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鹤楼文化顾问邵大为做客长江讲坛,主讲《黄鹤楼的兴废沿革》。邵大为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载,讲述作为仙楼、诗楼的黄鹤楼,如何成为长江文明的一颗琥珀。
经历1800余年沧桑巨变,今天的黄鹤楼巍然屹立于长江之畔,俯瞰着城市的繁华,见证人间烟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谢宁
3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鹤楼文化顾问邵大为做客长江讲坛,主讲《黄鹤楼的兴废沿革》。邵大为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载,讲述作为仙楼、诗楼的黄鹤楼,如何成为长江文明的一颗琥珀。
讲座现场。
与武昌城同龄,历经1802年
黄鹤楼与武昌城同龄。邵大为说,从汉末到今天,经历1802年,历史时空里的黄鹤楼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夏口——郢州——鄂州——武昌——武汉。它遭受了战火的洗劫,也经历了雷火的天灾。它既是一座仙楼:有驾鹤飞升、点铁成金、橘皮画鹤的传说;也是一座诗楼:春水阔时,它见过李白送别孟浩然,王维送别康太守。大雪飘时,见过杨基携酒醉登,袁枚捷足先登。秋意浓时,陪着白居易发牢骚,月满川时,听苏轼讲故事。
邵大为说,在三国时期,黄鹤楼所在的地区,叫夏口(今天的武昌),孙权从南京迁都到武昌(今天的鄂州),在夏口筑城,建军事堡垒,黄鹤楼由此而来。所以,黄鹤楼与今天的武昌城是同龄的。通过文献及古代舆图的考证,自唐代起,黄鹤楼楼高两层,周边还有其他配套建筑,是长江边的一组建筑群。也正是从唐代起,黄鹤楼迎来了文人书写的时代。
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无疑是黄鹤楼最佳广告语,但要论黄鹤楼最佳代言人还得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有11首诗里写到了黄鹤楼。邵大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那么有名,离不开两个人的追捧,“一个是李白,李白登上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个是南宋诗论家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如果放在今天,相当于是两位名人把崔颢的诗两次推上热搜。”
大文人失语时,可能是同行写得快
写下“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的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曾于崇祯年间与友人宋九青、熊鱼山、郑淡石等登黄鹤楼,当时宋九青题咏颇多,但吴伟业未能成章。邵大为点评说:“大诗人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一是怕同行写得好,比如李白;二是怕同行写得快,比如吴伟业。”
吴伟业所登的黄鹤楼是明代弘治年间重建的,已成一座高三层、四望如一的单体建筑,这次重建,奠定了明后期乃至清代黄鹤楼的基本形制。
黄鹤楼在清代还被“献给”皇太后作寿礼。乾隆为母亲庆贺六十大寿时,湖广总督阿里衮进献黄鹤楼模型,清代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记载了此事,叹为天下奇观。后来乾隆在北京的清漪园里仿照黄鹤楼修建了望蟾阁。
邵大为展示了一张1871年英国人汤姆森拍摄的黄鹤楼照片,“这是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古代木制黄鹤楼长什么样。”照片里的黄鹤楼是距今最近的同治年间重修的,也是今天黄鹤楼的设计原型。
讲座现场。
不愿失去黄鹤楼,人们找替身或P图
古代最后一座黄鹤楼(同治楼)1884年被烧毁,1985年黄鹤楼重建开放,在长达101年有名无楼的黄鹤楼“空白期”,黄鹤楼有个“替身”。
邵大为介绍,1907年,湖北各界在蛇山上建造了一座风度楼,感念张之洞督鄂之功,取名风度楼。张之洞得知后,更名为奥略楼。其时,奥略楼边有武汉最早的一批照相馆,当时人们以奥略楼为背景拍照后,照相馆会在照片上以文字注明黄鹤楼。“黄鹤楼名气大,游人来武昌江边就是看黄鹤楼的,照相馆为了招徕生意,也乐于打黄鹤楼的招牌,所以当时就有P图。”邵大为说道。
黄鹤楼故址。
今天黄鹤楼的位置已不是最初的黄鹄矶,而是向后移动了1公里左右,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处,有一处刻字记录了黄鹤楼最初的位置。邵大为说,我们寻找黄鹤楼在时空里的痕迹,可以体会到明代大儒方孝孺在《书黄鹤楼卷后》里所说:“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废兴,可以知时之治乱焉。”更能和当代作家冯骥才共鸣: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部散布在这些空间里。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来源:芙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