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首度揭秘网络男性圈群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1 10:22 3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如同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与信息获取渠道。然而,在这片看似广阔自由的天地里,却存在着一些隐秘的角落,滋生着诸多令人不安的现象,厌女便是其中之一。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隐秘的角落》,由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劳拉・贝茨精心撰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如同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与信息获取渠道。然而,在这片看似广阔自由的天地里,却存在着一些隐秘的角落,滋生着诸多令人不安的现象,厌女便是其中之一。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隐秘的角落》,由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劳拉・贝茨精心撰写,她通过卧底网络社区,以大量访谈、真实案例以及翔实数据,为我们揭开了互联网中形形色色男性圈群体的真相,深入剖析了厌女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号召读者采取行动,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努力。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性别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广泛。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轻易地与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开放的空间里,厌女现象找到了隐秘的滋生土壤。在英国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小众论坛、私密群组等地方,各种厌女言论肆意横行。从对女性外貌的恶意攻击,到对女性能力的无端质疑,再到对女性价值的全盘否定,这些言论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网络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劳拉・贝茨在书中指出,互联网的匿名性为厌女者提供了保护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而有所收敛,但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内心的恶意。例如,英国一些男性在网络上组建所谓的 “男性权益组织”,表面上是为了争取男性权益,实际上却充斥着对女性的仇恨和歧视。他们通过发布极端言论、传播虚假信息等方式,试图煽动性别对立,破坏社会和谐。这种现象不仅在英国存在,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社交媒体上,针对女性的侮辱性言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厌女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卧底英国网络社区,贝茨深入了解了各种男性圈群体的运作机制和思维模式,揭示了他们兼具共性和变化的厌女表现形式。在一些 “搭讪艺术” 论坛中,男性将女性视为猎物,讨论如何通过欺骗、操控等手段达到与女性发生性关系的目的。他们将女性物化,完全忽视女性的感受和尊严,把女性的拒绝视为一种挑战,而非尊重女性的意愿。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更是对女性权利的严重侵犯。

而在一些所谓的 “男性至上主义” 群体中,厌女表现得更为极端。他们宣扬男性天生优越于女性,认为女性应该服从男性的统治。在他们的观念里,女性在家庭、职场等各个领域都不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他们通过发布长篇大论的文章、制作带有偏见的视频等方式,传播这种错误的思想,试图影响更多的人。

在众多男性圈群体中,“非自愿独身者”(incel)社群尤为值得关注。大多数人对这个群体知之甚少,当他们偶尔出现在新闻报道或谈话中时,往往被视为网络上的怪胎而被轻易忽略。然而,非自愿独身社群实际上是 “男性圈” 中最为暴力的角落,是一个致力于极端仇恨女性的社群。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加拿大年轻女子阿兰娜因寻觅爱情受挫,创建了一个简易版网站 “阿兰娜的非自愿独身计划”,并发起邮件列表,分享人们在情场上的恐惧、挫折和不悦。当时,这是一个得到普遍支持的小型网络社群,成员包括男男女女。但随着时间推移,阿兰娜在约会方面逐渐顺利并远离该社群后,这个原本的支持团体发生了可怕的蜕变。如今,它已演变成一个由网站、博客、论坛、播客、油管频道和聊天室组成的庞大网络,成为一个充满厌恶女性情绪的噩梦世界。

作者劳拉・贝茨以虚构身份亚历克斯深入其中。亚历克斯是一个幻想破灭、感到孤独沮丧的年轻白人男性,他对社会上关于性骚扰和性别薪酬差距的讨论感到不安,且因自己24岁仍未谈过恋爱而苦恼。当他偶然接触到非自愿独身者的对话时,被其他男性同样空虚沮丧的观点所吸引,进而访问了相关社群。在不断接触社群信息的过程中,亚历克斯从最初的困惑,逐渐变得着迷和气愤,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觉得这些极端观点似乎能解释一切,他甚至将自己视为与邪恶势力对抗的英雄。

此外,贝茨还发现,在一些青少年聚集的网络社区中,厌女现象也在悄然蔓延。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如宣扬暴力、歧视女性的游戏、动漫等,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些虚拟世界里,女性往往被描绘成柔弱、需要被拯救的形象,或者是被物化、被消费的对象。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女性的错误认知,为厌女现象的滋生埋下了种子。

在《隐秘的角落》中,贝茨以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厌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有毒的男子气概、恶劣的性别偏见以及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有毒的男子气概强调男性应该具备强硬、冷漠、攻击性等特质,而将温柔、体贴等特质视为软弱的表现。这种观念使得一些男性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不惜通过贬低、伤害女性来彰显自己的 “强大”。他们认为,对女性表现出尊重和关爱是一种 “示弱” 的行为,会被其他男性嘲笑。

性别偏见则是厌女现象的重要根源之一。长期以来,社会中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认为女性在智力、体力、领导能力等方面不如男性。这种偏见在教育、职场、家庭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在教育方面,一些教师可能会对男生的学业表现给予更高的期望,而对女生的能力存在低估。在职场中,女性往往面临着晋升瓶颈、薪酬差距等问题,这都是性别偏见的具体表现。这些偏见使得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也为厌女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同样对厌女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将男性定义为理性、勇敢、事业型的,而将女性定义为感性、柔弱、家庭型的。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发展,也导致了对女性的歧视。例如,当女性追求事业成功时,往往会被贴上 “女强人”“不顾家” 等标签,而男性追求家庭生活则可能会被视为 “没出息”。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女性产生排斥和厌恶情绪。

面对互联网中泛滥的厌女现象,贝茨在书中不仅揭示了问题,更号召读者采取行动。她敦促我们直面令人不安的现实,勇于承担社会的集体责任。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摒弃对女性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不论其性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

其次,我们要关注网络环境的治理。

再者,教育是解决性别问题的关键。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别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通过开展性别平等主题的课程、活动等,让青少年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在教育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鼓励男性和女性都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消解厌女症和父权制作出自己的贡献。可以加入一些致力于性别平等的社会组织,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声。例如,参与反对性别暴力的游行、为女性权益保护组织捐款等。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而努力。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大开眼界,了解到互联网隐秘角落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厌女现象,更能激发我们内心的责任感,促使我们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它让我们明白,性别平等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为未来社会的真正变革铺平道路。(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