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样一个对创新药企业生存状态的形象比喻:创新药企业是勇敢地选择了从悬崖一跃而下,在落地的过程中组装飞机,只有在落地之前成功组装出一架可以翱翔蓝天的飞机,才有生存的机会。
来源 | 医药投资部落
在中国这个全球创新药的后发市场,创新药领域的创业殊为不易。
有这样一个对创新药企业生存状态的形象比喻:创新药企业是勇敢地选择了从悬崖一跃而下,在落地的过程中组装飞机,只有在落地之前成功组装出一架可以翱翔蓝天的飞机,才有生存的机会。
一方面,创新药企业必须要在科学维度作出硬核的源头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创新药企业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在投入与产出之间谋求极致的平衡,否则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外界无端的猜疑。
2025年3月27日,国内大分子药物领域的明星企业荣昌生物,公布了2024年的财报,这家曾经因为巨额的研发投入而一度引发市场讨论的创新药企业,用一份爆发性增长的成绩单,向外界展示了公司全面向上的发展趋势,也诠释了硬核创新的价值以及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
1、创新药销售渐入佳境
在中国市场,创新药的商业化是一个高度复杂且系统性极强的过程,尤其是一款创新药上市之后的市场导入期,充满着各种困难与挑战。
无论是医保目录的谈判,还是医院的准入,乃至医患的教育,都需要可观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往往远超行业外人士的想象。
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销售费用占比较高、销售费用增长速度快于药品销售金额的增长速度,等等。
几乎所有的创新药企业,都无一例外要经历上述的商业化起步阶段。
区别在于,优秀的创新药企业,可以高效穿越上述阶段,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前期投入,进入到药品销售快速放量的增长期。
从2024年的财报数据来看,荣昌生物大致已经完成了上述过程,最困难的市场导入期,已经成功度过了。
数据显示,荣昌生物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8.54%。
营收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这两个核心产品的销售收入及销量同比快速增长。
靠两款上市药物就能完成超过17亿的销售金额,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个成绩在国内市场已经属于上佳的表现。
公司年报显示,泰它西普去年销量突破150万支关口,同比增加94.87%;维迪西妥单抗去年销量超过23万支,同比增加36.54%。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年销售数据大幅提升近60%的同时,销售费用的增幅却只有22.45%,远低于销售金额的增幅;而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率,也从2023年的超过70%,大幅降低到2024年的55%,已经属于国内创新药企业的一线水平。
截至去年底,公司自身免疫商业化销售团队约800人,已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同期,公司肿瘤科商业化销售团队约500人,已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
随着前期准入医院的持续放量以及团队边际成本的不断降低,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占比,完全有望维持目前的良性变化趋势,这也是逐渐完成产品导入期的创新药企业,所普遍显示的财报特征。
总而言之,荣昌生物的创新药销售,正在告别困难最大的阶段,逐渐进入最为激动人心的快速放量时期。
这也是荣昌生物用硬核的业绩,对于市场上此前关于公司销售费用问题的各种讨论,最具说服力的回答。
多年的辛勤耕耘之下,金色的收获季节,已经不远了。
2、多个重磅适应症的价值释放
与创新药销售体系的逐渐成熟所相得益彰的,是以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为代表的核心管线,已经有多个重磅适应症已经进入关键Ⅲ期临床试验,正处于价值爆发的前期阶段。
泰它西普
泰它西普这款药物,是荣昌生物源头创新能力的代表性作品。
目前,泰它西普在国内已经获批的适应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凭借这两个适应症,泰它西普在2024年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商业化表现。
但是,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目前取得的成绩,只能算是一个序章,泰它西普这款全球“Firse-in-Class”药物最为辉煌的商业化篇章,其实尚未开始。
原因在于,作为全球首创的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泰它西普通过同时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两个关键细胞因子,阻断B细胞异常分化和成熟,从而能够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免领域的一款“广谱性”的大药。
从适应症开发角度来说,除了已经获批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泰它西普还有多个重磅适应症已经进入了NDA或者关键Ⅲ期临床试验。
2024年10月,泰它西普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上市申请,获得了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这将是泰它西普又一个有望大放异彩的适应症。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全球重症肌无力患者人数预计2025年达到114.6万,中国患者人数约为21.7万。
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用药24周后,240mg组患者获得QMG临床意义应答(下降3分)的累积百分比为100%,获得QMG显著应答(下降5分)的累积百分比为86.7%。
上述数据表明,泰它西普能显著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残疾程度,体现出良好的有效性。
从目前CDE官网的审评进度来看,泰它西普重症肌无力适应症在国内获批,应该为时不远,这将成为泰它西普国内销售金额再上一个台阶的强大动力。
而市场也已表现出对泰它西普治疗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极大期待——泰它西普治疗重症肌无力Ⅲ期临床试验相关数据入选2025年4月8日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AAN)“最新突破性进展”口头报告,预告消息发布当日,荣昌生物股价大涨。
在中国申报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上市,仅是泰它西普在这个适应症上的第一步,作为一款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竞争力的自免领域大药,进军国际市场是泰它西普必然的选择。
目前,泰它西普在重症肌无力领域,已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2024年8月,泰它西普针对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实现了美国首例患者入组。
以2021年在美国获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Efgartigimod这款药物为参照物,其2024年的销售金额已经达到了22亿美元。
泰它西普一旦成功在美国获批,那将彻底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对于泰它西普的出海,荣昌生物已经展示出志在必得的战略决心:截至目前为止,泰它西普已经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gA肾病、重症肌无力(MG)、干燥综合征(pSS)四大适应症,获得FDA批准在美国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一款自免领域的创新药,同时在美国获批开展四项Ⅲ期临床试验,即使在全球医药范围内,这也是不多见的。
