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松、高宗如评赞老战友张殿礼的长篇巨著《槐花飘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21:45 3

摘要:原26军战友群(“战旗飘飘”)又进新人、老战友老领导啦[笑][谢谢]其实,张殿礼老战友的长篇巨著《槐花飘香》[玫瑰]比他“入群”早[作揖][笑]我(郭 磊)今日不多“絮叨”,谨将于天松、高宗如两位老领导、老战友的不同角度对《槐花飘香》的评赞刊发[谢谢]同时附上

战友美文】哈,原26军战友群(“战旗飘飘”)又进新人、老战友老领导啦[笑][谢谢]其实,张殿礼老战友的长篇巨著《槐花飘香》[玫瑰]比他“入群”早[作揖][笑]我(郭 磊)今日不多“絮叨”,谨将于天松、高宗如两位老领导、老战友的不同角度对《槐花飘香》的评赞刊发[谢谢]同时附上高绪平老处长提供的“张殿礼简介”附上[谢谢]相信大家读后,必会知其文(《槐花飘香》)、识其人(张殿礼)[笑][玫瑰][作揖]

刘长林 供图

朱洪吉 供图

周惠民 供图

叶燕 供图

于天松 书写

《张 殿 礼》

文/于天松

我和张殿礼是77师在昆嵛山驻防时的战友。他在司令部,我在政治部。他转业到亳州市工商局当副局长,我转业到烟台市工商局当副局长。他来烟台哈酒时说,你到亳州去吧,俺那是曹操的故乡,我陪你去爬黄山。有一天我看地图,看到亳州和黄山,一个南一个北,相距甚远。我想,这么远也陪我?心里好一顿热。

我老伴在司令部卫生所工作。有一天我问她,你还能记得司令部有个张殿礼吗?她说记得记得,小白脸,很清秀,长的帅。在部队时,知道他为人正派,干工作精明,但没听说笔杆子有多硬。前些年听人说,张殿礼写小说了,出书了,我有点惊奇,但没有很惊奇。因为这年头,写点什么交上钱印本书,不是多大的难事,我不也出了好几本吗。

前不久,我收到了张殿礼寄来的《槐花飘香》小说,足有二斤多,巨著。这厚度让我吃了一惊。我拿起书,见封底是幅漂亮的山水画。我想,这一定是他找名人画的。但细看下面一行小字,“张殿礼山水画写于2024年10月”。再翻看里面,还有他水平很高的工笔画。他是亳州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哇,不简单,殿礼是画家了!

我又看他的简介,说他是亳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写小说百余篇。哇,百余篇这数字可太有份量了。小说可不是短文啊,这简直是又一个贾平凹、莫言。他还是剧作家。他创作了五部影视剧,其中《军嫂》曾在央视播出。再往下看,他还是亳州市硬笔书法协会的名誉主席。哇噻,他还是硬笔书法家!殿礼,你太有才了。你这四家于一身,让我惊讶,让我钦佩,让我为你高兴。你给军人长了脸,昆嵛山因你而更加光彩!

汤华中 供图

这本《槐花飘香》,近600页,几十万字,我既想看又打怵。我爱写简文,也不爱看别人的长文,嫌累。有的人官大书多文长,不用花钱送到家来,我也不看。几十年来,我只看了李延国写的《张桂梅》。不过这本《槐花飘香》,因为是殿礼战友写的,我决心要看。这些日子,我每天都看几页几十页,有空就看,可充实大了。书太沉,手腕一会就麻了,赶快再换姿式。

一滴血可以看全身,一个槐树庄可以看全国。小说从1958年开始,跨度60多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改革开放。重点讲了槐树庄村的农民,是怎样战天斗地由穷变富的。上面的大政方针,正确或错误,槐树庄里都有影子。槐树庄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60多年的经济建设史的印证。

小说从大跃进说起,大队长麻五在全县放了颗大卫星一一地瓜亩产12000斤。这立马引起了我的共鸣。我15岁在俺村参加了大跃进的全过程。我参加了萊阳在县城召开的万人大会,实际是吹牛大会,各乡书记比着上台吹。那时麻五式的干部特别多,很吃香。

