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北京城春意初萌时,一场关乎全民科学素养的革新行动再度启幕。近日,在2025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宣布于3月启动以“繁荣大众科学 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年度行动。
当北京城春意初萌时,一场关乎全民科学素养的革新行动再度启幕。近日,在2025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宣布于3月启动以“繁荣大众科学 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年度行动。
回溯时间轴,科技馆体系的制度性突破清晰可见。2012年中国科协以“破局者”姿态,针对科普资源分布鸿沟,首创现代科技馆体系顶层设计;2018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的横空出世,将分散各地的实体科技馆串联为协同网络;2021年“十四五”规划更明确科技馆“三基地一平台”战略定位,以省级科技馆为枢纽重构资源分配逻辑;2024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升级为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统筹联动全国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扩大科普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而今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节点回望,这个曾以实体馆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已蜕变为覆盖城乡的科普基础设施神经网络。
在这个关键节点,我们与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齐欣展开深度对话。作为这场横跨时空的科技实践行动的参与者之一,她将为我们揭示,这场持续探索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在收官之年,又将绽放哪些创新火花?
一
“每个科技馆都是网络节点而非信息孤岛。”齐欣说。自2012年开启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以来,全国实体科技馆数量已突破500座,如何在物理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实现效能跃升,成为体系发展的关键命题。
联合生态带来的不仅是规模效应。当东部沿海城市天文馆的航天课程经体系适配后在西部县镇落地,当南方区域科学中心的VR展项经二次开发进驻东北工业基地,标准化与在地化的辩证统一,正在创造更具韧性的科普服务体系。联合行动使基层科技馆的年度教育活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眼下,这个持续生长的网络正迈向新阶段。齐欣透露,中国科技馆牵头并联合部分省级科技馆,正在开发科技馆智能体并希望尽快在科技馆体系投入应用,未来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科普资源、公众服务的精准匹配。在科技馆穹顶之下,一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仍在持续展开。
在全球科普版图上,中国的科技馆体系正书写着独特的“组织密码”——当欧美同行还在依靠松散的行业联盟协调行动时,一套覆盖全国、垂直部署的科普“神经网络”已在中国高效运转。
这种被称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模式,展现出惊人的动员效能。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500余座科技馆能在同一时间启动同一主题的科普活动,这种规模效应令国际同行惊叹。
我国现行的科技馆体系有着独特的纵向结构,大部分科技馆由科协系统归口管理。依托科协系统进行整体的部署、安排与动员,能够自上而下地形成强大的纵向动员能力。这就像科普领域的“高铁网络”。其他国家多是独立运行的“出租车”,而中国建起了准时高效的“列车时刻表”。
这种“中国模式”并非封闭系统。近年来,其吸收借鉴了欧美“城市科学节”的互动设计理念、亚洲部分一流科技馆的精细化服务,形成独特的“刚性架构+柔性内容”组合。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大型科普活动的组织范式。
二
2025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以“一月一主题”的创新机制,在4月至11月间铺陈出八幅科普图景,其背后的设计逻辑恰是观察中国科普体系现代化转型的绝佳切片。
自2018年联合行动启动以来,年度主题的生成机制已形成规范流程。每年下半年启动跨领域需求调研,既收集全国科技馆从业者的专业建议,又通过观众访谈捕捉社会兴趣点,更需研判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全球科技前沿动态。这种三维坐标定位法,使得今年主题既包含“空天探索”这样的战略科技议题,又涵盖“乐享健康生活”等民生关切。齐欣介绍说,这不是简单的活动排期,而是国家战略与公众诉求的精密耦合。
