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89 :从地中海变成全欧洲的基督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0 20:42 4

摘要: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莱茵河和多瑙河将欧洲分为南北两部分。在4到5世纪前,这两条河类似中国的长城,北部是游牧民族,南部是农业定居民族。罗马帝国位于南部,自视为文明区域,称北部的游牧民族为“蛮族”,即广义的日耳曼民族。日耳曼民族包括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

1、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莱茵河和多瑙河将欧洲分为南北两部分。在4到5世纪前,这两条河类似中国的长城,北部是游牧民族,南部是农业定居民族。罗马帝国位于南部,自视为文明区域,称北部的游牧民族为“蛮族”,即广义的日耳曼民族。日耳曼民族包括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分支。

2、为了防止蛮族入侵,罗马在边境驻军,许多罗马皇帝就出身于边疆将领。罗马与日耳曼蛮族存在密切交流,后者甚至成为罗马军队的重要兵源。4世纪时,罗马与蛮族的平衡被打破,可能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事引发匈奴西迁有关。

3、376年,哥特人获准定居色雷斯,但随后大批涌入,罗马在亚德里亚堡战役中惨败。哥特人定居东部后因要求未满足而西进,401年直逼罗马,迫使西罗马皇帝迁都拉文纳。同时,日耳曼其他部落如汪达尔人等也突破防线进入高卢、西班牙和意大利北部。

4、这场变乱永久改变了欧洲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原因有三点: 第一,打破了罗马帝国代表的南部文明与北部蛮族的界限,欧洲概念开始形成;第二,罗马帝国解体后,分散的日耳曼族群分别建立王国,帝国统治仅存于东罗马(君士坦丁堡);第三,日耳曼王国与基督教结合,奠定了欧洲的文化基础。

5、在蛮族入侵之前,欧洲历史实际上局限在环地中海地区。蛮族入侵才使得今天意义上的欧洲成为一个完整的文明空间与历史世界,而且也由于7世纪后伊斯兰教占领西亚和北非,在这个“他者”的对应下,终于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文化单元。

6、历史变迁常如"一波才动万波随",初始的小波动会引发巨大连锁反应。蛮族入侵作为关键契机,激活了各种显性和潜在因素,推动历史进程。基督教借此机会实现双重渗透:在信仰层面使蛮族皈依,在思想层面将其观念融入文化体制。通过创新社会制度,基督教最终奠定欧洲文明的根基。

7、从军事和政治层面看,日耳曼人征服了罗马帝国;但从信仰和思想层面看,罗马的基督教反过来征服了日耳曼人。在日耳曼人入侵时,基督教已在罗马社会扎根:君士坦丁皇帝通过《米兰诏令》赋予教会财产权并带头捐赠,罗马贵族效仿,后续法律更授予教会免税权和司法自治权。罗马帝国灭亡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反而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展现出更重要的地位。

8、在罗马帝国衰落后,罗马教会接管了原政府的多项职能。首先就是提供社会服务,教会用财产收入维持自身运作,同时为民众提供食物、修建孤儿院和医院,并支付赎金解救被奴役的罗马人。

9、其次,是罗马主教成为重要政治人物,代表罗马人与蛮族谈判(如教宗利奥一世击退匈奴人,格拉修斯与东哥特国王交涉)。592年,格列高利教宗更组织军事抵抗伦巴德人,最终取得罗马统治权,实现教权与政权合一。

10、再次,是罗马教会派遣传教士赴欧洲各地,如596年派奥古斯丁赴英格兰,成功使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皈依基督教,并设立主教体系治理英国。之后, 罗马教宗持续派遣传教士进入东欧和中欧,将这些地区纳入罗马教会管理。

11、约1000年时,罗马教宗以德国汉堡为基地,向丹麦和挪威等地传教,使北欧也融入基督教文化圈。面对底蕴深厚且具有社会整合力的基督教,日耳曼人普遍皈依了基督教。

12、法兰克王国在5世纪通过国王克洛维一世的皈依推动了"王室基督教"的形成。496年克洛维在战争中祈祷后反败为胜,随后率众在兰斯大教堂受洗,使基督教成为法兰克人的统一信仰。这一举措促进了日耳曼征服者与罗马居民的宗教融合,形成了政治军事同盟。

