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消化科门诊经常遇到因吞咽困难而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担心食管癌。确实,食管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太行山、河南、河北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吞咽困难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许多患者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往往会联想到食管癌等恶性疾病,陷入恐慌。
然而,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吞咽困难的成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吞咽障碍都意味着恶性肿瘤。
最近接诊的一位河南患者就是典型案例,其吞咽困难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常被忽视的疾病。
我在消化科门诊经常遇到因吞咽困难而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担心食管癌。确实,食管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太行山、河南、河北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中国食管癌五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这也解释了为何患者会如此恐慌。
这位河南患者,45岁,从事销售工作,半年前开始出现进食时食物"卡在喉咙"的感觉,尤其是进食固体食物时更为明显。
起初他并不在意,认为可能是吃饭太快导致,但随着症状逐渐加重,他开始担忧是否患上了食管癌。
当他来到门诊时,面色焦虑,言语中透露出对癌症的恐惧。
详细问诊后发现,除吞咽困难外,他还伴有胸骨后灼烧感、反酸、嗳气等症状,尤其在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后加重,夜间平卧时症状明显。
这些临床表现已经给我提供了重要诊断线索。
经过食管pH监测和胃镜检查,最终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吞咽困难,而非患者担心的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根据中国消化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GERD患病率达5.2%-7.8%,近年来还呈上升趋势。
典型症状包括反酸、烧心,但非典型表现如咽喉不适、吞咽困难、慢性咳嗽等常被忽视,导致误诊或延误诊断。
为什么胃食管反流会导致吞咽困难?这与食管黏膜长期受胃酸刺激密切相关。胃酸反流至食管下段,造成黏膜炎症、水肿,甚至溃疡,影响食管蠕动功能。
严重时可引起食管狭窄,进而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反流刺激还可导致食管肌肉异常收缩,形成食管痉挛,也会表现为吞咽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长期胃食管反流还可能导致Barrett食管,这是一种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改变,是食管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虽然这位患者暂时不必担心食管癌,但若不积极治疗反流病,长期来看仍存在发展为恶性病变的风险。
GER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重要诱因,如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夜间进食、精神压力等。解剖因素如食管裂孔疝也是常见病因。
该患者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经常参加应酬,饮食不规律,喜好辛辣刺激食物,且工作压力大,这些都是导致他反流病的重要原因。
确诊后,我为患者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促动力药。
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则能增强胃肠动力,促进胃排空。
此外,针对患者特点,我特别强调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
饮食调整至关重要。建议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和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摄入。
体位也会影响反流症状。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避免餐后立即平卧或弯腰。
压力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建议患者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对于体重超标者,适度减重有助于缓解腹内压,减少反流发生。
经过三个月规范治疗,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反酸、烧心等反流表现也大为减轻。随访胃镜检查显示食管炎症明显减轻,未见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吞咽困难症状,不应立即联想最坏情况。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其非典型表现容易被忽视。
临床医生需保持警惕,全面评估患者症状特点、生活习惯等,避免漏诊。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若出现吞咽不适,特别是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时,应考虑可能是反流病所致,及时就医检查。
同时,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长期服用"随手可得"的抗酸药物而延误诊断。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胃食管反流病本身不是恶性疾病,但长期不规范治疗可能增加食管腺癌风险。
另一方面,若吞咽困难持续加重,尤其伴有体重下降、贫血等警示症状,仍需警惕食管恶性病变可能,不应掉以轻心。
健康生活,从点滴做起。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让更多人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多样化表现,远离不必要的恐慌,同时也不忽视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20年,上海). 中华消化杂志,2020,40(2):67-85.
2. 中国食管癌防治研究协作组. 中国食管癌防治研究20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康悦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