四月的“空天探索”主题,将由陕西科技馆承办。这座坐拥众多航空航天科研单位的历史重镇,让公众感受大国重器的科技脉搏,也是对国家航空航天战略的精准呼应。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五月的主题紧扣“礼赞科学家”,弘扬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山东省科技馆基于齐鲁大地深厚的科技人文积淀,营造科学氛围,实现价值重塑。协同效应在六月“乐享健康生活”主题中达到新高度。在国家卫健委的支持下,吉林省科技馆将围绕“体重管理年”主题,普及主动健康观念,提升公众健康科学意识。当蝉鸣遇见代码,七月以科技之名重构盛夏。“AI生活”主题锁定浙江创新腹地。对接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引领的“科技六小龙”创新矩阵,依托杭州数字经济核心区的产业聚能,浙江省科技馆将推进前沿科技突破产业壁垒,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科普实践。八月的“生态文明‘行动派’”主题,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联动全国科技馆体系,打造沉浸式生态科普体验。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将作为主场,适逢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这场跨越海拔的对话,既为雪域高原注入科技活力,更让全国观众透过云端直播,见证高原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九月将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这是《科普法》确立的重要科普节日,中国科技馆将联动科技馆体系各相关单位以及全国学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搭建连接科技成果与科普资源、科学家与公众的桥梁,带给公众全方位的科技体验和科普盛宴;十月“感触科学文化”主题,湖北省科技馆将结合国庆节与“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构建科学、艺术与文化的多维对话,引导公众以文化视角理解科学,以科技视角感悟文化,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协同提升。十一月“全民的科学中心”主题活动由广西科技馆承办,将作为全年联合行动科普活动的总结性展示,体现了现代科技馆服务理念的转型升级——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拓展为覆盖全人群的科普服务体系。根据《科普法》要求,我们将整合全系统资源,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分众化科普:为青少年设计互动体验项目,为银发群体开发适老化课程,同时为领导干部、企业员工、军人等特定人群定制专题活动,实现科普服务的精准供给与全民共享。
三
2025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中,以“一季度一模块”全年开展四期行业交流。聚焦科普人才核心能力提升,构建行业对话新范式。
历经三十余年专业积累,我国科技馆体系已锻造出一支精锐的科普队伍,但在智能化浪潮与公众科学素养跃升的双重挑战下,这支队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进化。从展教内容研发者转型为科技传播架构师,从场馆运营者进化为智慧服务设计师。这场贯穿全年的行业淬炼,将通过战略前瞻、技术攻坚、服务革新等多维度,重塑科普人才的认知边界与实践能力。
在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中,四期活动主题鲜明,意义深远。
第一期聚焦“面向‘十五五’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于北京科学中心圆满落幕。齐欣介绍,活动吸引了各省科技馆馆长踊跃参与。他们带着本省科技馆体系发展的宝贵经验、现实困惑、发展难题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齐聚一堂深入交流。思维的激烈碰撞,初步勾勒出“十五五”科技馆体系发展的清晰框架,明确了重点任务,成效显著。
第二期围绕“科技馆展教研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科技馆与博物馆展品来源不同,展览展品及课程活动开发是科技馆核心业务,从业者能力关乎行业发展。齐欣提到,以往展览展品设计与科学教育研发在各自领域分别开展,今年将大力推动展教研一体化创新策源,有机整合展览设计、展品开发和科学教育资源研发。同时,广泛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单位及艺术家等多方力量,全力推动资源跨界融合与创新研发。
第三期以“智慧便捷场馆建设能力提升”为主题。根据《中国科协2035行动计划纲要》,打造智慧便捷科技馆体系势在必行。齐欣表示,当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给科技馆业务与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目前,中国科技馆携手百度推进科技馆智能体建设,并联合十几家省级科技馆开展实践。智能体开发在公众导览、参观指引、日常运行及展品信息拓展等方面作用重大,能提供定制化服务,优化观众参观体验,融入科研成果实现观众交互。但该领域人才匮乏,提升专业能力迫在眉睫。
第四期主题是“科技馆观众服务与场馆运行能力提升”,这是科技馆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根基。齐欣强调,要关注观众看不见的细节,致力于提供优质、贴心服务,优化场馆管理,提升参观体验,让科技馆成为公众向往的全民的科学中心。
贯穿全年的能力提升行动,正在改写科普人才的定义。从策展人到辅导员,都需要兼具科学素养与艺术感知,既要懂量子物理又能设计互动游戏。正如齐欣和同事们常说的那样,不能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还要做合格的科学的翻译官。
