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一年减少四分之一 长剧如何继续绽放“繁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20:10 2

摘要:“2022年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放的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有160部,2023年是156部,变化不大。但2024年只有115多部,降幅超过四分之一,这个产量跟5年或10年前相比差距更大,2015年是396部,跟5年前相比也减少了大概一半。”3月28日,在第12届

“2022年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放的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有160部,2023年是156部,变化不大。但2024年只有115多部,降幅超过四分之一,这个产量跟5年或10年前相比差距更大,2015年是396部,跟5年前相比也减少了大概一半。”3月28日,在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在行业降本增效与提质减量的大趋势下,长剧质量有显著提升,但数量的大幅下降应该引起重视。

“如果单纯从数量增减的角度判断一个行业的兴旺或者衰退肯定不科学,不见得数量越多越好。但如果缺乏一定数量的支撑,那这个产业的活力肯定会日益减弱。量越来越少,本身就不是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行业标志。同时也会造成我们这个行业资金和人才的流失。”李京盛如是说。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开始,行业头部企业一方面为实现盈利开始集体转向“降本增效”,大幅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和评级较低的项目,另一方面则是采取提质减量的措施,从曾经靠数量“跑马圈地”转变为靠质量口碑赢得市场。在此背景下,剧集市场连续多年出现数量的下滑。不过,在此之前,以长剧品类为主的剧集市场已经出现了数量缩水的现象,或是平均集数减少,或是单集市场减少。而且,在最近几年,虽然每年市场都会诞生高质量的长剧,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灯塔专业版此前发布的《2024年剧集市场报告》指出,去年剧集播放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暑期,全年有45%的时间大盘在均值之下,主要体现在市场缺少高热度项目,且同质化严重,市场稳定发挥需要更多优质内容、丰富题材进入。

那么数量应该降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合理?又该如何找到质与量之间的平衡点?

产量滑坡 原因几何?

在李京盛看来,产量下行有以下原因。

一是目前或者近几年市场上的好项目、好剧本、好选题比较匮乏,这反映出行业的创作力减弱。

二是市场投资目前都在向头部作品聚集,市场也只接受头部作品。“但是我们现在的创作队伍,能够创作头部作品的能力公司、编剧、导演数量相对比较少。这反映我们市场出现人才断档,以及层次和生态的问题。大家都要做头部,都要找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市场只要头部,有些初入行的年轻导演就没有机会。”李京盛说。

三是曾作为市场买方主力的电视台,其购买新剧的能力下滑,而网络平台目前也在努力降本增效。但是精品生产又必须保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规模。这又让成本的压缩空间变窄、利润与回报率降低,导致资本良性循环受阻,导致生产规模的萎缩。

四是作品在投放市场以后的成功率低于预期的现象在增多,而对项目预期判断和市场效果之间的不一致也导致了投资者的犹豫不定。“这是作品生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以往大数据能够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在数据失灵、数据失效的情况也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平台用户流失和传播力的弱化。”李京盛表示。

五是作品在播出过程当中受到舆情干扰的风险因素加大。“有的时候作品在播出的过程当中受到的压力充满一些不确定性,或者会更加受到情绪化的一种审判。即使是一部好作品,播出过程当中一点舆情就容易引发收视率下降,这也是让投资加大的客观原因。”

此外,微短剧、短视频在最近几年的迅猛崛起,也被视作抢夺了用户的注意力,客观上对以往长剧为主的剧集产品形成了替代性的竞争。不过,在李京盛看来,微短剧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但长剧数量下滑的趋势却已经持续了近十年。“如果我们不解决上述那些问题的话,我们长剧创作的数量还会继续减少。”

“以上是剧集创作下降的客观原因。主观因素方面,包括多年来在创作观念上形成的固化思维定式、创新性不足,也是让剧集数量下行、阻碍繁荣的原因。”李京盛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目前要对数量下降的原因有所重视。”