与此同时,泰它西普的IgA肾病、干燥综合征也将分别于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申报国内上市申请。
从全球制药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自免药物市场凭借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动力和巨大的临床需求,在未来几年内有望成为与肿瘤领域并驾齐驱的一线赛道。
国际制药巨头对于自免药物的持续加码,也是近年来全球制药行业的一个显著趋势。
2024年上半年,就有11家自免领域相关的Biotech公司被跨国药企收购,围绕着自免管线的BD交易更是层出不穷。
仅仅在IgA肾病领域,近年来就诞生了诺华斥资35亿美元收购Chinook、Vertex49亿美元收购Alpine这样的重磅交易。
凭借着“First-in-Class”的作用机制和多个重磅适应症上的全球化布局,泰它西普具备着极强的对外BD授权的预期。
可以认为,泰它西普的独特竞争力以及目前布局的诸多适应症,是荣昌生物未来巨大的价值爆发点,随着其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和市场价值的持续释放,将成为荣昌生物的核心增长引擎。
维迪西妥单抗
作为首个上市的国产抗体偶联(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目前的销售增长趋势相当不错,在相关适应症上的差异化布局,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2021年,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 尿路上皮癌的新药上市申请,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并作为具有突出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药品,分别于当年6月和12月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目前,在上述适应症上,维迪西妥单抗的相关临床布局和研究仍然在推进,且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2025年1月,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Ⅰb/Ⅱ 期研究结果,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布。
近三年随访数据显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3.2%,中位总生存期(OS)达33.1个月。
这是迄今为止,晚期尿路上皮癌ADC联合PD-1治疗前瞻性临床研究报道数据中的最高ORR和最长OS数据。
这个研究结果,毫无疑问将巩固维迪西妥单抗在尿路上皮癌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
2024年6月,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和S-1治疗一线HER2过表达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在2024年ASCO大会上公布:在 53 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一线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4.3%,疾病控制率(DCR)为98.1%。 1 年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率为71.8%,1年总生存期(OS)率为97.6%。
除了在已获批的适应症上持续加深临床研究以外,维迪西妥单抗也在持续拓展新适应症的研究。
2024年12月,在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上,荣昌生物首次对外公布了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Ⅲ期临床研究数据。
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维迪西妥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4%,中位PFS分别为9.9 vs 4.9个月。
这是全球首个证实HER2 ADC在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取得阳性结果的确证性Ⅲ期研究,有望填补临床治疗的空白。
在Her2 ADC药物竞争激烈的当下,维迪西妥单抗明显采用了一种差异化的策略,一方面重点布局自身有独特优势的适应症,建立细分领域的护城河;另一方面采用联合疗法巩固现有优势,积极将治疗线数从后线往前线推移,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优效治疗方案选择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药物临床使用的场景,延长药物的商业化生命周期。
这种打法的底层逻辑,是荣昌生物对于现实临床需求的深刻洞察,目前来看,成效颇为显著。
3、精益管理卓有成效
在2024年的财报中,除了管线研发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以外,包括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毛利率等多项核心指标所呈现的持续优化的趋势,也是这份报表的一大亮点。
除了之前提到的销售费用率的大幅下降以外,本期的管理费用的控制更为严格:在销售收入大增近60%的同时,管理费用基本和上年同期持平,仅仅从2023年的3.04亿变为2024年的3.17亿。
同时,随着商业化规模生产效应逐渐显现,生产工艺不断优化,2024年的综合毛利率达到80.4%,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在2024年,荣昌生物通过持续优化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在内部全面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最终的数据也显示,这种精益管理战略的成果正在逐步显现,公司的内控和运营管理能力正在跻身国内一线水准。
得益于这种对于成本的高效和科学的管理,如果不考虑高达15.4亿元的研发投入,荣昌生物事实上在2024年实现了商业化盈利。
这种精益管理的能力体系,是一家创新药企业,从研发型公司到综合型商业化公司的转变过程中所必需的,荣昌生物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内部革新,体现了公司在行业剧烈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快速的适应能力和持续进化能力。
这也是在技术维度以外,一家创新药公司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结语
创新药企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在中国这样的创新药后发市场,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历程更加复杂而艰巨。市场需要对创新药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有更深的认识,也需要对创新药企业有更大的耐心。
见微知著。荣昌生物的2024年业绩,不仅是一份财务数据的呈现,更印证了中国创新药企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能力。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荣昌生物正处于全面向上的拐点阶段,凭借硬核的管线创新和精益化的内部管理战略,荣昌生物正以扎实的管线储备和清晰的战略规划,书写着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进阶故事,而公司距离全面盈利的时刻,也已经不再遥远。
来源: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