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 年 2 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鼓擂响。2 月 22 日上午,谅山省同登地区的局势剑拔弩张。55 军 163 师 489 团特务连侦察排,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捣毁位于郭注东南无名高地的越军 85 加农炮阵地。
1979 年 2 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鼓擂响。2 月 22 日上午,谅山省同登地区的局势剑拔弩张。55 军 163 师 489 团特务连侦察排,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捣毁位于郭注东南无名高地的越军 85 加农炮阵地。
这个炮兵阵地宛如一颗毒瘤,盘踞在距离我军前沿足足 6 公里远的高地之上。越军凭借着居高临下的绝佳地势,将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到我军阵地和后方运输线上,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军炮兵虽多次奋起还击,却因无法精准掌握目标坐标,而始终难以对其形成有效打击。
为了扭转战局,减少部队伤亡,确保后方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师指挥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出侦察兵,趁着夜暗深入敌后,拔掉这颗 “毒瘤”。师侦察参谋卢奉银与团侦察参谋贾德刚临危受命,率领 489 团特务连侦察排踏上了这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程。
出发前,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策划。深入勘察地形,精确判明敌人炮兵阵地的位置;反复斟酌,选择最佳的运动路线;科学合理地进行战斗编组与任务区分;细致入微地规定联络信号,并与步兵 2 营紧密沟通,制定了详尽的协同作战方案。
夜幕降临,时针指向 19 时,战斗拉开序幕。步兵 2 营以两挺重机枪向越军前沿阵地进行断断续续的射击,巧妙地迷惑敌人,为侦察排的渗透行动提供掩护。侦察排战士们如鬼魅般悄然潜入敌占区,然而,这里早已是步步惊心。
刚进入敌占区不久,侦察排就遭遇了敌人的重重警戒。为了避开危险,他们不得不绕开公路,钻入茂密的丛林,跨过幽深的山涧,攀爬陡峭的悬崖。当他们艰难地摸到那浪北侧的三角高地时,危险再次降临。一名新兵不慎踩动石头,摔倒在地,石头顺着山腰滚落,发出的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刺耳。
这突如其来的动静,瞬间惊动了越军哨兵。刹那间,喝问口令声、拉枪栓声交织在一起,越军哨兵朝着声响方向步步逼近。战士们迅速利用天然石头作为掩护,像融入黑暗的影子一般,消失在石缝之中。越军哨兵小心翼翼地探头探脑查看许久,未发现任何可疑迹象,这才哼着小调,心有余悸地离开。
侦察排继续前行,可危险并未就此消散。没走多远,又有敌人的哨兵出现在眼前。捕俘组的 4 名老兵正准备悄悄靠近,欲将其制服,却被贾德刚参谋及时拦住。他用手势向大家传达:尽量避免与敌人接触,切不可因小失大,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战士们心领神会,迅速隐蔽起来,屏住呼吸,保持高度镇静。原来,这是越军的一组游动哨,他们嘀咕一阵后,便朝右侧山腿走去。
然而,由于夜黑如墨,视线极度受限,在一个拐弯之后,有两个小组不幸掉队。侦察排发出联络暗号,却始终未得到回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情况万分紧急,不容许侦察排在原地过多停留。卢奉银和贾德刚当机立断,带着身边的两个小组,继续向敌人纵深前进。
他们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麻痹思想,大胆地假扮成越军巡逻队,沿着铁路大踏步前行。这一招果然奏效,侦察排一路有惊无险,顺利通过了三角高地。当他们抵达那浪村时,已是深夜 2 点钟。但此时,距离目的地仍有 2 公里之遥。按照当前的速度,想要在当晚完成战斗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天亮,被敌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贾德刚与卢奉银紧急商议后,决定冒险一搏。他们深知,已经深入敌人纵深 4 公里,越军的防御或许不会像前沿那般严密。于是,他们继续利用敌人 “白天在山下,晚上在山上” 的活动特点,加快行进速度。
23 日 2 时 50 分,侦察排终于成功摸到了越军炮兵阵地附近。卢奉银和贾德刚各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如两把利刃,分别从左右两侧对敌人进行包抄。贾德刚带领的掩护小组悄然从右侧接近,当距离敌人哨兵仅有两米时,敌人才如梦初醒,慌忙询问口令。然而,他的话音未落,贾德刚便果断扣动扳机,一个点射将其撂倒。
