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最惨痛一页:鲜血洗掉了,记忆没消失,新切尔卡斯克血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0 13:27 3

摘要:1962年6月的苏联,有人上街请愿,转眼就成了“消失人口”;广场血迹未干,清晨一桶高压水冲干净;尸体不见了,亲属也不许问。

1962年6月的苏联,有人上街请愿,转眼就成了“消失人口”;广场血迹未干,清晨一桶高压水冲干净;尸体不见了,亲属也不许问。

你以为是恐怖片?不,这是真事儿,发生在新切尔卡斯克——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工业小城,却成了苏联最不愿提起的地方。

1962年6月1日早上7点半,罗斯托夫州新切尔卡斯克市,电力机车制造厂,铸钢车间。天刚亮,厂区已是机器轰鸣,但有一群工人没开工。他们站在操作台旁边,小声议论着当天清晨的广播:从今天起,全国范围肉类零售价格上涨30%,动物油上涨25%。

这不是平地一声雷,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家工厂是苏联当时极为重要的重工业单位,电力机车产能排名全国前列。可别被这个“先进单位”名头迷了眼,工人日子并不好过。

早在5月初,厂里刚刚发布新定额,把计件工资一刀砍了下来,平均下降幅度达到30%。有人原本每月拿150卢布,这一砍,只剩下110,还得加班加点才能保底。

但更让人火冒三丈的,是厂区的生活条件。

厂里绕线绝缘车间之前发生过大面积中毒事故,两百多名工人吸入有毒气体,头晕恶心好几天,厂医开出的唯一药方是“回宿舍休息”。

车间温度冬冷夏热,没有安全护栏,手掌烫伤是家常便饭。最离谱的,是厂内唯一的澡堂,从年初维修到5月还没修完,工人汗流浃背干一天活,连洗澡都是奢望。

所以那天一早,先是八九个年轻工人边干边骂:“肉都吃不起,还降工资?”不到十分钟,整个铸钢车间50多人全停了工,站在走廊口议论个没完。车间主任赶来劝说,话没说完,大家一窝蜂地走出车间,挤到了厂内的小公园。

此地原是员工午饭抽烟的地方,这天成了集会广场。越来越多工人加入,有人扯下围裙直接喊:“去厂部!把厂长叫出来!”

上午10点整,一位不请自来的“主角”走进公园——厂长Б.Н.库罗奇金。

按理说,这种场面,领导应当安抚人心。可库罗奇金不但没劝解,反倒开口就说:“没钱买肉和香肠,就吃下水馅饼吧!”

这句话不光带着讽刺,简直就是点火。

人群情绪彻底失控,有人高喊:“你来吃啊!”有人当场扔掉手里的饭盒,一时间,叫骂声、脚步声、激烈的口号交织在一起。厂长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工人们紧随其后,从公园直冲厂部大楼。

11点30分,厂部大楼前聚集的人数超过500,有人扛着写着“要肉!要牛奶!要工资!”的纸牌,还有人骑上了自行车,一边转一边喊话召集。

12点整,一列从萨拉托夫开往罗斯托夫的旅客列车驶入厂区南侧的铁路专线。几名年轻工人爬上车头,拉响汽笛,一长一短,三次急促声,在厂区回荡。这不是列车启动信号,而是一种“号召信号”——呼唤周边新村、化肥厂、机械厂的工人一同响应。

车站值班员没有制止,因为此时工人情绪如潮,不敢阻拦。

当天,罗斯托夫州党委书记马雅科夫已接到报告。他紧急调集州执行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厂区管理层代表组成“应急小组”,亲赴现场。但此刻人群越来越密集,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

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对话协商,一切才刚开始。

第二天,新切尔卡斯克的天,比头一天更压抑。6月2日早上,市中心,原本只接待节日游行的市委广场,这天成了八千名工人和居民的聚集地。

清晨六点钟开始,三三两两的人从各个工厂、工人新村赶来,到了八点,广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队伍有秩序,口号整齐:要面包、要奶、要工资、要解释。

他们要求市领导出面解释,为什么工资下降却涨物价?为什么厂里条件年年提年年没改?最直接的口号贴在现场:“苏维埃不是为我们服务,是镇压我们!”

