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上火”了,它就是在田间地头,小区里面甚至道路的绿化带上随处可见的“黄鹌菜”。要是你偶然发现它,可别错过了,可别小瞧,这可是大自然藏在冬天里的一份独特馈赠。
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上火”了,它就是在田间地头,小区里面甚至道路的绿化带上随处可见的“黄鹌菜”。要是你偶然发现它,可别错过了,可别小瞧,这可是大自然藏在冬天里的一份独特馈赠。
黄鹌菜,属菊科黄鹌菜,一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根垂直,须根多;茎直立,单生或少数簇生,茎基部或上部分枝,被细毛或无毛;花果期4月至10月,在西方它的花语代表“喜乐”,据说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一生轻松,没有负担。黄鹌菜,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依靠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等,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大部分地区的沟边、山坡、小区及绿化带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黄鹌菜在野外辨识度很高。叶子细长,边缘带着锯齿状,每片叶子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叶子的杆茎上,还长着细细的绒毛,轻轻触碰,有种毛茸茸的温柔触感。它的杆细长又直立,顶端会绽放出黄色的小花和菊花相似。但初次见到它的人,会把它错认成蒲公英,毕竟都是菊科植物,相似度达90%以上。不过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它的区别。蒲公英的种子球个头大,像个蓬松的小绒球;黄鹌菜的种子球则小巧许多,不仔细看都容易忽略。有趣的是,它们都借助风力传播种子,风一吹,这些小种子就开启了自己的“冒险之旅”,落地生根,所以常常能看到黄鹌菜扎堆生长的景象。
黄鹌菜还有个特别的别名“还阳草”。乍一听这名字,并不是说吃了它就能像神话中的仙草一样让人起死回生、返老还童,这不过是一种充满想象的夸张说法。而是,当把它晒干之后用来泡茶,会出现神奇的一幕。原本干枯蜷缩、色泽黯淡的叶片在热水的滋润下,慢慢舒展开来,颜色也逐渐恢复成充满生机的绿色,仿佛是生命的力量在重新涌动,故此,“还阳草”的名字便由此而来,蕴含着人们对其生机复萌的惊叹。
在食用方面,黄鹌菜堪称一绝。备受大众喜爱,特别是上火的时候,吃上一点,清爽可口,还能缓解症状。凉拌黄鹌菜,只需简单焯水,加入蒜末、生抽、醋、香油等调料拌匀,入口的瞬间,清爽的口感在舌尖散开,味蕾得到极大满足。清炒黄鹌菜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锅里快速翻炒,出锅时还带着田野间的鲜香,它的吃法还很多,如做汤、做馅等,在我国台湾省当地人喜欢喝烫过嫩茎叶的汤,菜则盐巴吃。作为野菜,黄鹌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天然的营养佳品。
黄鹌菜,在《中华本草》中早有记载它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特别是在哪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一辈人常用它来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查阅资料显示它还对眼结膜炎,乳痛,疮病肿毒,毒蛇咬伤等病症均有一定的作用。
黄鹌菜,其具备极高的药用价值,拥有独特的食用方法,并且蕴含着神奇而有趣的故事。然而,我们似乎正逐渐与大自然中的这些宝贵资源渐行渐远。在此,建议大家在下次于田间地头、小区及街边绿化带散步时,留意一下黄鹌菜。它作为药食同源的野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珍宝。若您掌握有关黄鹌菜的传说或是独特的食用方式,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共同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备注:
1、本文属于科普文章,不构成用药建议,请遵医嘱!
2.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3.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记得给我一个免费的赞和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来源:快乐小羊0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