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国的千年历史全景 ∣《德意志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0 17:02 5

摘要:乌尔夫·迪尔迈尔等人所著的《德意志史》(第3版)是一部超越传统民族史叙事模式,旨在重新诠释德国历史全貌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团队以跨代际协作的学术格局,将政治制度演进、文化认同塑造、社会结构转型等维度熔铸一炉,构建了从中世纪城邦到欧盟框架下现代德国的千年历史全景

《德意志史》(平装本)

乌尔夫·迪尔迈尔等人所著的《德意志史》(第3版)是一部超越传统民族史叙事模式,旨在重新诠释德国历史全貌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团队以跨代际协作的学术格局,将政治制度演进、文化认同塑造、社会结构转型等维度熔铸一炉,构建了从中世纪城邦到欧盟框架下现代德国的千年历史全景。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德意志史(第3版)》是一部突破传统民族史框架、兼具深度与广度的通史佳作。本书作者团队均为德国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以跨学科视角整合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度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从中世纪早期至21世纪德意志历史的全景式叙事。

什么是“德意志史”?

这片叫作“德意志”的土地何时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它如何崛起为中欧强权?在瑰丽的民族文化与扩张的帝国情怀之间,它又是怎样摇摆纠结的?在战争的废墟中,它如何实现了涅槃重生?数位德国历史学家联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出发,全面而简洁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努力跳出民族国家的框架,从更为广阔的全球史视野来解读一个民族的成长历程。

内容简介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意志是一个无法回避、又极难书写的对象。一方面,它不仅在欧洲中世纪里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而且在19世纪以来的全球历史演进中以其光彩(科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与窘迫(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的双重形象,成为无数研究者的目标。另一方面,正如本书导言所指出的那样,所谓“德意志史”,若以现代民族国家的视野去回溯,必然遭遇很多棘手问题,如疆界变动频繁、民族意识淡薄等。正因如此,书写一部“德意志史”,既需要一种敏锐而宏大的世界眼光,又必须借助一种超越19世纪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民族史套路的创新立场。新世纪以来,德国史学界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不可谓不多,本书是众多成果之一。本书的叙述内容从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柏林共和国(即联邦共和国)时期的2012年。作者们努力突破民族史框架,站在欧洲史与全球史的角度去讨论德意志史的演进历程。整本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事件,但又不是以通俗史学的方式来书写。作者们都是专业学者,但尽量以让读者感兴趣的方式来编写,使之对德国历史感兴趣。与其他德意志史读本相比,本书的优势明显:它的篇幅不大,言简意赅;以时间为序,书中每一章由这一领域的顶尖学者书写,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附有详细的文献指南,为延伸研究提供方便。

目 录

导言 什么是“德意志史”?乌尔里希·赫尔曼第一章 中世纪早期与盛期(6—13世纪)乌尔夫·迪尔迈尔时代概览中世纪早期德意志史的前提条件(6—9世纪)总体状况/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中世纪盛期(10—13世纪)总体状况/从加洛林帝国分割到奥托王朝的统治/萨里安家族的皇帝:在通往主教叙任权之争道路上的帝国/斯陶芬家族崛起为中世纪盛期帝制的最后巅峰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末)乌尔夫·迪尔迈尔时代概览中世纪晚期的帝国:总体状况从斯陶芬王朝末期到选举制王国(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后塑造帝国的新开端第三章 从宗教改革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15世纪末到1648年)恩斯特·欣里希斯时代概览16世纪初的德意志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精神生活/政治体制: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下的皇帝、帝国与帝国改革/教会和教会机构宗教改革与查理五世的普世性皇帝政策马丁·路德/查理五世与帝国/宗教改革与帝国:1519—1524年/农民战争/宗教改革、帝国与信仰运动:1525—1555年奥格斯堡与特伦托之后的德意志:“教派分立时代”三十年战争的前史与历史第四章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维也纳会议(1648—1814年)安德烈亚斯·格斯特里希时代概览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的帝国人口与经济/帝国的政治结构与宪法/绝对主义在邦国内的崛起/宫廷社会的出现在1648—1740年间欧洲冲突中的帝国在路易十四征战中的帝国/北方战争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抗击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转变中的社会:18世纪的文化、宗教、经济日常生活与科学中的感知变化/从巴洛克到启蒙运动/宗教与教会/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的转变/18世纪的农业和工商业旧帝国的落幕普鲁士的崛起及德意志双元制的开端/在开明专制标签下的改革/旧帝国的终结与欧洲的新秩序第五章 从维也纳会议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814—1914年)于尔根·罗伊勒克时代概览19世纪前半叶的启程、反动与改革从1848/1849年革命到1871年帝国建立帝国:在现代化与故步自封之间的国家和社会第六章 世界大战时代(1914—1945年)于尔根·罗伊勒克时代概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一个德意志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一次“民主实验”的崛起与失灵“夺权”与纳粹政权的建设:1933—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时代终结抑或插曲? 第七章 分裂与民族统一的恢复(1945—1990年)克里斯托弗·克勒斯曼时代概览生存战略——四国占领区内的衰败社会“冷战”、德国的分裂与融入两大集团1961年建墙:战后德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以接近求转变”和以区别求稳定:东、西德的德国政策两个德国的社会发展道路社会结构的变迁/社团、教会以及社会运动/文化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内部崩溃与民主德国的革命旧联邦德国与新联邦德国 第八章 柏林共和国的开端(1990—2012年)康拉德·H.雅奥施时代概览统一带来的矛盾后果寻找“正常化”的认同在全球化的陷阱中常态化的挑战一个柏林共和国的展望

作者简介

乌尔夫•迪尔迈尔(Ulf Dirlmeier,1938-2011),德国中世纪史学家,曾任锡根大学教授。安德烈亚斯•格斯特里希(Andreas Gestrich),德国宗教史学家,曾任维尔茨堡大学、特里尔大学的教授,伦敦的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乌尔里希•赫尔曼(Ulrich Herrmann),德国历史教育学家,曾任图宾根大学、伯尔尼大学、苏黎世大学、波茨坦大学的教授,《教育学杂志》主编。恩斯特•欣里希斯(Ernst Hinrichs,1937-2009),德国近代早期史学家,曾任国际教科书研究所所长,奥登堡大学教授。康拉德•H.雅奥施(Konrad H. Jarausch),德国当代史学家,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克勒斯曼(Christoph Kleßmann),德国当代史学家,曾任比勒菲尔德大学教授,1993年起任波茨坦大学教授、当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于尔根•罗伊勒克(Jürgen Reulecke),德国城市史学家,曾任锡根大学、吉森大学的教授。

译者简介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的研究和教学。出版专著:《德国1920年发生史研究》《寻求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德国简史》《地图上的德国史》《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译著:《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非自由主义的失败》《德国天才》。 葛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国际史、德国当代史、中德关系史。徐璟玮,上海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史。

来源: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