没了,左腿内侧受伤,脑子还清醒,约半小时后出现昏迷。连长盖希云闻讯,立即组织人员抢救,迅速送往师医院。手术室的灯光在子夜仍然雪亮,无影灯下漂浮着浓重的血腥味与消毒水气息。林树平残存的意识里始终紧攥着染血的止血带,直到监护仪的长鸣刺破黎明的寂静。经师医院多方努力,并且从军区医院请专家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参加抢救,林树平终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于27日21时40分不幸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浸透硝烟的南疆。

林树平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铮铮誓言,践行了“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战友们每每回顾林树平训练时的坚毅面庞,战场上遇到炮火时决然的身影,无不潸然泪下。林树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革命军人忠诚无畏、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资料:盖希云,丁涛)

上图:林树平生前照片(资料提供:李建国)

上图:林树平入伍通知书(资料提供:林树本)

上图:林树平立功证书(资料提供:林树本)

上图:林树平(二排右2)新兵连与战友合影(资料提供:林树本)

上图:林树平(后排中)与战友合影(资料提供:林树本)

上图:栖霞县政府赠送给林树平家的卫国光荣牌(资料提供:林树本)

上图:林树平立功喜报(资料提供:林树本)

上图:林树平烈士证明书

来源:英雄旗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