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争主要以人为主要目标,比如,二战B-29飞行员。所有机组成员,东京的熟人最多。因为他们针对了特定的目标区域。欧洲多以大型工厂,而日本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你说我无差别,我说你地面全是工业区。而这样的轰炸并非兴起于二战,而是出现在一战中。
战争主要以人为主要目标,比如,二战B-29飞行员。所有机组成员,东京的熟人最多。因为他们针对了特定的目标区域。欧洲多以大型工厂,而日本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你说我无差别,我说你地面全是工业区。而这样的轰炸并非兴起于二战,而是出现在一战中。
《空中的战争》:前言
提到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创作,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便是《世界大战》,那部描绘火星人乘坐巨大炮弹降临地球的经典作品。年长一些的读者或许还记得,1920年,威尔斯曾访问俄罗斯,并称列宁为“克里姆林宫的梦想家”——毕竟,对一位科幻作家而言,苏联提出的“ ГОЭЛРО”计划(国家电气化计划)和其他各种设想,都显得异想天开,几近疯狂。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黑暗中的俄罗斯》(Russia in the Shadows)。不过,我们今天并不讨论这本书。
威尔斯曾写过一本灾难小说,发表于1908年,名为《空中的战争》(The War in the Air)。在这本书中,德国计划利用飞艇和其他飞行器征服世界,它们能够摧毁任何城市。面对这一威胁,美国派遣自己的空军舰队迎战德军,但美军全军覆没,而德国方面亦损失惨重。随着战争升级,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德国进攻英国和意大利,瑞士则加入德国阵营。然而,真正改变战局的是“黄祸”——由日本与东大组成的联合空军席卷世界。威尔斯在那个时代便已精准预见了许多后来的发展,也许这些是受到一战的影响。
“空中的战争”在1908年,确实已经‘悬浮在空气中’
事实上,作者曾收藏过一些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军事遗物,这些东西是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104.5高地发现的。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按照专业术语来说,它们被称为“飞镖”(Flechette)。起初,以为捡到的只是某种古老的铁钉或门栓,但它的形状实在太特殊了(尺寸也不太符合普通钉子的规格)。这些飞镖上带有“Volksstahl”的标记。
后来才得知,在二战夏季攻势期间,德军航空部队清理了一批一战时期遗留的飞镖库存,并投放到了苏军的阵地上。之后,作者也找到了相关的历史记录和回忆录。
结果发现,在夏季进攻期间,德军航空兵不知从哪里翻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旧式掷撒弹库存,并将其倾泻在苏方的阵地上。后来,还找到了相关的回忆录。
那么,为何要有这样的前言呢?
读者大概已经猜到了,这篇文章将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战斗飞艇”。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并未拥有适用于全面作战的飞艇。”
嗯,该怎么说呢……
到1914年1月,德国在飞艇总容积(244,000立方米)和战斗性能方面,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飞艇舰队。
战争爆发时,已有8艘刚性飞艇(齐柏林飞艇)准备投入地面战斗:
• 在西线方向:
• “齐柏林 Z-6”驻科隆
• “齐柏林 Z-7”驻巴登
• “齐柏林 Z-8”驻特里尔
• “齐柏林 Z-9”驻杜塞尔多夫
• “齐柏林 Z-萨克森”驻法兰克福
• 在东线方向:
• “齐柏林 Z-4”驻柯尼斯堡
• “齐柏林 Z-5”驻波兹南
• “舒特-朗茨 SL-2”驻利格尼茨
此外,还有软式“帕西法尔”飞艇:PL-2、PL-3、PL-4。
这些还不包括用于侦察和防御的系留气球。德国的军用飞艇直属最高统帅部,有时会被派遣到各个战区或军队序列中。在战争初期,飞艇执行战斗任务时,会由总参谋部指派军官进行指挥。这种安排使飞艇的指挥官仅扮演值班军官的角色。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总能带来理想的战斗效果,因此不久之后便被废止了。
1914年8月6日,即德国向法国宣战后三天,科隆的飞艇Z-VI“科隆号”(建造编号LZ 21)起飞,任务是支援65步兵团和24工兵营在列日的战斗。
飞艇充满氢气,安装了无线电报设备,并装载了足够飞行约12小时的燃料。在发动机吊舱内,配备了固定支架以安装机枪。中央支撑索上挂载了炸弹挂架和投弹装置。作为炸弹,他们装载了400公斤的炮弹,这些炮弹被特意安装了稳定尾翼。这种做法后来在战斗中被频繁使用。而且,他们选择的可不是普通炮弹,而是来自尼佩斯炮兵仓库的150毫米和210毫米炮弹。
Z-VI “科隆”
根据行动负责人、总参谋部少校冯·丢克尔的最终报告,任务的目标是通过轰炸列日市中心来”剥夺居民抵抗的意志”。(换句话说,最初的想法是恐吓平民,看看是否整个国家会直接举手投降。)
天气极差,再加上夜晚。由于燃料、电台和航空炸弹的重量较大,飞艇最高只能升到1500米。机上除军官外,还有12名成员,他们分布在三座吊舱内。
然而,事情并未按计划进行……(有详细的报告)。列日因街道上大量燃气灯而极易辨认。凌晨2:30左右,Z VI”科隆”(LZ 21)终于抵达城市上空,飞行高度约1450米。因炸弹威力过大,未敢再下降。飞艇向列日投下了五枚15厘米炮弹和一枚21厘米炮弹。根据列日大学教授弗朗索瓦·巴拉的研究数据,11至13人丧生,全部为平民。(客观来说,这是纯粹的恐怖主义行为。)
但这次行动并未毫无代价。有人说飞艇遭到霰弹击中,是真的吗?当时已经有高射炮了?
