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说谎:上色日军“不许可”照片揭露战争真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0 14:46 1

摘要:一组经过上色处理的侵华日军“不许可”照片,如今重见天日,为历史留下了铁证。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原本被日军严格审查并禁止公开发表,它们默默地躺在某个角落,尘封着那段血与火的记忆。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永远不会被掩盖的,这些“不许可”的照片最终得以重现人间,让人们能够

一组经过上色处理的侵华日军“不许可”照片,如今重见天日,为历史留下了铁证。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原本被日军严格审查并禁止公开发表,它们默默地躺在某个角落,尘封着那段血与火的记忆。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永远不会被掩盖的,这些“不许可”的照片最终得以重现人间,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目睹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与残酷。

侵华日军抓捕的俘虏,但明显可以看出都是小孩子,右边的日本兵甚至没有左边的儿童高 ,感觉有辱日军在宣传中的形象,而且对方年龄看起来很小,面对残暴的日军,毫无惧色,日军感到很气愤,说明了中国全民都在抗日的事实,更是能够引发各国甚至日本国内民众的同情,日军自然不可能允许发表。

1937年10月7日,淞沪战场秋雨浸透的泥泞中,日军第9师团辎重兵联队正用强征的牛车运输九二式步兵炮弹。

东京陆军省情报部最初认为这是 "皇军克服万难" 的绝佳宣传素材,在照片背面加盖 "检阅济" 印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深入的考量,日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些人认为,这些照片反映了战争条件下资源匮乏、运输手段落后的现实,可能会损害军队的形象,尤其是以这种看似“古老”且低效的方式运送关键物资,显得颇为“丢人”。因此,最终决定禁止这些照片的发表,以避免给外界留下负面的印象。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几个日本士兵在辽阔而荒凉的原野上,为一位战死的日军中佐树立纪念碑并举行默哀仪式的瞬间。他们的神情显得异常沉重与沮丧,这一幕深刻体现了日军内部士气的低落。

对于日军高层而言,这样一张照片如果流传出去,无疑会加剧国内外对日军士气及战争前景的质疑,进而可能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民众的支持度。因此,他们决定严格控制这张照片的传播,避免其落入公众视野,以免对日军的形象和战争努力造成不利影响。

1937年8月2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对上海发动了攻击,与中国军队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幅图像展示了日军竹下部队用刺刀指着被抓获并捆绑在墙边的俘虏。

为掩盖虐俘行径,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启动 "樱花检阅制度",要求所有战地照片必须经过宪兵审查,这张照片并未得到发表许可,其原因是涉及虐待战俘的内容可能对日军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上海派遣军情报部实施 "变色龙行动"。这张摄于8月23日的照片,记录了日军第9师团特务机关成员在闸北平民区的伪装活动:他们穿着从被杀百姓身上剥下的蓝布长衫、头戴瓜皮帽,伪装成普通百姓,潜入前线执行侦察任务,目的是为了探知中国军队的火力配置情况。

这种伪装侦察的战术手段,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视为一种不道德且令人不齿的行为。因此,这张照片并未被允许公开发表,以避免进一步激化公众对日军行为的愤怒与谴责。

1937年12月15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了令人发指的抢劫行为。画面中,几名日本士兵背负着从中国百姓家中掠夺的大量财物,由于负重过重,他们甚至不得不借助婴儿车、自行车乃至毛驴来协助搬运这些不义之财。

这一幕,深刻揭露了日军在占领期间对中国民众进行的残酷掠夺与压迫。然而,这样的照片因其直接展示了日军对平民的暴行,被军方视为严重损害军队形象,因此被严格禁止发表,以免进一步加剧国内外对日军行为的谴责与声讨。

1941年4月19日,日军在我国东海沿岸的海门镇成功登陆后,在当地的探索与掠夺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座汪精卫夫妇的裸体跪塑像。

为掩盖傀儡政权的丑态,日本军部通过《新闻纸法》实施 "丙级新闻" 审查制度,禁止刊登任何涉及汪伪政权负面形象的内容。故这张照片就不被允许出现。据《申报》临时增刊披露,1941年5月间,仅上海地区就查获类似反汪雕塑17座,所有相关报道均被列入禁发名单。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汪精卫本人在得知跪像事件后,竟向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提交《关于加强思想统治的建议书》,建议设立 "思想矫正院" 以 "净化民众思想"。

这张摄于1937年8月23日的照片,真实记录了日军第 9 师团使用新型燃烧弹攻击上海闹市区的暴行。画面中,永安百货公司楼顶的霓虹招牌 "环球百货" 在火海中扭曲变形,楼下躲避轰炸的平民被凝固汽油弹粘住衣物,形成人形火炬。日军上海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亲自签发《关于战场影像管理的训令》,要求所有战地记者必须在宪兵监督下拍摄,重点展示 "皇军对非战斗人员的保护"。日军当时对这张照片进行保密甚至销毁的决定,反映出他们试图掩盖战争罪行、维护自身形象的企图。

来源:正大光明圆月1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