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每隔一个星期,我都会从邮递员手中接到一封来函,信件的始发地就是深圳——那是小姑工作的地方。不久,小姑的男友(即后来的姑丈)也加了进来,因此,我写信和收信的频率变得愈加高。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写作基础应该是在那个阶段打下来的。这样的通信一共持续了8年之久,到我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定陶融媒主播翰卿,今晚与您分享的文章是《童年集邮往事》(三)。
小时候,有一个人在我的眼中,比亲爹还要亲——那个人就是邮递员大叔。
几乎每隔一个星期,我都会从邮递员手中接到一封来函,信件的始发地就是深圳——那是小姑工作的地方。不久,小姑的男友(即后来的姑丈)也加了进来,因此,我写信和收信的频率变得愈加高。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写作基础应该是在那个阶段打下来的。这样的通信一共持续了8年之久,到我18岁止。
那时写信的动力源自两个原因:第一,小姑是我最亲密的人,她的关爱使我有了奋斗的力量;在转学之后的陌生环境里,她可以说是我唯一倾诉的出口,同时也是我通往外界的一个窗口;第二,是为了集邮。小姑在寄给我的信封上,总是变花样地贴换新的邮票;而在信封里面,常常会捎上几枚收集到的邮票。为了成效显著一些,她甚至发动身边的同事一起来帮忙收集。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封信的末端,都会有这么一句话:“捎上近期收集的邮票,希望你喜欢!”在当时,这是最令我感动和开心的话语。
尽管收集来的都是一些信销票,然而在那个封闭的小镇里,正是这些不常见到的邮票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宽广,如此奇妙——我通过“麋鹿”认识到动物的珍稀性;通过“鸽子”理解了和平的意义;通过“武松打虎”邮票,我开始正式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小姑还收集了不少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发行的邮票,令我惊喜万分。
为集邮而乱花钱,是小姑所不允许的。不过也有例外,在我11岁生日的时候,她特地到邮市挑选了几套新邮作为礼物送给我。邮票共有四套,一套是《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当中有我崇拜的科学家李四光和华罗庚,我为此通读了他们的传记,受益匪浅;另一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这套邮票向我展示了天山与天池的壮美风光,使我的目光延伸到了祖国遥远的边疆;还有一套是《儿童》(附捐邮票),它让我发现,原来集邮也可以献爱心;最后一套是《梅花》,这套邮票采用竖票幅的形式,以工笔重彩笔法将梅花铁骨铮铮、不畏严寒的形象勾画了出来,恰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最好诠释,也是八十年代的精神写照,时代气息浓厚。
这几套邮票我仍然珍藏着,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我集邮历程中的一个全新的开端。
作者:谭夏阳
主播简介:
定陶融媒主播齐翰卿。
来源:梨园戏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