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色古蔺”展厅的一个展柜内,整齐地摆放着几枚苏维埃铜币和几张苏维埃纸币。这些铜币和纸币是红军长征过古蔺时,“扁担银行”购买必需物资流通到地方的。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色古蔺”展厅的一个展柜内,整齐地摆放着几枚苏维埃铜币和几张苏维埃纸币。这些铜币和纸币是红军长征过古蔺时,“扁担银行”购买必需物资流通到地方的。
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扁担银行”是对随中央红军行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形象称呼。长征开始后,国家银行接到的任务是把所有的金银珠宝、红军票、印钞机、铸币机、制币原料等打包带走,绝不留给国民党一台机器、一张纸币、一个毫子。这支部队的武器装备里面没有长枪刺刀,没有炸弹大炮,而是160多副扁担挑子,包括两担黄金、几十担银圆以及几十担国家银行纸币,还有印钞的石印机和油墨、纸张等,由200名运输员将整个苏维埃共和国的所有家当挑在肩上,这就是“扁担银行”。长征期间,“扁担银行”利用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帮助红军沿路筹款,活跃贸易。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工作人员清点了“扁担银行”的所有资产,核对账目,发现尚存有黄金两担、白银及银圆十二担,另有珠宝若干,除了长征路上的正常开支,竟然没有损失一块银圆,没有人贪污一分一厘,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正是依靠这笔资金,国家银行保留了重新起家的资本。同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与原陕甘晋银行合并,将银行名称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0月,“西北分行”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至此,“扁担银行”在名义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成为红色金融的一份珍贵历史印记。
“扁担银行”的同志们不贪一分、不占一厘,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赤胆忠诚和顽强意志,千方百计保护国家财产,牢牢守住“钱袋子”,与紧紧握住“枪杆子”的战斗部队一起,勠力同心为长征赢得胜利提供了保障。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