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央行人:我就喜欢这样的“仪式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0 12:51 3

摘要:时钟拨回80年前的1945年,苏皖边境一片寂静的芦苇荡,见证了19岁小君霞的机智与顽强,一整夜藏身在湖水中带来的寒冷刺骨,没能熄灭她心中燃烧着的那团火:一定要活着把情报送到指定的联络点,那关系着战争的成败与父老乡亲们的生和死。

谁说岁月静好,就一定是生命给予每个人的恩赐?再过两个多月就迎来99岁生日的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离休干部宋君霞老人,并不这么认为。

时钟拨回80年前的1945年,苏皖边境一片寂静的芦苇荡,见证了19岁小君霞的机智与顽强,一整夜藏身在湖水中带来的寒冷刺骨,没能熄灭她心中燃烧着的那团火:一定要活着把情报送到指定的联络点,那关系着战争的成败与父老乡亲们的生和死。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百废待兴。参加工作不久的宋君霞在执行征税任务返回时,路过一片高粱地,没想到仍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埋伏其中,机敏的她下意识寻找到一处掩护,恰好有同事们闻讯赶到,否则她差一点就

时钟指向1981年,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办公大楼内,宋君霞安坐在一间明亮的档案室内,一页页翻查着陈旧发黄的资料。身为档案员的她,在年逾50已知天命的年纪,走上了这个新岗位:“能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员工,从事着档案整理的基础工作,特别荣耀,一定把档案整理得齐齐整整、一页不落!”

从少时的战事频发、颠沛流离,到如今的儿孙满堂、岁月静好,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宋君霞亲历了无数回生死闯关、一次次侥幸脱险,在儿孙们看来,应该没人比她更懂得“活着的幸运、平安的幸福”。

“再也不会在战争的枪炮声中醒来,也不再有忍饥挨饿的苦日子,今天的生活,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满头银发的宋君霞老人,说起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唯有“感恩”二字。也让第一次亲眼见证她老人家坚持用现金交

2024年夏,宋君霞与合肥市琥珀中学五里墩校区学生讲述革命往事(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台)

闯进芦苇荡的19岁情报员

“新中国成立前的那些年,是母亲经历过的最动荡最艰苦的日子,祖父母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为躲避国民党势力的搜查,经常背井离乡

1926年6月5日,出生在江苏省邳睢县张圩区宋庄村(现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下辖村)的宋君霞,诞生在一个革命之家,父母、姨父、表哥等亲人都是地下共产党员。宋君霞的家,也成为党组织设在宋庄村的一个秘密联络站。在十五六岁的花季,她已经开始协助父母一同打掩护、送情报,并在1942年参加了革命先烈吴亚鲁生前组建的中共徐州党支部所发展的妇女工作团,以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动员妇女参加革命、与地主恶霸展开斗争为主要工作内容,锻炼出不一般的机敏和果敢。

“1945年的一天,为躲避国民党盘查,我母亲以一筐香瓜作掩护,把装有情报的芦苇秆藏在又丑又赖的香瓜里,在假意邀请敌人吃香瓜时,我常常借机接过母亲递来的‘遭嫌弃’的香瓜,随后一溜烟拐进高粱地,及时送去情报。”宋君霞回忆说,这样的情形有很多,好在每次都能有惊无险地完成任务,也因此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经常被派去独立执行送信任务,有时为了甩开敌人的追查,必须藏身于芦苇荡中,半个身子浸泡在冰凉的水里不能轻易动弹,待到凌晨四五点天蒙蒙亮、敌人放松戒备时,才能爬上岸继续送信。

“见机行事是革命年代的生存本领,但机智

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生命中的绝境。在宋君霞看来,正是因为党的召唤、组织的凝聚力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才驱动着人性深处最闪光的无私与大爱,在这个赤诚的革命队伍里流转,这一道道爱的光芒,也陪伴着她走过余下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宋君霞对中国人民银行给予的关怀心存感激。

“送报了!有我印的报纸”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是崭新的,也让成长于战争年代、痛失教育良机的宋君霞,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课堂里读书认字的机会。这一切,还要从她跟随解放军大部队前往淮海战役南线主战场,也即解放军进军江淮地区取得首个胜利成果的所在地——安徽蚌埠说起。

1949年1月,以徐州为中心、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取得胜利,这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带南京及上海创造了有利条件。没有跟随大部队渡江南下的宋君霞和家人,在蚌埠安顿了下来。当年1月,江淮

彼时,社会秩序亟待重建。党正是通过报纸向城市居民宣传土地改革、经济恢复、社会建设等重要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批判旧思想和错误观念;及时报道各地先进事迹、劳动模范和生产运动,激发并组织群众参与到经济建设、社会改革、文化活动中来,有效稳定着社会秩序,增强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当时的我识字不多,所以在报社承担起油印员、叠报员、送报员等体力活,带手柄的胶辊子用来涂抹油墨,纱网做的框架用来固定蜡纸,通过油墨在蜡纸上一遍遍滚动,把新闻印在了纸张上,第二天挨家挨户送往指定地点,即便满手油墨、加班加点,也不觉得脏和累,在那个时候,报纸就是我们群众的定心丸。”宋君霞回忆说,由于技术条件、经济条件有限,油印报纸是当时广泛使用的印刷方式,每次奋力转动蘸满油墨的滚筒,看着一份份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报纸新鲜出炉,就知道来自北京的重要消息,即将传向千家万户。

