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沉沉,贵池区墩上街道种粮大户郭正东水稻基地,一颗颗种子正在暗处蓄势萌芽;拂晓初现,东至县张溪镇万亩油菜田,一场金色的视觉盛宴已悄然上演;万物明朗,石台县小河镇中硒农业科技公司,“一粒硒米”开启了从“车间”到“舌尖”的旅行;春风和畅,青阳县杨田镇乡村振兴产业
夜色沉沉,贵池区墩上街道种粮大户郭正东水稻基地,一颗颗种子正在暗处蓄势萌芽;拂晓初现,东至县张溪镇万亩油菜田,一场金色的视觉盛宴已悄然上演;万物明朗,石台县小河镇中硒农业科技公司,“一粒硒米”开启了从“车间”到“舌尖”的旅行;春风和畅,青阳县杨田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一箱箱特色农产品正打包装车“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华灯初上,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的剧场里,民谣歌手抱起了吉他,文艺青年端起了一杯温热的咖啡……
这是一幅池州农业农村“十二时辰春景图”:春潮沃野,“丰”景连畦织锦;青山绿水,乡愁落笔成诗。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里,每一处着墨都是点亮丰收的希望,每一处用笔都在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最美底色。
科技赋能 促进稳产增产
近日,墩上街道河口村,怒放的油菜花随风摇曳,郭正东站在田埂上,注视着田间,他的前方,数台旋耕机正来回作业。“我们在对育秧田进行精细化平整,为后续秧苗移栽做好准备。”郭正东说。
郭正东种粮已11年,从一开始种植品种单一、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到现在种植再生稻及其他优质高产品种、运用科技手段种粮,他的致富之路越走越“新”。
“从稻种出芽到稻谷收割,现代农业技术为我们全程‘护航’。”在郭正东的育秧工厂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育秧机,自动化的播种设备让每个秧盘都均匀地铺满稻种,然后送进恒温恒湿的暗化室催芽。“与传统室外的人工育秧相比,这种机械化工厂育秧不仅效率高,而且出苗整齐、成活率高。”郭正东说。
到了插秧时节,无人驾驶插秧机又成为新“利器”。去年,郭正东给插秧机加装了“北斗导航”全自动无人驾驶设备,原本1台插秧机至少需要2个人同时操作才能驾驶,现在只需要1个人就可以,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除了生产方式上体现科技赋能,在种植品种上,郭正东也精心选择。近些年,他在市农科院指导帮助下,积极发展再生稻种植,不断研究更新种植技术,品质、产量实现稳定提高。“从去年情况来看,我们再生稻第一茬亩产达到600公斤,第二茬亩产近300公斤,效果很不错。”郭正东说,现在每亩比过去增收近400元,今年将继续种植400亩再生稻。
与郭正东相距100多公里的东至县龙泉镇种粮大户邱本仁,这段时间也正忙着育秧。成排连片的大棚内,一个个育秧盘整齐摆放,绿油油的秧苗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里茁壮成长。“大棚保持恒温恒湿,一旦出现异常,棚内的感应器就会向手机APP发送预警,技术人员即刻处理。”邱本仁说,在农业部门帮助下,借助科技力量,基地水稻育秧效率大大提高,一年可培育出近5万亩秧苗,除了本地种粮大户外,安庆宿松、望江以及江西彭泽、湖口、鄱阳等周边地区很多人也委托他帮忙育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让越来越多的“郭正东”“邱本仁”更加高效地多种粮、种好粮。
—— 去年,我市持续推进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56.4万亩,水稻等主要作物覆盖率达100% ;
——建成7个育秧中心、9个烘干中心、4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主持、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4项,引进省级成果转化项目2个;
…………
市农科院副院长纪根学表示,一系列强本固基、机械强农、科技赋能等高效举措,目标都是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增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2.18万亩,超目标2.68万亩,同比增长0.2%;总产67.79万吨,超目标0.54万吨,同比增长0.78% ,实现“二十一连丰”。
内培外引 壮大特色产业
几场春雨过后,青阳县酉华林场“热闹”起来,一个个“绿色精灵”冲破泥土、腐叶层,探出脑袋开始生命的旅程。过不了多久,工人们就要将它们挖出、装筐、送到新的“家园”。这里是九华黄精原种育繁基地,这些“绿色精灵”是九华黄精的幼苗。
九华黄精,池州名贵特产,有着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片原种育繁基地的主人吴振东是这项技艺非遗传承人。这些天,他与工人一起,穿梭在深山密林间,探寻这些“宝贝”。
“九华黄精,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野生环境下生长的品质最佳。我们在育繁及种植过程中,坚持不改变其原有生长环境。”位于酉华林场的育繁基地有300亩,像这样的基地,吴振东在环九华山核心区一共开辟了1000亩。由于品种好、品质优,周边很多的企业、大户都在他这里订购种苗。
育繁只是吴振东的一项业务,他的主要工作,是九华黄精系列产品的生产与推广。“我们目前已经开发出黄精茶、黄精酒、黄精丸、黄精原浆等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非常火爆。”吴振东说,去年他的公司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石台县,以“富硒”闻名,当地富硒农产品深受市场青睐。近日,位于小河镇的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对富硒米浆进行比对配方、精磨、混合、包装,发往全国各地。“我们以本地优质富硒大米、富硒水果等为原料,运用先进工艺延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开发出了富硒蛋白粉、慢糖米、FD冻干等产品,市场反馈非常好。”公司副总经理孟振华说,去年,公司销售额约3600万元,今年目标达到5000万元。
