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外滩的霓虹灯下,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举着自拍杆,镜头扫过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时,他突然沉默了几秒,随后对着直播间的3700万观众喊出一句:“兄弟们,我们被骗了!此语刹那间燃爆全球互联网,从而拉开了这场跨文化狂欢的帷幕。
上海外滩的霓虹灯下,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举着自拍杆,镜头扫过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时,他突然沉默了几秒,随后对着直播间的3700万观众喊出一句:“兄弟们,我们被骗了!此语刹那间燃爆全球互联网,从而拉开了这场跨文化狂欢的帷幕。
这位被中国网友戏谑为“甲亢哥”的20岁美国青年,其真名为小达伦·沃特金斯。他凭借夸张的表情、嘶吼式的直播风格而走红。他穿着东北大花袄在长城后空翻,对着豆汁瞪出铜铃般的眼睛,在少林寺扎马步累出“痛苦面具”——这些荒诞又真实的画面,不仅让他霸榜热搜,更让一场看似普通的旅行演变为东西方认知的“地震”。
甲亢哥的中国之旅,始于上海外滩那绚烂夺目的灯光秀。当他发现中国高铁隧道里信号满格、街头大爷用手机秒开共享单车时,瞳孔震颤的表情被截成表情包疯传。外国网友惊呼:“这和我从小听到的中国完全不一样!而中国网友戏谑地表示:“未曾想到,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于他人而言竟似‘科幻片’。””
这种反差,源自于西方媒体长期对我国编造的“偏见理念”。一位美国网友于直播间留言:“我爸老是讲中国又穷又破,然而此处高楼林立,其密集程度甚于纽约!””中国网友幽默回应:“你爸没说错,但那是40年前的中国。”甲亢哥无意中成了“滤镜粉碎机”——他用直播镜头撕开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叙事,也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
在故宫,甲亢哥模仿太监走路;在火锅店,他数着“七上八下”涮毛肚;在西安回民街,他捧着羊肉泡馍被烫得龇牙咧嘴。这些笨拙却真诚的互动,恰好踩中了当代传播的“爽点”:当算法将他的夸张反应推送给全球观众,一场关于文化差异的讨论悄然发酵。
更微妙的是,这场旅行暗含多重隐喻。他试驾小米SU7电动车时喃喃“这不该这么便宜”,评论区刷屏的“国产崛起”;他与王嘉尔打乒乓球输掉比赛,网友调侃“美国网红终究敌不过中国速度”。这些片段被赋予超越娱乐的意义,成为民间外交的另类注解。
甲亢哥的爆红,也是一场数字时代的集体疗愈。当他在街头与粉丝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尽管歌词谐音在西方语境中敏感,他却以“打不过就加入”的姿态化解尴尬。这种“抽象式包容”,恰好抚平了中美民众长期被政治摩擦刺痛的情绪神经。
更深层的共鸣,藏在那些未被剪辑的细节里:北京胡同中,他蹲在路边和老人们下象棋;河南少林寺,5岁小师傅纠正他蹩脚的功夫动作;上海深夜街头,粉丝递给他一瓶冰红茶,他仰头喝光后竖起大拇指。这些瞬间剥离了宏大叙事,展露人性最朴素的温度——好奇、善意与烟火气。
中国驻美大使馆在X平台发文祝贺他的旅程,称其“为世界了解真实中国打开新窗口”。但狂欢背后亦有隐忧:当我们将文化自信寄托于一个网红的瞳孔地震,是否暴露了某种深层的不安?有评论犀利指出:“古罗马人用角斗士取悦观众,我们用甲亢哥的流量填补文化认同的裂缝。”
然而不可否认,这个穿着花棉袄在长城摔倒的美国青年,确以最原始的方式击穿了信息茧房。他离开中国时,抖音话题#甲亢哥治好了我的文化焦虑#阅读量破20亿。一位网友的留言或许道出真相:“他让我们笑着发现——所谓‘西方滤镜’,不过是没更新版本的旧地图;而真实的中国,早就在这里鲜活生长。”
来源:小樊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