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千行百业产生深远影响。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山火炬开发区宣传办(教体文旅局)、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于近日联合举办2025年中山市“数字赋能学与教“主题研讨活动。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千行百业产生深远影响。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山火炬开发区宣传办(教体文旅局)、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于近日联合举办2025年中山市“数字赋能学与教“主题研讨活动。
活动在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举行,旨在通过课堂观摩、专家解读、经验分享和深度研讨,总结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探索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模式。现场吸引中山市各直属学校、镇街学校的领导、教师代表共347人参与,线上观看量突破4000人次。
示范引领,深化课改
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中山样本”
“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欢桐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市始终将数字技术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为湾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数字技术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火炬开发区教育与体育事务指导中心主任唐爱军介绍,中山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让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每个孩子享受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
据悉,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示范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2024年,该校凭借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智慧教学模式创新、AI精准教学应用等领域的突出成果,成功入选广东省数字赋能学与教实验校。该校的课程如何进行智慧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现场进行了相关课堂展示。
“同学们,这节课复习锐角和三角函数,请大家翻开资料,先来梳理知识脉络,观看视频。”在现场,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老师李秀敏展示了《基于数字赋能的初三数学复习课》。
该课堂依托科大讯飞智能教学平台,通过课前作业数据分析锁定学生薄弱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课上,李秀敏利用 AI 批改系统即时反馈作业错误率,针对得分率不足 20%的难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借助虚拟实验工具演示非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解题思路。
课后,平台自动生成个性化错题本,为学生推送补偿练习,实现“精准教学、靶向辅导”。现场多位专家表示:“这堂课展现了数据驱动教学的巨大潜力,技术让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行路径。”
该校老师李晓琼的《AI 辅助初中历史课堂观摩课》则通过多模态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学生借助 VR 设备“走进”历史事件场景,并与 AI 虚拟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深入分析相关事件的历史意义。
在专题发言环节,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初三英语备课组长曾琼以“与时俱进,探索智慧备考新路径”为题,分享了数字技术赋能中考备考的实践经验。
“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党总支书记崔久云表示,学校将推动“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数字技术重塑教育形态
需遵循三个原则
在专题研讨活动中,专家们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展开深度探讨,形成多维观点碰撞。专家们聚焦于技术赋能需平衡工具理性与教育温度,建议通过分层试点、数据深挖、人文浸润等策略,构建“精准不减温、增效不增负”的新型教育生态。
其中,中山市菊城中学副校长林木茂以数字作业实践为例,揭示基层学校在硬件投入受阻时转向轻量化技术赋能的路径选择,提出通过管理层承诺免责、分年级渐进试点等策略,化解教师年龄壁垒与技术焦虑。
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副校长李凯以食堂管理数据赋能案例,倡导技术应用需注入人文温度,避免教育沦为斯金纳程序化训练,提出构建“人文引领+技术筛选+班主任关怀”的育人闭环。
课堂教学互动。通讯员供图
中山市东区中学党总支书记谢柏芳辩证指出AI技术处于工具赋能初级阶段,呼吁教育者既要以“行动派”姿态探索分层教学、智能体应用等场景,又要警惕技术神话与妖魔化两极倾向。
在专题讲座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付道明从政策、模式、工具三个维度解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人工智能正从工具赋能走向生态重构。未来教育应聚焦‘人机协同’,既要利用技术提升效率,更要坚守育人本质。”付道明表示,教师需从 “技术使用者”转型为“教育设计师”,通过提示词工程、多模态资源开发等新技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课堂生态。
本次研讨活动不仅呈现了中山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前沿探索,更通过专家对话、跨校研讨凝聚了发展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但技术应用需遵循三个原则:以人为本,避免唯数据论;聚焦素养,超越工具表象;生态共建,强化协同创新。
依托实验校示范效应
在全市推广四阶驱动模型
刘欢桐在闭幕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山方案”。该方案通过搭建智慧研修平台、实施“万师创课”课程开发计划、构建教师梯队成长体系,推动全市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他透露,“中山计划于2025年启动全市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并通过遴选数字化转型示范校,形成 ‘以点带面、全域推进’ 的发展格局。”
据悉,未来中山市将依托“数字赋能学与教”实验校的示范效应,在全市推广“基础层-资源层-实践层-生态层”四阶驱动模型,推动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家校协同的全链条变革,并且将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经验互鉴,共同探索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吴森林
本文来自【中山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