13、511年奥尔良宗教会议确立了政教合作的法律框架,549年会议更规定主教选举需神职人员、信徒和国王三方同意,使教会成为法国政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基督教从地中海宗教发展为全欧洲宗教,融合了日耳曼、罗马和基督教三重因素,法国教会也因此被称为"大公教会的长女"。

14、800年圣诞节,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在罗马圣彼得教堂被罗马主教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这一事件意义重大,在于其一这是西罗马灭亡300多年后,首位蛮族国王获教宗认可成为罗马皇帝;其二这标志西部教会正式脱离东罗马控制,确立西欧皇帝为世俗保护人;其三这奠定西欧政教关系模式——教宗以基督代理人身份授予君主统治权,君主则以武力保护教会,形成现世与永生权力的互补体系。

15、基督教传播需要王室基督教和修士基督教两个层面共同推进。王室基督教负责高层权力与宗教结合,修士基督教则负责民众层面的传教工作。修士专职传教,不同于处理社会经济事务的一般神职人员。

16、基督教传教策略灵活,在爱尔兰等地发展出修道院基督教,与当地部落酋长制结合,甚至让酋长担任修道院院长。修士积极参与教会和社会活动,成功使德语地区皈依基督教,并通过加强修道院建设,使其成为学术和教职人员培养中心。修士们逐渐采用群体修道方法,建立修会,以教团形式推进欧洲基督教化。

17、基督教内部有多种修士团体,它们大多遵循一个共同的会规模板,即6世纪由意大利修士本笃制定的"本笃会规"。本笃出身罗马贵族家庭,20岁左右放弃放荡生活,隐居山洞修行3年。因名声远扬,他被邀请主持修道院,但因院规严厉遭修士谋害未遂(毒酒在画十字圣号后碎裂)。此后他回到家乡建立了自己的修会团体。

18、本笃创立了一种在教会外培养精英的生活方式,将罗马文化的社会组织理念与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相结合。其核心是强调集体生活高于个人,认为教会需远离世俗才能改变世俗。他主张修会应自给自足、与世俗隔绝,形成独立的小社会。

19、修会成员间需保持兄弟情谊,同时绝对服从院长。本笃提出“工作就是祈祷”,涵盖实际劳动和知识训练,修士生活的三大支柱是崇拜、学习和劳作,分别对应德、智、体的培养。这一体系与中国禅宗的《百丈清规》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相似,都是维护信仰和建立独立宗教组织的有效方式。

20、本笃修会通过培养宗教精英推动欧洲深度基督教化,其会规被多数修会采用以增强修士的宗教情感和学识。中世纪后期,修道院系统不仅服务教会,还通过慈善、教育、传教将基督教理念融入社会文化。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是杰出代表,均以创会者命名。

21、圣方济各(1182—1226)被现代天主教徒视为生态保护圣人。13世纪初,他在祈祷时听到基督圣像召唤他“重建教堂”,起初他募捐修建家乡教堂,后领悟需复兴整个教会,遂创立方济各会,通过传道、慈善和教育复兴基督教。

22、方济各思想独特,视万物为兄弟姐妹,称太阳、风、火为兄弟,月亮、星辰、水为姐妹,大地为母亲。传说他曾向鸟儿传教,赞美上主对它们的恩赐,鸟儿围绕聆听而不飞走。

23、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是13世纪兴起的罗马大公教会重要修会,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入世转向,不同于早期修道运动远离世俗的传统,这两个修会主动进入城市社会活动,适应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趋势。第二,知识传播转型,从修道院抄经冥思转向城市巡游劝化和大学教育,将教育、济贫和传教作为主要活动内容。第三,全球传教视野,受十字军东征和阿拉伯文献回传影响,开始向非基督教地区传教,方济各会士曾到阿拉伯地区,明末清初也有大批会士来华。

24、这些修会至今仍是世界最古老组织之一,从多方面对欧洲的基督教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严格会规形成强大组织力,这使得修会类似于现代政党,个人服从组织,在社会中推行基督教理念。其二既培养宗教精英独立于教会体制之外,又协助教会传播信仰、生产知识、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工作。其三专注教会与社会交叉领域,创办众多大学,培养大量学者。

来源:樱子历史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