不,各位,事实稍有不同……
最初,比利时步兵开火射击(在德国人看来,效果甚微)。然而,后续发现射击确实造成了损害,导致飞艇被迫降落在树林中。中尉布里肯施泰因的头部被油罐砸中,导致脑震荡。尽管最初希望能保存飞艇,但氢气泄漏,骨架开始破裂,最终未能成功挽救。
最初,比利时步兵开火射击(在德国人看来,效果甚微)。然而,后续发现射击确实造成了损害,导致飞艇被迫降落在树林中。中尉布里肯施泰因的头部被油罐砸中,导致脑震荡。尽管最初希望能保存飞艇,但氢气泄漏,骨架开始破裂,最终未能成功挽救。
机组成员在附近的修道院找到避难所,修女们还用咖啡和糕点款待他们。修道院随后联系了科隆的第三航空营。数小时后,军队派出一辆卡车载着士兵赶来,用斧头尝试将飞艇从树林中解救出来。飞艇被逐步拆解。营长冯·舒尔茨少校亲自指挥拆除工作。
为替代Z VI”科隆”(LZ 21),来自莱比锡的知名飞艇LZ 17”萨克森”(原隶属于德国飞艇股份公司DELAG)于8月9日通过波茨坦抵达科隆。它的指挥官是预备役海军中尉、工程师恩斯特·莱曼。他后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飞艇指挥官之一,但最终在”兴登堡”号灾难中丧生。(这个故事以后再谈。)
1914年8月21日 德军尝试使用Z-VII和Z-VIII飞艇
Z-VIII坠落树林
黎明时分,德军命令飞艇搜索向阿尔萨斯撤退的敌军纵队,并通过投弹扰乱其队形。
Z-VII(即LZ 22)起飞后……就此消失。它从云层中钻出,正好出现在法军主阵地上空,很快被击落。
Z-VIII(即LZ 23)是一艘全新的飞艇,首飞仅在1914年5月11日。8月21日,它接到与Z VII相同的任务,但命运更为不济——它遭到己方炮火误击。在法国阵地上空,Z VIII投下了160公斤炸弹,但……
后续版本存在分歧。
一种说法是:指挥官决定返航,并开始平稳地调整飞艇航向。突然,飞艇遭遇下沉气流,机尾倾斜、急速下降,地面迅速逼近。为了重新稳定飞艇,尾部压载物被抛下,但高度仍然不足。飞艇撞地,尾部结构受损。指挥官立即下令全员撤离。几秒钟后,飞艇尾部起火爆炸,但全体成员成功撤离,并在山中躲藏数日后返回德军控制区。
另一种(更可信且有法国照片佐证)说法是:法国人成功损坏了飞艇的操纵装置,导致其失控飘浮。与此同时,弹孔造成的氢气泄漏,使飞艇不断下沉。Z VIII最终在法军控制的洛林巴东维莱森林迫降。
飞艇指挥官销毁了机密文件,并安排船员撤离。试图焚毁飞艇,但因气罐内仅存少量氢气,未能完全点燃。一支法国骑兵中队试图攻击飞艇机组,但他们被飞艇上的战利品吸引分散了注意力,德军成员得以逃脱并最终返回己方阵地。
Z VIII的残骸后来被法国人拆解,但在撤退时被遗弃,最终又落回德军手中。
总结:对昂贵飞艇的愚蠢使用。
在1914年8月25日夜晚,安特卫普遭到了德国齐柏林飞艇LZ-25(即Z IX)的轰炸。当天,9枚炸弹投向安特卫普,造成26人死伤,并且更进一步,甚至损坏了比利时王宫。当时比利时王室正居住在那里,事件自然引发了轩然大波,然而……
从形式上看(似乎)公约并未被违反。公约规定,禁止对“未设防”城市进行空袭,即那些没有大量驻军或军事设施的城市。而考虑到列日和安特卫普都由比利时军队防守,并被堡垒环绕,德国人辩称这些城市属于军事目标。(任何公约都可以被规避,只要有利可图。)
