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消费贷”困住的年轻人:“我不过是想活得幸福一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21:13 3

摘要:然肯定会有一些手头缺钱的年轻人,会用这笔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会引发他们的一种错觉,就好像这50万已经是他们自己的钱了。

最近各大银行都在推行宣称要“提振消费”“拯救穷人现金流”的“消费贷”。

“50万额度”“利息3%以下”“7年还款期限”……这些看起来着实诱人。

“消费贷”贷出来干什么?肯定会有一些清醒的选手会想办法用它来置换房贷等高利率贷款,或是用来投资。

然肯定会有一些手头缺钱的年轻人,会用这笔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会引发他们的一种错觉,就好像这50万已经是他们自己的钱了。

目前,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有媒体称中国已进入“全民负债时代”。

阳光底下并无新事,1990年代的日本与2000年代的韩国,曾以血淋淋的教训揭示消费贷失控的代价。

日本推理作家宫部美雪在1992年发表的小说《火车》,便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下信用卡债务的致命性,在当今全球消费贷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这部作品更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正视金融工具背后的系统性危机。

(电影《火车》剧照)

《火车》中提出了一个有些颠覆性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会被信用卡、现金卡搞到破产的,并不是那些生活奢侈,乱七八糟的人,反而是很老实,非常胆小懦弱的人居多。

故事中的关根彰子,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女孩,她向往着离开故乡到大城市,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过着从电视、小说、杂志中看到的富裕生活。然而现实生活却不是那么回事,她没钱,没学历,没什么特长,就连长相也不是美得能靠它吃饭,头脑也不是很聪明,只能在末流得公司做些事务性工作,薪水很低。

所以关根彰子渐渐迷上了信用卡消费,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点小小的愿望,后来逐渐沉浸在错觉里,越借越多。

为什么说被债务搞到破产的都是老实人呢?像关根彰子这样老实的女孩不会想要逃跑或是想出什么办法躲避债务,一心只想着赶快还债,就这样陷入了深渊,她不得不辞去公司的工作到酒廊去兼职,就这样掉进了社会大染缸。

第一次为了自己的小欲望刷信用卡消费,便如同踏上没有终点的列车,窗外掠过的“幸福风景”皆是幻象。

《火车》中所描述的故事与背景,和我们今天的社会很像。

无数的信息在告诉你用什么方法能赚钱,哪里好玩,穿什么衣服,买什么车……人们都在追寻着自己认为的最好的,觉得购物、旅游就是实现梦想。整个生命状态已经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支配得焦头烂额,没有办法安静下来,于是成了金钱的奴隶,而不是金钱的主人,是“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

可怕的是很多人不自觉地陷入“出卖劳力换钱——消费——再出卖劳力”的循环里,一生就这样草草过去。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财富之花,但可能从小被各种偏差错乱的信念所影响。每个人对待金钱的方式背后,都有一个信念。看看下面这些容易导致负债的心智模式,你中了哪一条呢?

有些女孩子从小被教育,财富从老公那里来,你只需要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找个好老公就行了。这些女孩喜欢花钱,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能赚到更多的钱,只能把眼下的钱抓在手上,获得一点内心的安全感,完全没有力量去创造。

有些人即使是自己无法承受的东西也要去买,是因为内心有巨大的空洞,企图用买东西这一途径填补内心的空缺,但这个填补并不是真正的填补,花完钱后马上又会陷入内疚、自责的循环中。

有些人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他没钱,不敢让家里的父母知道自己过得不好,觉得这样很窘迫,会难受,没面子,所以当资金紧张的时候,会想尽办法隐瞒,会自己硬撑着。

有些女孩被“杀猪盘”骗了很多钱,是因为她们从小就没有被好好爱过,情感匮乏,有人愿意给她们一点关爱,她就愿意把钱给她们。

还有很多人认为,我没什么背景,现在社会又不景气,没有办法,只能负债,事实上,这只是在为自己的无力、迷茫、压抑、痛苦找理由而已。

……

所谓“负债”就是负面的念头、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想法。

金钱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原本是为了让我们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你的金钱、债务状况出了问题,是生命在提醒你:你做不好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所以在现实层面上创造了负债。

不管我们买了多少外在华丽的衣服、房子、汽车,都填补不了心中的黑洞,心中的黑暗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赞美,被关注。

安静下来,去感受你和金钱的关系,去看见自己曾在金钱方面受到的伤害,去看见它,倾听它,照顾它,让内心的小孩放松下来。

一些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去跑步、去清扫房间,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觉察到了自己内在的痛苦,“负债”一转念就是财富。

你此刻负债100万、1000万、1个亿,这其实代表着你内在有100万、1000万、1个亿的能量被压抑了。

要真正让自己幸福起来,而不是用借债的方式创造虚假的幸福幻觉。只要你敢于面对自己,就能彻底地改变自己,在外在的世界创造美好。

来源:孙琬童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