小说里的人物,被殿礼描述的活龙活现。那老槐根就是勤劳善良的农民代表,历尽磨难,一身正气。他是槐树庄的魂。油嘴滑舌的麻五,善长跟风,说假话办鬼事,搞破鞋,标准的二流子。殿礼笔下的转业干部,个个正派能干。张长进是抗美援朝回村的,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壮烈牺牲。春生则抗起了槐树庄的大旗。槐花的三嫁经历让我心酸。她又漂亮又聪明,追她的人一大群,但为给父亲老槐根治病,违心的嫁给了不喜欢的满仓。后来终于把婚离了,嫁给了心仪的秋生,可惜秋生不久又因祸去世。第三次又嫁给了相爱的春生,故事曲折生动有趣。殿礼写爱情很善长,肯定是自己谈恋爱故事多,把农村姑娘带土味的爱情特点写出来了。

暂住笔,我还得继续往下看呢。

胡彦伟 供图

史毅 供图

乡音铸风骨 文脉传精神

——《槐花飘香》语言艺术浅析

文/高宗如

一、《槐花飘香》:沉甸甸的文学馈赠

接过战友加乡友刘友铸兄递来的《槐花飘香》,第一印象便令人震撼:这部50万字、近600页的鸿篇巨制,不仅以超常规的装帧规格彰显着分量,更以其彩色山水画封面、名家题字和诗书画插页构成了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捧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恰似亳州大地厚重的文化积淀,预示着这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作者张殿礼先生作为早我两年入伍的26军战友,其军旅生涯的卓越表现早有耳闻。转业后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成为亳州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这部《槐花飘香》正是他军旅情怀与乡土情结的结晶,是建安风骨在当代文学中的生动再现。在嘈杂的现代生活环境中,我历时12天潜心研读,不仅为作品展现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所震撼,更被其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深深吸引。如果说人物、情节是作品的骨架,那么语言艺术就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血肉。

汤华中 供图

二、建安风骨:一方水土的文学基因

《槐花飘香》最鲜明的语言特色,在于其对建安文学风骨的当代传承。亳州作为建安文学的发源地,曹操父子"慷慨悲凉"的文风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张殿礼深得这一文脉精髓,在小说中创造性地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叙事节奏上,作者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的特点。如描写主人公少年时期的生活困境时:"那年冬天特别冷,北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人脸,破旧的棉袄挡不住寒气,手脚冻得发紫,但心里那团火始终未灭。"简短有力的句式,既保留了古文的凝练,又富有现代白话的生动。这种语言风格使作品在表现苦难时不失昂扬,在描写艰辛时仍见希望,完美诠释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核。

在意象营造方面,小说巧妙化用古典诗词意境。槐花这一核心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五月槐花盛开时,整个村庄都浸在甜香里,那香气能钻进人的梦里。"这既是对"槐花满地无人扫"古典意境的现代诠释,又赋予了这一意象新的时代内涵。作者通过槐花从盛开到凋零的全过程,隐喻了乡村社会的变迁历程,实现了古典审美与现代叙事的有机统一。

在情感表达上,作品延续了建安文学"慷慨多气"的特点。如描写主人公参军离乡的场景:"他头也不回地往前走,怕一回头看见母亲的白发就走不动了。风卷着槐花瓣打在身上,像无数个小手在拉扯。"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强化了情感的张力,体现了"建安风骨"中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

