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人” | 蓝莓枝头青春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1 14:39 2

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在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杨庄镇,“90后”青年刘洪强用5座智慧大棚改写了传统蓝莓种植业的生存法则。基质栽培的蓝莓在电动轨道车上穿梭,物联网系统替代了老农的锄头,这场静默的种植业创新正托起一个年产值突破千万元的现代农场,讲述着一位“新农人”与土地重

“新农人”档案

刘洪强,沂水县杨庄镇人,1991年5月出生,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毕业,是其蓝莓家庭农场负责人,临沂市“四雁工程人才”培育对象。

在临沂客户端讯在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杨庄镇,“90后”青年刘洪强用5座智慧大棚改写了传统蓝莓种植业的生存法则。基质栽培的蓝莓在电动轨道车上穿梭,物联网系统替代了老农的锄头,这场静默的种植业创新正托起一个年产值突破千万元的现代农场,讲述着一位“新农人”与土地重新对话的故事。

“我这个蓝莓用的是无菌土,喝的是纯净水,听的是轻音乐!”3月30日,刘洪强举起一颗成熟的蓝莓,做起了广告。他的身后,3万棵蓝莓树整齐列阵,蓝叶间白花,蓝果缀梢头,蜜蜂枝头闹,慕名而来的采摘者络绎不绝,打工的村民熟练摘下一粒粒饱满的果实。

2023年春,在外经营建筑建材生意的刘洪强决定回乡种蓝莓。这个选择让乡亲们不解:“城里的买卖做得好好的,回来遭这份罪?”但他心里知道,杨庄镇万亩蓝莓基地的黄沙土壤始终在召唤,故园永远是一个抹不掉的情结。

实际上,2023年前后,他历时一年,跨越五省十市,行程一万多公里,北上东三省,南下云南,踏遍周边青岛、日照所有种植蓝莓的基地,只为寻找故乡蓝莓产业的突破口。

杨庄镇种植蓝莓已历10年,露天种植和大棚地栽技术已经成熟。传统地栽模式下,种植户要面对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的困境,市场价格波动,一亩地年收入不过万元。

“在辽宁丹东,我看到基质栽培的盆栽蓝莓很受震撼,这才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他说,反观杨庄的蓝莓种植,完全还可以更进一步——大棚改变四季,大棚盆栽技术更胜一筹:不用靠天吃饭,不怕雨雪冰雹、天旱水涝;用杀菌杀虫的基质种植,就可以不惧病虫害;传统地栽蓝莓三年才能挂果,而将蓝莓种植在椰糠、珍珠岩等透气的“人工土壤”中,不仅隔绝土传病害,更让水肥利用率提升至98%,将挂果周期缩短至10个月,还能通过环境调控让果实提前三个月上市。

数据显示,与传统地栽相比,盆栽技术使种植密度提升5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90%,更关键的是,每盆蓝莓的年均产量达5斤,最高可以卖到200元/斤。

谋定后动。刘洪强投资520万元在大罗张村建立蓝莓家庭农场,每座占地10亩的5座现代化大棚拔节而起,成为全国较大的暖式蓝莓大棚群。每一棵蓝莓都生长在无菌无虫的“土壤”里,喝着300多平方米的无菌调配净化水池的纯净水。同时,投资30万元新建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每一株蓝莓的精准滴灌。

5座大棚,科技感爆棚。

首先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每一棵蓝莓都能雨露均沾。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通过管道系统将水肥精准输送至蓝莓的根系区域,可以让3万株蓝莓同时浇灌,每一盆的浇水量、施肥量能做到同比上下误差0.1%,省肥省水,省时省力——这就有点工业化栽培的味道了。

其次是温控自动化。通过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最佳温湿度条件。每座大棚设置若干个温度监测点,温度达到24度,系统自动打开降温;低于24度,自动关闭,温度再低,降下棉被保温;高于32度,自动报警。

“3号棚东区温度升至32.1℃,超出设定阈值0.6℃,请注意查看!”人还在休息中,手机报警电话就来了,这是智慧大棚,系统帮人24小时值守。

最惹眼的是大棚内的电动轨道小火车,一趟能拉半吨蓝莓。来大棚里打工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家庭妇女,一筐蓝莓三四十斤,搬起来费劲。有了“小火车”,干活就轻松多了。电动流风机和智能音响,让空气流动起来变成风,给每一棵蓝莓吹吹风,听听音乐,让蓝莓植株产生有节律的振动,有利于提高产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种蓝莓,要相信科技,不要相信人!”刘洪强说。

2024年冬末春初,周边大棚还在休眠期时,刘洪强的温室里蓝莓花香四溢。这种被称作“花香蓝莓”的新品种,在春节前就能结出第一茬果实,填补了北方冬季鲜果市场的空白。青岛、济南、临沂的游客们涌入大棚采摘,举着手机拍摄蓝莓从开花到结果的延时视频,这些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裂变传播,把杨庄蓝莓变成了新晋“网红”。

是不是可以把果园“搬进”客厅?想到就去做!春节期间,刘洪强还创新推出“客厅果园”模式——消费者以500元/盆认购挂果蓝莓树,五年内可无限次免费续吃同一棵树上的蓝莓,吃完送回培育新果,拉回家接着吃。兼具观赏与采摘功能的盆栽迅速售出千余盆,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近十倍。

杨庄镇同步推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更如及时雨:兴罗果品专业合作社提供组培苗,镇里协调土地流转,农商行推出“蓝莓贷”专项产品。合作社支持,科研团队攻克组培育苗难关,杨庄蓝莓品种扩充至28个,年培育穴盘苗500万株,形成从育苗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初,第一批盆栽蓝莓以每斤200元的高端价格打入长三角市场时,刘洪强这位曾被质疑声环绕的“叛逆青年”,终于用数据证明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春光浩荡,刘洪强有了更大胆的设想:计划扩建50个新型日光温室,将5G物联网引入大棚,让每一盆蓝莓都有专属的“健康档案”;与高校合作研发蓝莓酵素面膜,把深加工车间变成“美丽工坊”;还在各大平台开通了账号。镇党委书记周福来在调研时感叹:“小刘种的不只是蓝莓,更是健康,是用现代思维重新编码的乡土基因。”

3月30日,刘洪强蹲在盆栽架前检查蓝莓根系,指甲里塞满了椰糠和泥炭。这个曾经向往城市的年轻人,如今最享受听着滴灌系统轻微的滋滋声,看监测屏上的数据曲线平稳跳动。他知道,这些数据藏着让土地重新年轻、重构乡土基因的密码——那是新一代农人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玉光 程洪芸 通讯员 田宝宗

编辑:王璐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