随后,Z-IX 在9月1日执行侦察任务时,发现了根特附近的敌军集结。1914年9月1日和26日对布洛涅周边的轰炸行动,成为西线战场上作战飞艇少有的成功任务。随后,德国飞艇继续轰炸安特卫普要塞、奥斯坦德的仓库、加来以及为战争生产物资的南锡工厂。
此时,另一场有趣的事件开始了……
战况对协约国而言越来越不利,比利时战线上的部队节节败退,德国军队逼近加来,形势变得愈发危急。然而……
英国皇家空军的伊斯彻奇中队(Истчерчская эскадрилья),在指挥官查尔斯·R·萨姆森(Charles R. Samson)带领下,接到了空袭杜塞尔多夫的命令。萨姆森将任务的组织和执行交给了海军陆战队少校尤金·L·杰拉德(Eugene L. Gerrard)。
然而,袭击德国基地的航程已接近飞机的极限,为了确保任务成功,杰拉德决定在安特卫普建立一个前进机场,并在航程中段再设立一个加油点。但……
9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摧毁了中队的所有三架飞机。
9月22日,所有能够正常飞行的飞机从维尔里克(Vilrijk)机场起飞。B.E.2a(杰拉德驾驶)和“Sopwith” D.1(三座侦察机,由科莱特驾驶)向杜塞尔多夫进发,而第二中队指挥官、海军上尉斯宾塞·D·A·格雷(Spencer D. A. Grey)驾驶“Sopwith Socialble”,他的唯一部下、海军中尉雷金纳德·L·J·梅里克斯(Reginald L. J. Marix)驾驶“Sopwith Tabloid”(索普维斯),则飞向科隆。任务模式是“各自为战”。
“索普维斯” D.1(又称“三座侦察机”)
三架飞机因未找到目标而折返。只有一架幸运地到达了目的地。科莱特驾驶的“索普威思” D.1 突然出现在杜塞尔多夫飞艇库上空,但……(好运到此为止)投下的炸弹未能爆炸。
“索普维斯 联络型”
“索普维斯 小报”
10月8日的突袭
当天清晨,机场被浓雾笼罩,直到中午才逐渐散去。此时,仅剩的两架飞机仍然可用。下午13:20,格雷(Grey)率先起飞,目标是科隆;10分钟后,梅里克斯(Marix)紧随其后,飞向杜塞尔多夫。
对科隆的空袭完全没有任何成果,而另一场空袭……
与科隆不同,杜塞尔多夫天气晴朗,能见度极佳。然而,当梅里克斯抵达目标区域时,地图上标记的飞艇库并不在那里。尽管DELAG航空公司的飞艇基地早在战前就已建成,但英国情报部门并不清楚其确切位置。然而,这一错误也许反而成为了幸运之举。
由于巧合,梅里克斯最终并未飞向科莱特此前轰炸过的旧飞艇库(位于戈尔茨海姆,8月至9月期间Z IX曾驻扎在那里),而是误打误撞来到了新建的飞艇库——洛豪森(Lohausen)。Z IX飞艇在10月3日刚刚迁往此地(看来,命运的安排确实难以逃脱)。
梅里克斯投下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落点偏离,而另一枚……
飞艇库遭到毁灭性打击
尽管飞艇库的建筑几乎没有受到损伤,然而……
库内的景象却是一片混乱。
Z IX飞艇最终在自己的“家”里被彻底摧毁,仿佛命运的审判终于降临。
然而,这只是空战时代的开端。
来源:胡侃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