也正是他们的这份执着和坚守,科学传播的“解码实验”得以在全国科技馆广泛进行——如何将艰深的量子理论转化为孩子们手中的趣味实验?怎样让复杂的基因编辑技术变成老年人也能理解的健康知识?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稀释”,而是经过“科研语言-教育语言-大众语言”的三重转译。
“这也像搭桥,在专业和大众之间。”齐欣说,每当看到人们在科技馆满足的笑容,让她感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四
2025年的联合行动,在面向青少年群体方面开展了更多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
据齐欣介绍,中国科技馆承办的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作为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白名单赛事,有着独特的意义。参赛对象覆盖中学组和大学组,其目的在于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一体化衔接的模式,助力孩子们获得贯通式成长。
齐欣还表示,近年来,科技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生创意作品的科普功能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尝试将学生作品转化为科普展品。就像去年,已从大赛中选取了一件作品进行转化,计划在今年全国科普月进行展示,期望以此实现作品的科普价值,回馈社会。
当被问到比赛公平性问题时,齐欣介绍道,科技馆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精心设计赛规赛制、制定严格的评审标准以及对选手提交材料的全过程引导和把控来保障公平。评审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参与度,一方面依据提交材料由专家评判,另一方面在现场问辩和展示环节,评委通过作品互动操作演示、提问交流研讨等,来精准判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在访谈前,齐欣带领大家参观科技馆,特别介绍了今年中国科技馆新推出的一项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方法特训营”,活动现场展示了孩子们在科学家、工程师的指导下,自己创意设计的“外星科考站”相关科学装置、图文视频作品等。她感慨地说,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且富有创意的科学想象力与实践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群体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无限潜力。
五
在信息与数字化时代,技术更新迅速,公众获取信息途径增多,这给实体科技馆发展带来挑战,也引发了对科技馆作用发挥的讨论。但齐欣坚信,尽管技术能带来新感受体验,人本能的参与互动体验和直接经验获取模式不可替代,亲身参与实践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和兴趣。
当然,科技馆也认识到不能因循守旧,需适应观众习惯和对技术接受度的变化。在展览展品研发中引入VR、AR、AI等技术,新技术是对传统展览展示方式的补充拓展,尤其能呈现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的内容,通过虚实结合弥补实物展览的不足。
“用最先进的科技来展示前沿科技成果,让观众感受的展示技术也必须是最先进的。”齐欣馆长介绍,科技馆结合高新科技科普,策划以科幻为主题的常设展览更新改造,融合多种先进展示技术,通过深度参与、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体验感,实现科技馆让观众参与互动体验的初心,同时探索更多发展空间和可能,让无论大人孩子来科技馆都能体验到与实体场馆连接的温度与厚重感。
齐欣馆长热情地带着我们体验馆内刚刚推出的《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踏入其中,瞬间被带入一个奇幻的虚拟世界。我们穿越进古老的神话故事,在沉浸式的体验里,对科学文化的演进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与理解。
齐欣投身科技馆工作二十余载,一路见证行业变迁。2003年在中国科技馆安华桥老馆时,专注本馆运营与教育活动。迁至新馆后,她深度参与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以及现代科技馆体系搭建,亲历科技馆体系从松散协作走向完善强大的过程。国家对科普事业越发重视,全国实体科技馆的数量也从2000年的十几座激增至2024年的500余座,齐欣身在其中,与有荣焉,倍感自豪。
2018年起,齐欣参与推动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后升级为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提升场馆效能、强化资源共享。如今,联合行动参与场馆、服务中小学及联动社会机构数量显著增长。科技馆体系发展意义非凡,承载国家期望,肩负科普重任。她坚信,随着联合行动推进,科技馆将在科普版图中绽放更耀眼光芒,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推动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让科学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