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陕西历史博物馆汇聚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化,建构出了陕西独有的醇厚博大。不管何种族群,不管来自何方,不管血脉如何,不管信仰差异,只要你踏上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陕西历史博物馆汇聚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化,建构出了陕西独有的醇厚博大。不管何种族群,不管来自何方,不管血脉如何,不管信仰差异,只要你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自然而然会被她所感染,成为她身体肌肤中的一分子。无数铃声遥过碛、天马又衔苜蓿花,而我们正跟随着那匹身驮白练的骏马,走在或将要走在奔赴长安的路上,相信那里一定有一个浪漫唯美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鎏金铜蚕鎏金铜蚕全身完整,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等细节清晰、比例适度。蚕为仰头,似作吐丝的体态,是蚕成熟期阶段的一个艺术表现。蚕形体虽然很小,但造型逼真,刻画细腻,生动可爱。制作时,先用铜模铸成型,然后在表面用金汞剂做了一层涂金装饰,使得不起眼的小动物金光烁烁,引人注目。从鎏金铜蚕的尺寸来看,显然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夸张。那么,当时的工匠为何要精工制作这样的“金蚕”呢?
西汉(前206-25)
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
1984年陕西省石泉县前池乡谭家湾出土
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蚕、桑、丝等象形文字。《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养蚕、作茧、丝织、缝衣过程的描述。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兴平桑家镇人、农学家杨屾据此著有《豳风广义》一书,认为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的种桑养蚕业非常发达。其实一直到汉代,关中地区的种桑养蚕业都是很发达的。西汉时期,京城长安上林苑里面就有桑苑、蚕室、茧馆、织室。上林苑里的织室,作为皇家生产丝绸的机构,集中了一批丝织高手,所生产的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质量上乘,专门用作缝制皇帝举行重大仪式时所着的礼服——冕服。石泉县位于秦岭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非常兴盛,这件出土于石泉县前池乡谭家湾的鎏金铜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史书的记载。作为中国传统支柱产业的养蚕制丝,在汉代的陕西地区,从关中到陕南,应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就已经开始了贸易交往,而产自中国的丝绸是西方人最为喜爱的高档商品。位于阿尔泰山山区的巴泽雷克(Pazyryk)大墓里,就曾发现过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中国丝织品。西汉初期,张骞的两次西行,打破了西域游牧民族对丝路贸易的垄断,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开始以国家为主导行销到中亚和欧洲。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盛产丝绸的中国称为“Seres(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而希腊语则是从汉语“丝”之音转化去的。公元1世纪古罗马百科全书式作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又称老普林尼),在其所著《博物志》(亦被翻译为《自然史》)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来自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贵族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这也造成罗马帝国黄金的大量外流,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衣。最初,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贸易通道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这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因形象地概括了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的核心内容,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可以说,流传广远的丝织品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代表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自古农桑并称,蚕桑与谷物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对蚕神的崇拜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原始农业时期就已经出现。商代甲骨卜辞中有“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祭祀蚕神要用牛三头,可见祭礼之隆重。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著有《蚕赋》,热情赞扬蚕的伟大,讴歌蚕神的文化力量:“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根据《周礼·天官·内宰》的记载,每年仲春,王后带领宫中贵妇祭祀蚕神已成定制。汉代,京城长安上林苑里不仅有种桑、养蚕、缫丝、织室等一条龙的生产线,还有采桑坛、蚕神坛等祭祀场所。每年春天,皇后要率众人来这里视察,并在蚕神坛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这也成为后代一直延续的国家礼仪。
在蚕神崇拜的影响下,出现了以蚕入葬的传统,且以金蚕为贵,并成为显贵者的专属。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讲:位于山东临淄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墓,在西晋永嘉末年遭人盗掘,“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南梁任昉《述异记》中记载吴王阖闾夫人墓中有“金蚕玉燕千余双”。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中讲秦始皇陵里“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这些记载是否属实?“金蚕”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件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为印证史书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虽然这件金蚕是农民在流沙中偶然发现的,但根据同时出土的汉代五铢钱推断,其年代也应该为西汉,其用途与五铢钱一样,很有可能也是用来随葬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蚕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用它来随葬,可以寄托人们对生生不息、富足美好生活的希冀。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隆重举行。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其主旨演讲中对这件见证了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的介绍,这件小小的金蚕一下子变成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最受瞩目的明星展品之一,接受着南来北往游客的瞻仰。
本文收录于《盛世文化的半壁江山——陕西历史博物馆》,作者:申秦雁。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