市委书记没出现,州第一书记巴索夫赶到现场。他带了几名国民经济委员会成员,想在高音喇叭上讲话。人群嘘声一片,有人高喊:“讲什么?你儿子吃下水馅饼了吗?”

形势迅速失控。人群推倒了一辆警车,警方紧急调集了内卫部队和空降兵部队,设立外围封锁线,封锁交通、断绝人员进出。

当天中午,军方下达命令:必要时可动用实弹。16点整,广场南端突然传来三声爆炸,烟雾弹掀起一阵骚乱,随后响起数十声清脆枪响。

军队从四个方向向人群开火,目标不分男女老少,完全没有预警性广播。根据后来解密的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死亡人数23人,受伤者87人,多数为18到25岁的青年,其中还有两名女工。

他们不是暴徒,没有携带武器,没有冲击政府机关。站在前排的一个19岁男青年,是化肥厂的技术员。当天他穿着工作服,手里只拿了一块写有“工资必须涨回原数”的纸板。他胸口中弹,当场倒下。一个路过的女职员跪地为他包扎,却又被流弹击中小腿。

死者中还有一名退伍士兵,三个月前才分配到矿山设备厂。子弹击中他的脖颈,失血过多。

整个镇压持续不到十五分钟,但造成的恐慌影响持续多年。现场群众四散奔逃,许多工人被踩伤。公安部门在事后统计中记载,当日群众集中区域的人数约为8126人,其中有记录身份的伤亡者中,大部分为本地户籍工人。

这是一次有组织的平民镇压,也是苏联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对群众实弹”的事件之一。更讽刺的是,当天正值“儿童节”后一天,原定有少先队活动,广场上原计划摆放花环。

花环没了,鲜血取而代之。

6月3日一早,天刚蒙蒙亮,城市环卫部门临时接到任务,开来两辆高压水车。市委广场、西侧道路、厂部门前,都成了“重点区域”。

水枪哗哗冲刷地面,残留血迹被刷入下水道。角落里的棉纱、纸屑、鞋子残片也被迅速清理。

清洁人员当中有人目睹地面上的弹壳,他们不是军人,也不被允许提问。广场西侧的水泥花台下,有一块刚刚翻动过的湿泥地,显然有人在夜间挖掘。那是尸体转移的现场。当天凌晨两点,罗斯托夫州安全局动员了两台货车,连夜将23具尸体分别送往三处秘密地点掩埋。

尸体没有编号,无名氏处理。死者家属在当天下午被统一通知:亲属“误入暴力现场”,不予公开葬礼,埋葬地点不予告知。

镇压次日,共有56人被秘密逮捕,大多数是前一日高喊口号者、站在最前排者。其中7人后被判处死刑,10人获10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他人被开除工职、遣送边区。

整座城市陷入“冷冻期”。广播播报正常,工厂照常开工,但气氛阴郁异常。原本热闹的工人新村,晚上九点前就灯火全灭。

当局封锁一切信息,医院不得出具与事件有关的伤情证明,死者名单也未向外界公开。直到苏联解体后,档案解密,这场事件才被以“新切尔卡斯克事件”之名公之于众。

有人说,历史能掩埋。但掩埋的是尸体,不是记忆。

一位遇难者的妹妹后来回忆:她当年不过十四岁,父亲带她去找哥哥,最后只找到了哥哥工服上的一颗纽扣。那天之后,她从未再进过市委广场,哪怕只是路过。

因为她记得,那颗纽扣上沾的,是血。

鲜为人知的苏联工人罢工事件-历史网-2017-08-24

新切尔卡斯克事件-百度百科

来源:探史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