长剧的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用户内容消费习惯的改变,正在倒逼影视创作范式的转型。变化之中,找到编剧在新语境下实现“新生”的思路,既是行业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重塑内容价值的战略机遇。

面对时代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认为,内容创作既要以创新回应当下用户的需求,也要坚持传递积极的、正向的价值观。

对于如何在有效的碎片化时间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阿里影业副总裁、敦淇工作室负责人敦淇表示:“我的方法论就是极致化。”通过把作品中人物关系的情感拉到极致,在最高的精神层面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灵魂共振。同时,在叙事结构、人物设定等方面实现精细化运作。

需要明确的是,作为文化深度与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长视频在完整叙事、思想引领和艺术表达上突显了不可替代性。而面对用户行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产业生态的重构,长视频也亟须找到跨越短期波动、激发长期活力的持久引擎与关键路径。

“我非常坚定地认为长剧集、长视频是不可被替代的。它的不可被替代体现在内容层面、精神文化输出层面等。”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认为,“还有更深度的一个维度。我们在长剧集的创作上跟短剧集完全不一样,无论是讲故事的节奏,还是人物的建立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在这几个维度上做扎实。”

AI会是破局关键吗?

对于长剧当下的症结,李京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通过相对合理的年度剧集产需供求规划来调节,二是让剧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有相对合理的分配机制,三是为创作生产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四是为年轻的编剧、导演、演员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

在此之外,李京盛认为,当下破解难题重要的思路之一,是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不过,他同时也表示,科技创造力有让人迷恋和向往的能力,但对艺术创作而言,人工智能目前毕竟只是一个工具。“我们既要依靠科技也不能迷信科技。”

实际上,自2022年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4以来,AIGC在全球范围内便掀起了一股热潮,至今未消。

在2024年4月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主论坛上,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就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将为中国娱乐产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爱奇艺方面看来,AI是未来每一位创作者的新质生产力。在生成式AI的支持下,无论是普通创作者,还是专业创作者,都能利用AI创作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比如,在影视行业,项目早期的概念海报过去需要制片人与美术团队反复沟通才能配合产出,现在制片人自己就可能通过生成式AI工具完成概念海报制作,甚至根据策划的变化随时修改概念海报,让一个项目的特点和气质展现更为充分,制片人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技能。

此外,在AI的赋能下,未来个人或者是小团队能力会变得更强,创意的极限可能会进一步突破,出现“更爆的爆款”;如果内容的生产数量越来越多,平均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短视频数量爆炸,使得个性化的分发更精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而长视频也一定会往圈层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产业迭代方面,用户偏好的更新速度会加快,带动产业迭代速度也会越来越迅猛。

换句话说,AI有望让影视行业在“数”和“质”两方面都快速提升。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AI在影视行业的实际应用上还存在巨大争议。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在特效制作上,人们期待AI大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和模拟,快速生成逼真的特效场景,从而大大节省制作时间和成本。但目前,在这个领域里,大模型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微短剧里面,平庸的编剧可能会被取代。我觉得AI就是一个平庸的编剧。”编剧赵冬苓说。编剧王小枪则表示,目前仅把AI当作升级版的百度在用。

“我尝试过,(大模型)经常输出一些废话,沟通起来很艰难,你得学会怎么跟它沟通。但这个过程太漫长了。目前(大模型)没达到能创作的水平,它的套路化创作可以取代一些平庸的编剧,但在审美格调上远远没有到可以跟人类相抗衡的地步。”编剧袁子弹说。

腾讯在线视频智能创作与内容平台部总经理刘羽则表示,目前AI能力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正逐步应用于虚拟拍摄、动画预演等场景。“AI和智能制作是为内容创意服务的,是工具,是初始化的打底工作。创意和情感表达的部分,我们希望留给艺术家。”

生数科技商业化副总裁王川指出,每一代AI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技术平权的进程。AI不仅能够快速将创作者的想法落地实现,实现人人可用、易用,还通过重塑工作流形式实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率先有望规模化发展的是通过Vidu多主体参考功能的动漫行业。

来源:贝果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