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人、每个地方、每段故事都有名字,名字代表着一个称呼,也有很多含义。比如古代名字,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其实跟现代人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被人熟悉的大名,被父母宠爱的小名,有网络上各个平台的网名,每个名字都有一层含义。
每个人、每个地方、每段故事都有名字,名字代表着一个称呼,也有很多含义。比如古代名字,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其实跟现代人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被人熟悉的大名,被父母宠爱的小名,有网络上各个平台的网名,每个名字都有一层含义。
在郑子宁的《中国的十个名字》里,讲述了关于在古代各个时期外国对中国名字的由来。作者是语言学达人,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大量语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名字的演变,特别是读音的变化,由一个字母的变化可以联系到另外一个名字。
可能由于笔者不太懂读音的变化,在看这一部分时有些疑惑。我们只能在文字的演变中看到曾经的模样,语言的发音不能保存,所以理解起来有点费劲。甚至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把本书做成语音版的,是不是就更能体现出语言变化的过程,同时读者会更理解此中含义。
当然,本书不会只有语言这一个特点,还有关于历史、考古、文化交流等多个特点,作者把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让读者从多个层面去了解中国名字的来历。
比如,在开篇,作者便以1963年在宝鸡出土的一个阴森的鬼脸——何尊上的铭文引出“中国”之名,我们习惯中国的叫法,但是它是从何时兴起,为何又称中国呢?书中都有详细说明,还有字体的演变,深深吸引读者的眼球,就像了解我们的来时路一样,会痴迷于此。
书中还提到《马克·波罗游记》,想必马克·波罗的名字读者应该都熟悉,他这部作品的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其实书中大量关于中国的描写,比如提到中国使用的纸币,对中国地名的描述,也是一种佐证,至少证明他是来过中国的,确有此事。
书中对马克·波罗的游记深入的分析,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文化认真的态度,同时也增长了见识。
还有景教碑的出土,上面刻写的文字,也能体现早在唐朝就有其他国家的教传入中国,以此碑引出更多关于文化的讨论,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或许这部分内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化互相影响的意义。
当你了解中国名字背后的故事,当你了解此中深厚的意蕴和演变的过程,不仅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还会更赞同我们的文化,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同时也感谢作者的付出,用专业知识做成易懂的科普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名字。
来源:一方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