“每一天,都要做个明白人”

因地制宜地开展扫盲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亟待破解的历史性课题——“这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自1949年到1960年,约1.5亿人参加了不同形式的扫盲及业余学校的补习。自1950年起,宋君霞和来自不同战线的学员被陆续派往蚌埠、巢湖等地文化补习班学习,从目不识丁到写一些简单的语句,进而接受更高程度的文化课补习。1957年,宋君霞被调去合肥新华书店工作后,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时,作为被选派的工作人员欢迎毛主席到来,这成为宋君霞一生中最令她怀念的激动时刻。

“那时候的母亲,特别珍惜新华书店的工作机会,经常一边上着班、一边翻着《新华字典》查生字,即便今天需要借助放大镜,每天都雷打不动地读书读报看新闻,自行查字典不方便,就询问周围的我们那些个生僻字是什么意思,如此执着地解锁新知识,成为她近70年的习惯。”宋君霞大女儿李淑琴对记者说。

“共产党给了我读书的机会,让我从目不识丁的印报工人,成为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后来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档案员,如果不识字,怎么服务好读者与顾客、怎么干好档案工作?”宋君霞这么说。

就在2024年的7月,安徽省新华书店集团发起“与青少年共读一本书”活动,合肥市琥珀中学五里墩校区的孙玲玲老师带着学生们,向青少年推荐了经典读物——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岩》,就此拜访了年逾98岁的宋君霞奶奶。

宋君霞深情朗读了《红岩》里的精彩段落,向孩子们生动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斗争往事,让出生在21世纪的初中学子们深切体会到什么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深深感受到“时代在发展,但红岩精神永不褪色”。

“现在的我,出门和走路都不方便了,就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什么,不希望自己老了还糊涂,更不想被这个时代淘汰了,每一天,都要做个明白人。”宋君霞说。

宋君霞阅读《金融时报》

“交党费的仪式感”

令记者最受触动的,是年近百岁的宋君霞老人,尽管脊背已经严重弯曲、患有严重的心血管旧疾、走路也需要他人搀扶,依然心心念念着一件“天大的事”:一定要用现金交党费、决不让子女采用转账方式、要在专用小本子上做好记录。

“这是身为共产党员才有的职责和义务,更是我的荣誉,不能含糊潦草了事。”2025年3月3日下午,记者与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离退休干部工作处的工作人员,叩开了宋君霞老人家的房门,见证了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交党费手续。

据记者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离休老干部所在的党支部,每年都会选择元旦、春节这样的特殊时点,安排一年一度的新春慰问活动,分行党委班子成员亲自上门慰问。针对个别年龄偏大、行走不便的老同志,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离退休干部工作处除主动上门慰问走访外,还一并收取党费,以最大限度便利老人。

“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发展成果共享,是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始终坚持离退休干部是基层央行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一理念,做深做细、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将‘两项待遇’‘三个机制’等各项政策措施逐一落实到位。”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孟凡征对记者说。

记者同时了解到,像离休费、医疗费用报销等事关老干部切身利益的政策解释及兑现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及时更新和完善了离休干部“一人一策”服务档案,针对高龄、失能、独居、患病等特殊困难老同志加大了关心和关爱,党支部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定期送学上门,包括传达党内文件精神,认真听取老人具体意见和要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老同志们安享晚年。

“一朝央行人、一生央行情”

让宋君霞格外兴奋的,是离退休干部工作处的同志们,给她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块刻有“一朝央行人、一生央行情”浮雕字样的圆形纪念章,黄灿灿、沉甸甸,中间的显著位置,特别印上了“宋君霞”三个字和“1988.

“这份荣誉来之不易,让母亲对过去数十年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归属感。”李卫文对记者说,回顾母亲的工作履历,先后在江淮日报社(后合并、更名为皖北日报社)、合肥市新华书店、安徽省粮食厅、歙县呈坎水埠口生产队、徽州行署、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不同岗位上历练,不论是

“听说生产队的周德培家庭困难,母亲总是拿出工资的一部分接济他;村民胡义和搬水缸时不慎砸伤了脚,母亲不仅送他及时就医,还一并支付了医药费;20世纪80年代,江苏睢宁老家乡村建小学,母亲一捐款就是一万多元;连续多年资助一位五保户家庭,直到对方去世……”李文卫告诉记者,母亲先后帮助和资助过的人,她自己记不清了,子女们也都习惯了,因为她总是说:“我参加过革命,在社会主义的大熔炉里熏陶长大,接受过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更在危难时刻承蒙救命之恩,今天又享受着时代与政策的红利,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拉

“今天的我,只剩下这一把老骨头了,也希望把它当作火把,发出光,发挥着余热。”这是宋君霞老人多次与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青年团员座谈时留下的肺腑之言。在她眼里,未曾经历过战争年代血雨腥风的年轻一代,更应当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努力把握时代机遇,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为基层央行与党的事业获得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的力量。

比创伤更无情的,是时间;比时间更强大的,是信仰。经历过苦难、享受着安宁的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离休干部宋君霞,用她这近百年的风雨人生,讲述着历久弥坚的执着信仰。

宋君霞

记者:方华

通讯员:胡莹

图片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台、方华

编辑:段嘉希 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来源:金融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