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石台县引进的一个农业重点项目。去年,公司建成农业智慧数字平台,实现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同时投资1.1亿元建成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助力石台富硒农产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九华黄精、竹业、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食用菌和茶叶为代表的6大特色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文明介绍,我市坚持内培外引,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优质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市乡村振兴公司等平台带动作用,重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扎实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农业主体的涌现,是我市内培外引成果的生动体现。”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3家;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家,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9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注册发布“池出好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微信小程序已在50多家门店运用,并与5家农业企业开展品牌战略合作。去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年产值435.64亿元,同比增长16.35%,其中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三大产业年产值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50%。
“千万工程” 塑造和美乡村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走进春天里的老田村,仿佛步入了一幅立体水墨画。沿途古韵十足的民居植入了小剧场、夜读空间、咖啡馆等新场景,让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近年来,趁着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东风,老田村以“千年老田吴·九华第一村”为主题,聚焦文物古建保护活化、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打造集景区旅游集散地、古村文化体验、创意产业集聚、诗意生活度假于一体的文旅度假村。“周末约上几个好友,来老田村听听音乐、喝喝咖啡,度过一个悠闲时光,舒适感拉满了。”芜湖游客陈威说。
“我们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修复古村落传统风貌,依托九华山旅游热度,相继推出了‘九华戏苑’‘花花音乐会’等特色文艺品牌活动,促进农文旅融合,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老田村党总支书记吴朝华说,他们还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聚金沙文旅村级联盟,采用“支部牵头、联盟助力、企业实施、村民入股”的发展模式,盘活旅游资源、吸引业态入驻、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去年村级年经营性收入超过70万元,带动村民户均收入超过4万元。”
“过去邻里为地争不休,如今户户让地建花园。”东山村的“蜕变”,让身为村党总支书记的王龙发感慨万千。东山村是东至县尧渡镇的一个行政村,曾经村内道路狭窄拥堵、杂物堆积,邻里矛盾频发。
“我们意识到,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所以在启动和美乡村建设之初,便考虑从改造村道破题。”王龙发说。在党群动员会上,老党员韩云龙率先表态:“修路是大事,我全力配合。”村两委也积极通过“板凳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动员广大村民支持参与,短短数月,村内主路便铺上了沥青。村民们还纷纷化身“设计师”,主动让出地块,在房前屋后打造微景观、小花园,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自“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坚持‘点、线、面’统筹推进,狠抓项目建设、聚焦环境整治、培育乡风文明、深化基层治理、注重多元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发展新格局。”朱文明说。
截至目前,全市获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6个,占比居全省前列;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19个,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占比居全省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市集体经济强村占比首次突破50%;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 ,居全省第三。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眼下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画卷,正在池州大地徐徐展开。“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总量上台阶、增速争先进,人均冲上游、单打拼冠军’要求,聚焦‘四个转变’、促进‘两个更优’,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推深做实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聚力‘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统筹抓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粮食生产、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农村改革、长江十年禁渔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朱文明表示,将通过不懈努力,聚力形成一批具有池州辨识度的“三农”标志性成果,奋力走好具有池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韩磊 陈英杰
部分图片来源于宝地贵池 石台融媒等网络综合整理
编辑:吴婵娟 责编:戴琪
审稿:张明旻 监制:姚成润
||||
来源: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