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它的前身,早有140年的历史。光绪十一年(1885),瑞安人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创办了利济医学堂,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在这里,走出了闻名远近的利济“名医天团”,凡有重病危症者,必会寻求他们援手。
“利济”两个字,在瑞安可是响当当的IP。
3月15日,瑞安市利济名医馆在忠义街正式开馆,提供中医诊疗、学术交流、健康科普等服务。
而它的前身,早有140年的历史。光绪十一年(1885),瑞安人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创办了利济医学堂,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在这里,走出了闻名远近的利济“名医天团”,凡有重病危症者,必会寻求他们援手。
日前,我们介绍了主要创办人陈虬,曾自创一套“新字瓯文”方案,教授温州人通过方言来识字。(详见 )
还有“二号人物”陈葆善,写下《白喉条辨》,首次明确指出白喉属燥火所致。(详见 )
这次,我们来讲讲利济“名医天团”的另一位优秀医者——池源瀚。
△池源瀚
医学堂的学霸,仕途却不完美
池源瀚(1872—1947),初名虬,字仲霖,号苏翁,祖籍前池,瑞安县城虞池人。
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入私塾,深得老师喜爱。少年时,他作为陈虬的入室弟子,是利济医学堂的高才生,精通岐黄之术。出师后,更是成为浙南著名儒医。他为医尤推崇张仲景的《伤寒论》,诊病疗疾,详审病因、病源,用药严整,擅长温病、精于血证。
医者父母心,池源瀚每当遇到重病患者或疑难杂症时,总是不遗余力,一心谋求救治,从来不问患者的出身、诊金的多寡。甚至知道患者囊中羞涩,反而给予更多照顾。因而有口皆碑,深得百姓赞扬。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宣统三年(1911),陈虬的长婿胡润之开办温州利济分医院附设医学校,招收学生70名,池源瀚跟他一起主持医学校的事务。
他思想开放,乐于任事,一心致力于地方医学的振兴,将医学精神传递下去。他曾在所著的《治安刍议》中竭力倡议:“京省各县各宜分设中西医校,招生肄业,延聘经验医师为之教习……此外,尤须分设中西女医校,招收女学毕业高才生及非女学生而程度相等者,肄习其中……”可见,在当时环境下能够男女一视同仁,坚持女子教育,突破封建传统思想,是何等可贵。
他还曾任温州府学堂、温州师范教职。
都说医而优则仕,池源瀚也不例外。
只是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四应省试均未通过。
1909年,在瑞安著名学者俞君尧的大力推荐下,诏举孝廉方正,也就是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这次赴京应试,他不负众望,保和殿铨试一等,以知县用(候任)。
正当池源瀚信心满满,要做出一番事业时,随着清廷的覆灭,这一切也化为泡影。
为官清廉屡破案,百姓立下“去思碑”
但机会还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1916年12月,民国政府任命池源瀚为福建平潭县知事。
“官俸外妄取一分,便是衣冠禽兽;公堂上广参至理,不作儿孙马牛。”
他在平潭县上任伊始,就写了一副楹联贴在衙门前,以表自己的“为官之道”。
从此,他终日为百姓民事忙碌,主政不到两年,“清廉好官”的口碑便是他最佳的收获。
△《平潭县志》上关于池源瀚的记载
平潭县史籍上,还记载有他破案轶事:
一次,包爷庙发生劫案,池源瀚派差役四处探查疑凶,自己也微服到街巷暗访。在一家点心店,一个年轻人付钱时,铜钱沾着斑斑白灰。就是这个细节,引起他的注意,因为对方在报案时称,盗贼曾用壳灰撒其眼睛。于是,池源瀚立即派人暗访,得知此人是一个惯赌。一经审问,赌徒不得不全盘托出。
事发后,犯人亲属赶紧“走关系”,托公差向县官送礼讲情,请求从轻发落。池源瀚收下礼品后,召集县衙职员、差役及乡村父老,当众介绍案情和破案经过,然后端出礼品让大家过目,把凶犯托人行贿的情况公布于众。最后,抢劫犯被判以死刑,帮人行贿的公差也被革职查办。
当得知池源瀚要调离平潭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千人洒泪送别,用鞭炮、红地毯一路相送到码头,事后还在码头凉亭中矗立“去思碑”。
“去思碑”,也称“德政碑”,是旧时一些颇有政绩的官吏卸任时,当地百姓立碑于闹市彰显其功德,以此寄思念之情。
△《平潭县志》上关于池源瀚的记载
离开平潭之后,池源瀚转任福建松溪县、崇安县、山东阳信县知事和监修曲阜孔庙专员,所任皆有政声。
回归“悬壶济世”,二十年不问时事
没想到兜兜转转,池源瀚弃儒从医,又回到了“悬壶济世”的路上。
1928年夏,因山东军阀混战,政事动荡,57岁的他弃官避乱归乡,寓居永嘉城区华盖山麓,取名“晚学斋”,再次写了一副对联:“山左返征轮,浩劫余生,云壑草堂温旧梦;海东盟息壤,活人有愿,兰台玉版讲传书。”
此后二十年来,他不问时事,以弘扬中华医学为己任,专心从医讲学。
1929年,池源瀚在温州县学前创办国医国学社,任社长。温州国医国学社为中医学校,旨在培养具有“国学”基础的中医师。学制3年,分住读、走读两班,每班20人。上午授课,下午治疗实习,晚上讲授国学。之所以学医者要有“国学”基础,也是传承了恩师陈虬的精神,强调掌握国学知识乃研习中医之基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温州国医国学社为温州培养了一批名医,桃李盈门,医名远播。上世纪六十年代,温州市中医院院长任侠民,便是池源瀚的学生。
温州中医院前身为“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于1923年由温州工商界开明人士募资创建而成,池源瀚曾兼任义务医师。
△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大门
△普安局鲜药圃
1930年,普安局打算开辟数亩土地作为鲜药圃。为此,池源瀚大为赞赏,应邀写下《普安局新辟鲜药圃记》:“……余行医多载,尤习用鲜药以拯危疴。犹忆曩者游宦闽中,地多鲜药,治病之效,如应桴鼓洎。至燕至鲁,求鮮药不易得,治病每感困难,此皆为余及身所历历经验者。”他用亲身经历引出鲜草药的重要性,比起一味的夸奖,来得更加真诚。
△《普安局新辟鲜药圃记》
池源瀚一生笔耕不辍,著有《治安刍议》《中国历代文派沿革录》《倚山阁诗文钞》《读画杂咏》《医范》《百家诗钞题尾》《五朝词人纪事诗》等。其中《治安刍议》《读画杂咏》深得瑞安大咖黄绍第、刘绍宽的好评,并为之作序,颇具史料价值。
△《治安刍议》内页
1947年,池源瀚离世,享年76岁。
“负乡望卅稔强,文字门庭纷著籍;谢仕途五旬后,山林事业久行医。”
温州著名学者刘景晨撰写的挽联,短短26个字,浓缩了池源瀚的一生。
《池虬与俞氏父子》俞光
《此地虽为弹丸之地,却连出名医,是因为沾了利济的灵气?》马邦城
《瑞安两名士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叶墨卿作序》林良爽
《晚清的利济医院和利济医学堂》刘时觉 朱国庆 杨力人 陈克正 李珍 翟汉云
图片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
“玉海文史”征稿启事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玉海文史》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玉海文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