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豚魚扑浪兴(扬州江都大桥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06:30 3

摘要:江豚,头圆体胖,黑黑呼呼,身体灵活,生性活泼。特别是它头部活动自如,能够摆,昂,回,低,转,再配以鳍肢与尾鳍的运动,可以做出各种组合动作来,表现它们丰富的情绪。加之它们的鼻中有音,头上有孔,可以喷水,所以,煞是惹人喜爱,被称为“水中精灵”与“微笑天使”。

江豚,俗称江猪。是生活在长江水域里的一种水生动物,为我国所特有的淡水鲸类。在江都,它们活跃在三江营一线的水域。

江豚,头圆体胖,黑黑呼呼,身体灵活,生性活泼。特别是它头部活动自如,能够摆,昂,回,低,转,再配以鳍肢与尾鳍的运动,可以做出各种组合动作来,表现它们丰富的情绪。加之它们的鼻中有音,头上有孔,可以喷水,所以,煞是惹人喜爱,被称为“水中精灵”与“微笑天使”。

早在北宋,诗人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峡县人,官至集贤院校理)就有《江豚》诗作过描述:“黑者江豚,白者白鬐……两两出没,矝其颊嘴……若俯若仰,若跃若跪,舟人相语,惊澜将作……俄倾风至,巅山摆岳,浪如车轮,氛雾相薄……”十分形象生动。

在我们江都,最早将江豚入诗的,当数大桥镇的顾九锡。

顾九锡(1628-1680)字一卤,号临邗,邗上钓者,任运盐司运判。他在《登阁观雨》诗中写道:“小阁虚窗里,危栏不可凭。云来江势动,风急海波腾,飞鸟投林疾,豚魚扑浪兴。舟人应指羡,安稳佛前灯。”

其实,不仅在长江里有江豚,就是在邵伯运河与邵伯湖中,也有过江豚的踪影。清代诗人姚光晋(1780-1860)字仲瑜,号平乐,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五年举人,有《邵伯埭阻风》诗曰:“愁云泼墨风怒号,长淮重下飞奔涛。金鸟未落水先黑,江豚不吹浪己高。扁舟欲泊泊不得,颠荡屡折篙师篙。我笑风姨恶作剧,戏弄吾辈同儿曹”。这说明,至少到清朝中晚期,江豚数量仍是相当多的。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随着船只的航行,渔业的伤害,闸坝的建造,尤其是环境的污染,致使江豚栖息地急骤减少,食物链严重短缺,江豚己成为濒危物种。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动物,我们江都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了!

李华荣,(1975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首先于2017年倡导成立了《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很快从60余人发展到680余人。他们以点带面,多渠道,多维度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建立基地,开展社会层面的宣传活动。他们以南水北调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大桥镇为重点,建立了固定的宣传教育基地。如在大桥镇黄冈别墅就设立了“水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常年正常对外开放。基地除了有图书与图片展览以外,还与剪纸,漆画,雕版印刷等非遗文化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宣传教育,以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生生物保护的意义与知识。

设立驿站,进行上岸渔民的引导工作。长江十年禁捕令发出后,大桥镇沿江一带一向有370多户渔民从“水上飘”转为“岸上住”。为了对退捕渔民以教育,给他们留下一份精神寄托,在大桥镇兴港社区(原中闸村)设立了“渔民驿站”,传播鱼文化。通过“守护生命长江”的各种讲座,开展保护生态资源,渔民转业创业信息与技能培训工作,帮助渔民退捕后开发线上线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缓解精神与生活压力。同时,还组织部份渔民不定期地参与江面的“巡航净滩”,“巡航观测”等活动,监视、发现、处理破坏江豚等保护的违法行为,使他们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

走进校园,把江豚保护教育列为特别课程。在中闸小学,建立起全区第一所江豚自然教育学校,辟有专门的江豚知识教育室,把保护江豚与水生生物作为必修课程,使之成为校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的理念,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一家人,一村人,让生态保护观念深入家家户户。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江豚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现在,当你走进三江营湿地公园,漫步江边大堤之上,就会不时看到或一二只,或二三只江豚在江中自由畅游,天气晴好之时,甚至还能拍摄到母子江豚嬉戏打闹的场景!不信,请到三江营来吧!〈朱毓麒)

来源:朵儿谈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