枪声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惊动了整个炮兵阵地。敌人的高射机枪立刻疯狂地向侦察排扫射过来,火舌在黑暗中肆意飞舞。初上战场的几名新战士毫无惧色,迅速开火与敌人展开对射。一时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
卢奉银带领的爆破小组趁着敌人慌乱之际,如猛虎下山般从左侧冲向炮位。在战友们的全力掩护下,他精准地投出手中的手榴弹,将敌人火炮的瞄准具成功炸毁。就在此时,一个掩蔽部里的越军负隅顽抗,突然向卢奉银射击,子弹如冰雹般打在火炮护板上,叮当作响。卢奉银迅速反应,占领有利地形,朝掩蔽部里回敬了一个点射,并和战友们一起连续投出 9 枚手榴弹,将里面的越军全部消灭。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越军炮兵阵地上顿时乱成一团。越军四处喊话鸣枪,发射的照明弹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卢奉银见局势危急,果断下令撤出战斗。当撤到距离敌人阵地 300 余米时,他迅速用电台给我军炮兵校正射向。刹那间,60 余发炮弹如雷霆般倾泻而下,将越军这个 85 加农炮阵地彻底摧毁。5 时 15 分,撤出战斗的破袭分队与掉队的两个小组成功会合,安全撤回我军阵地。
此役,489 团侦察排仅以 14 人之力,在四面受敌的绝境下,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发扬我军近战夜战的传统战法,先是用手榴弹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尔后精准引导炮兵射击,一举击毁越军火炮 3 门,歼敌 15 名。战后,贾德刚荣立一等功,卢奉银荣立二等功,侦察排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我军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时光来到 1984 年,老山地区的战火依旧熊熊燃烧。为了提升我军炮兵作战能力,我国从瑞典和英国分别进口了两台 “辛伯林” 炮兵侦察雷达,其中一台被紧急配属至中越边境地区,投入到两山轮战之中。
老山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宛如一个天然的迷宫。越军深谙此地地形优势,惯于使用迫击炮发动突然袭击,并且擅长制造假目标与假发射点,给我军的防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前,我军虽曾派遣炮兵侦察人员深入敌后指示目标,但这无疑是在虎口中拔牙,风险极高。
而 “辛伯林” 雷达的到来,犹如给我军炮兵装上了一双 “火眼金睛”。它对 81 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可达 10 千米,对 120 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更是达到 14 千米,能够精准地锁定敌军迫击炮阵地的位置,引领我军火炮实施反击。在它的助力下,越军的迫击炮兵被打得丢盔弃甲,完全丧失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然而,“辛伯林” 雷达的出色表现,使其成为了越军的眼中钉、肉中刺。1984 年年中,越军精心策划了 “84 - MB - 北光” 计划,妄图夺回老山战区战场的主动权。在越军大规模反扑前后,其特工队如幽灵般频繁潜入我境,执行各种破坏、袭扰任务。
1984 年 7 月 4 日晚 23 时许,越军 821 特工团 406 营 7 连一个排,借着夜幕的掩护,悄然从 1134 高程点两侧垭口潜入我境。他们如同鬼魅般,采用逐点观察、逐点推进的方式,于 5 日拂晓潜行至预定集结地 —— 白石岩山洞潜伏。5 日当天,越军对白石岩地区诸阵地进行了一整天的抵近观察,精心策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7 月 6 日 0 时 30 分左右,除留一个组在白石岩山洞担任警戒与接应任务外,其余敌人编成四个小组,如饿狼般秘密逼近目标区。他们兵分多路,分别以一个组袭击我 160 迫击炮阵地和陆军第 41 师第 122 团 9 连 3 排驻地,另两组则从左右两翼偷偷摸摸地朝着我昆明军区炮兵电子仪器侦察营的 “辛柏林” 雷达阵地摸去。
2 时 30 分,敌人同时开火,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瞬间爆发。2 时 40 分,行动结束。越军以亡 1 人、负伤 10 人的微小代价,给我军造成了亡 9 人、负伤 40 人,损坏 “辛柏林” 雷达 1 部、160 迫击炮 1 门,报废汽车 2 辆的重大损失。
越军完成偷袭后,各袭击组沿着原路线迅速撤退至白石岩山洞。他们对伤亡人员稍作处理后,于当日 6 时前按原渗透路线撤至境外。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越军自己都不知他们袭击的竟是无比宝贵的 “辛伯林” 炮兵侦察雷达。经事后我军侦听敌台通报,越军仅表示 “摧毁了我军一个通讯台”。幸运的是,敌人对雷达的破坏并不彻底,经过紧急抢修,这台雷达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作战之中,继续为我军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映象老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