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数字化浪潮澎湃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更高层次。春节期间,沛县盛大的“村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全国90余支球队、2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数字化浪潮澎湃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更高层次。春节期间,沛县盛大的“村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全国90余支球队、2600多名运动员参赛,鹿楼镇七堡村、八堡村的足球场上,观众欢呼声不断。作为全国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村界杯”农民足球邀请赛已成为沛县一张闪亮的名片。让老百姓“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让更加丰富、更接地气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沛县文化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践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服务群众、温暖群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沛县,是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沛县文化馆以此为根基,立足自身优势,整合全域资源,积极组织开展价值导向正确、文化内涵深厚、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探索全民艺术普及新路径,全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挖掘和凝聚优质师资力量,馆内几十种艺术课程构建起一流的全民艺术普及体系,引领全县形成全民艺术普及的良好风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样化需求,开展形式丰富的线下培训,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定期举办节日类线下体验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让文化馆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
丰富文化供给,满足多元需求。举办汉文化系列活动、红色文化活动等,吸引广大群众沉浸式参与,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同时,借助抖音平台视频号、江苏公共文化云、沛县融媒、文化馆公众号等媒体广为传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让广大群众随时随地都能畅享精彩文化内容。2024年,沛县文化馆举办41场大型文艺演出,155万人次的观众共享视听盛宴;39场展览展示、62场文化讲座,吸引21万人次参与;两期公益培训涵盖近40种艺术门类、100多个培训班,培训学员达19.8万人次。
聚焦文化惠民,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走进文化场所,让服务走近群众身边。沛县文化馆通过深入群众调研,定制老百姓需要的“文化菜单”。一方面,在文化阵地烹制精神大餐,吸引群众走进文化场所。通过公益培训,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众提供学习和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讲座、“快乐研学行·文化润童心”书法讲座、“汉服知识小课堂”、“戏韵龙城”沛县梆子戏赏析等各类讲座,开展非遗展览、摄影展览等,为群众带来丰富的知识和艺术享受。另一方面,文化馆工作人员化身文化使者,通过下乡村、进校园、入社区,走进群众,将优质的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2024年组织送文化下乡402场、送戏曲进校园80场,累计服务人次超过40万,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为广大群众蓄满了“幸福电量”,有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推进非遗传承,筑牢文化根基。沛县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底蕴。多年来,沛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挖掘本地非遗资源,整理出100多项非遗项目,其中2项国家级、10项省级、11项市级。同时,积极帮扶非遗传承人,指导帮助他们将非遗项目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参加展示展销活动,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成为沛县文化的闪亮名片。康雪云剪纸、香包、农民画非遗传承基地以服务居民为宗旨,长期免费向社区居民传授剪纸、香包、农民画制作技艺。
深化文旅融合,擦亮地方品牌。沛县拥有各类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等30多个,先后被评为最佳生态旅游县、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长三角100个最佳旅游休闲名城。联合相关部门,推出“文旅+”系列活动。如在“文旅+农业”方面,结合沛县农业特色,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田园文化体验游,让大家既能在网上欣赏到田园风光,又能亲自到田间河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文旅+工商业”领域,打造数字化工业文化旅游线路,带大家走进工厂,了解沛县工业的发展;在“文旅+体育”方面,以“村界杯”为契机,开展线上体育文化赛事直播与互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沛县的关注度。
加强文化交流,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吸引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参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如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让沛县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教育机构联合开展线上艺术教育课程,为更多人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托“365汉风大舞台”,开展晚间文化服务供给,“沛县文旅之夜”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不断发掘出汉文化IP价值。“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的“村界杯”足球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年,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村里的世界杯赛”。在办赛的同时,同步举行“走在诗经里”“梨花节”“徐州寻宝季”文旅消费推广活动暨沛县冷面大赛等大型演出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这些活动为群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带动了社会消费增量,成为经济发展与文体繁荣的新引擎。
注重人才培育,激发创新活力。按照省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和“双千计划”,沛县文化馆共培育出12支江苏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160多个民间文艺演出团队。曹家班唢呐团队坚持弘扬传统民乐文化,20多次登上央视舞台,2024年度被文化和旅游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这些优秀团队,为沛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引进和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数字技术培训,鼓励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方式。
建强数字平台,优化服务内容。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加大资金投入,对文化馆数字化平台进行全方位优化,通过公众号、云平台、抖音号等多渠道,将演出、讲座、培训、展览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推送到百姓身边。创新数字服务内容,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汉文化的辉煌;制作互动式非遗传承课程,让群众学习非遗更加有趣、更具参与度。开设线上文化论坛、社区,分享文化体验、交流艺术见解,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互动空间。通过分析用户浏览、参与数据,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偏好,精准推送个性化文化服务;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让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供群众之所需。
来源:群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