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今天好好唠唠三农问题,我觉着啊,这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农民失去了组织权。可能好多朋友听到“组织权”这仨字,有点懵,这到底是啥意思呢?别着急,听我慢慢给您讲。
咱今天好好唠唠三农问题,我觉着啊,这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农民失去了组织权。可能好多朋友听到“组织权”这仨字,有点懵,这到底是啥意思呢?别着急,听我慢慢给您讲。
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村里一起修水渠,那场面可热闹了。队长一声吆喝,男女老少齐上阵,有力的出力,没力气的也能帮着递递工具、烧烧水。为啥能这么齐心协力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水渠修好了,地里的庄稼就能有水灌溉,自己家的收成也就有保障。这背后靠的就是组织权在起作用。简单来说,组织权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目标使劲儿的能力。农民有了组织权,就能在生产、生活里相互协作,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以前,农民们以村集体为单位,集体组织生产,统一规划土地种啥庄稼,一起兴修水利设施,村里还会组织大家学习农业技术,一起搞副业增加收入。那时候,农民们是有组织权的,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起解决生产生活里的难题。可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组织形式慢慢发生了变化。
现在呢,农民们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管各自的那几亩地。种什么、怎么种,全凭自己的想法。虽说这样灵活性高了,但也带来不少问题,尤其是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因为缺少组织权,农民们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生产效率:规模化、技术推广受限
没有组织权,农民很难提升生产效率。以前那种集体统一规划种植的模式被打破后,每家种植规模小且分散,大型农机具难以施展,先进种植技术也难以推广。要是农民有组织权,集体决定种植品种和规模,就能实现规模化种植,方便采用大型农机具和科学种植技术。就拿山东寿光的一些村子来说,当地村民在村委会的组织下,集中连片种植蔬菜,不仅可以统一引进先进的滴灌、温控等种植技术,还能使用大型播种机、收割机 ,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成了全国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
二、市场竞争力:单打独斗难敌风浪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市场面前毫无竞争力。农民单独采购农资,价格往往偏高;销售农产品时,因为没有议价能力,还得忍受中间环节的层层剥削。要是有组织权,成立合作社等组织,就能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集体销售农产品提高议价能力,还能打造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陕西洛川的苹果种植户们成立了苹果种植合作社,统一采购优质的化肥、农药,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销售时,以合作社的名义与各大商超、电商平台对接,成功打造了洛川苹果品牌,不仅提高了售价,还拓展了销售渠道。
三、风险抵御:个体力量太过薄弱
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这些风险,单个农民根本无力应对。有组织权的话,遇到灾害能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在市场价格波动时,也能通过储存、错峰销售等方式稳定收益。像2020年河南遭遇洪涝灾害,一些村子在村集体组织下,提前组织村民加固农田堤坝,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自救,将损失降到了最低;而相邻一些缺乏组织的村子,面对洪水则是手足无措,庄稼损失惨重。在市场价格波动时,组织也能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山东的大蒜种植区,蒜价波动频繁,当地的合作社通过冷库储存大蒜,在蒜价低迷时囤货,价格回升时再投放市场,有效保障了蒜农的收益。
四、基础设施建设:有心无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可现在农民没了组织权,很多事情都干不了。像修路、建灌溉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一家一户根本没能力完成,就算几户联合,也是远远不够。要是农民有组织权,集体就能向政府争取资金和资源,也能自行组织力量建设和维护这些基础设施。比如广东的某村,村民们在村集体的组织下,一方面积极向政府申请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一方面自发筹集部分资金,齐心协力修建了宽敞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五、文化生活:日益单调
以前村里还能组织些活动,现在农民各自忙活,文化生活变得单调。要是有组织权,就能组织举办民俗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增强村民凝聚力和归属感,还能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学习娱乐场所。江西的一个古村,村民们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舞龙舞狮、唱大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六、教育医疗:难以改善
在教育医疗上,组织起来的农民能共同努力改善条件。比如组织家长和学校沟通,争取更好教育资源,组织培训提升农民技能;在医疗方面,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和医疗保障水平。四川的某个村子,村民集体组织与当地医院合作,定期邀请医生到村里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还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参加农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植方法,增加收入。
农民失去组织权,就像一盘散沙,在面对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的时候,毫无抵抗能力。要解决三农问题,得想办法让农民重新掌握组织权,让农民们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农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农业也能朝着现代化大步迈进。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