汤华中 供图

三、乡音俚语:土地芬芳的语言密码

《槐花飘香》的语言魅力,更体现在对亳州方言的创造性运用上。作者不是简单堆砌方言词汇,而是通过精心提炼,使方言成为承载乡土文化的活态基因。

在词汇选择上,小说精准捕捉了亳州方言的独特性。如用"管"形容舒适状态,"磨叽"描写拖延性格,"排场"夸赞体面大方,这些方言词不仅生动传神,更蕴含着亳州人特有的价值观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农谚的运用:"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这些凝结着农耕智慧的语言珍珠,使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在句式结构上,作品保留了亳州口语的鲜明特点。短促有力的疑问句"管不管?",简洁明了的祈使句"白慌!",以及富有节奏感的反复句式"走走走,赶紧走",这些口语化的表达不仅增强了现场感,更再现了亳州人直爽豪迈的性格特征。在描写乡村纠纷时,这种语言特点尤为突出:"'你凭啥?''就凭这!''俺不服!''不服也得服!'"几个短句就将冲突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语音韵律方面,作者巧妙运用方言的声调特色。如"这孩子真'排场'"中的上扬语调,生动表现了亳州人的赞赏之情;"这事儿'咋整'"的下沉语调,则准确传达了困惑心态。这些语音特质通过文字符号的精心安排得以呈现,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听"到乡音的回响。

汤华中 供图

四、个性言说:人物塑造的语言形象

《槐花飘香》在人物语言个性化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习惯,使每个角色都跃然纸上,形成了独特的"声音指纹"。

老一辈农民的语言往往朴实厚重,充满生活智慧。如老支书常说:"庄稼人看天吃饭,但更要看准政策吃饭。"这句话既体现了传统农耕思维,又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明态度。而老中医的言谈则充满药香:"你这病啊,就像地里的旱情,光浇水不行,得先松土。"这种充满隐喻的表达方式,生动刻画了乡村知识分子的形象。

青年一代的语言则充满时代气息。返乡大学生说话时常常文白夹杂:"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产业这个'硬核'支撑。"这种语言特点准确反映了新一代农村知识分子的思维特征。而外出务工青年的语言则带有明显的混杂性:"俺在城里'搬砖',但心一直在老家'上线'。"这种混杂语码的运用,生动表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身份认同困境。

女性角色的语言尤其富有特色。传统农村妇女的言谈温婉含蓄:"他叔,这事您多费心。"简单一句客套话,既表现了礼节,又暗含期待。而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话语则自信果断:"女人怎么了?女人照样能撑起半边天!"这种语言风格的对比,生动反映了农村女性地位的变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语言细节的变化,展现了人物的成长轨迹。主人公从最初的青涩表达:"俺、俺不知道..."到后期的坚定语气:"我认为应该这样做!"这种语言能力的进化,巧妙地暗示了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

坦诚地说,作者运用大量的俗话俚语,尤其是人物对话,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地方韵味,也有利了增强人物性的生动塑造。但如果再去粗取精,少用或不用一些过粗俗不雅的脏口,会更有利提升作品的质量。

《槐花飘香》的语言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审美价值,更在于其文化传承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写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张殿礼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部作品证明,优秀的方言文学不是地方性的自我封闭,而是通过地域特色抵达普遍人性。就像槐花的香气可以飘向远方,乡音的表达同样能够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作者将军旅生涯培养的严谨作风与亳州文化的深厚底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刚柔并济的独特语体。

《槐花飘香》的语言艺术启示我们:当代文学创作既要扎根传统文化的沃土,又要面向现代生活的阳光。只有像槐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入土地,才能开出芬芳四溢的花朵。张殿礼用他的文学实践告诉我们,乡音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基因,是精神的家园。

这部沉甸甸的作品,不仅承载着亳州几千年的文化记忆,更寄托着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盼。当读者合上这本书时,那槐花的香气似乎还在鼻尖萦绕,那淳朴的乡音仿佛仍在耳边回响。这或许就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让文字超越纸张的限制,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

汤华中 供图

高绪平(金大庄人) 供图

附:高绪平老领导提供的张殿礼简介——

张殿礼,大学本科学历,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人。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20年,1983年初提拔为军教导大队训练处处长。199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安徽省亳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担任副局长职务20年,期间担任谯城区第一任工商局长2年。

转业后,开始业余创作文学作品。先后在《短篇小说》、《百花园》、《安徽文学》、《天池小小说》等省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百余篇短篇小说。2017年,出版长篇小说《欧阳五姐妹》。1994年后,相继创作了《军嫂》、《华佗五禽戏》、《工商所长》等五部影视剧,先后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播出。

1995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2011年加入中国电影家协会。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亳州市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亳州市书法协会会员、亳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退休前曾担任亳州市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和亳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汤华中 供图

刘长林 供图

来源:山石639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