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对话,在许多家庭里上演。从一到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童话故事、寓言传说占据了大部分,却唯独不出现这些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家。孩子们能说出白雪公主、孙悟空,却叫不出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于敏这些让我们能自由选择和平科学巨匠的名字,这是谁的错?
下面是我和孩子的一次对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特别是教育界的脊梁们,你们有罪!
“我问孩子,你知道哪些科学家?”
“爱因斯坦!爱迪生!脱口而出”
“那中国的科学家呢?”
“也是脱口而出,不知道”
这样的对话,在许多家庭里上演。从一到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童话故事、寓言传说占据了大部分,却唯独不出现这些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家。孩子们能说出白雪公主、孙悟空,却叫不出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于敏这些让我们能自由选择和平科学巨匠的名字,这是谁的错?
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在科学精神传承上的不作为。当我们的孩子对国外科学家如数家珍,却对本国科学巨匠一无所知时,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教会了他们什么?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从何而来?
“消失”在课本里的民族脊梁,他们是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应该被铭记,可却成了“无名之辈”,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脊梁,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要教会孩子们崇拜英雄的思维。
钱学森,世界顶级火箭专家,美国海军次长曾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为了回国,他被关押、软禁,最终冲破阻挠,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他不应该被铭记?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隐姓埋名28年,在罗布泊的荒漠里带领团队计算数据。核试验失败,他亲自进入爆炸中心取样,遭受致命辐射,临终前仍叮嘱,“不要让中国落得太远……”他不该被后人铭记?
于敏,从未出国留学,却靠一支笔、一叠纸,独立提出“于敏构型”,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快突破氢弹技术的国家,他不应该被铭记?
袁隆平,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杂交水稻之父”,90岁高龄仍坚持下田,他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们不能吃饱了,喝足了,也忘记了?
这些名字,不该只出现在历史档案里,而应该像星辰一样,照亮孩子们的课本。我们的教育,该让科学家们“活”起来,课本改革,让科学家走进课堂,走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要增加科学家的故事,用适合孩子理解的方式讲述,比如钱学森如何用智慧冲破封锁、袁隆平如何在稻田里寻找希望。科学课、道德与法治课可以结合中国科技发展史,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手机、高铁、航天梦,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的奋斗。
社会传播,让科学精神成为时代偶像。媒体应多报道科学家的事迹,而不是只关注娱乐明星。学校要定期举办“科学家故事会”,让孩子们扮演科学家,体验他们的探索精神。今天的盛世,是他们用一生换来的。当我们的孩子能脱口而出爱因斯坦,却不知道钱学森时,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这是教育界的罪过。
科学家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以身许国”,而我们的责任,是让下一代记住,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用智慧、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教育的意义,不仅是教会孩子认字算数,更要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英雄。
来源: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