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年第54卷第6期,《我国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2.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年报(2023年)》
3. 《实用皮肤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杨志波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防控指南(2022版)》
你可能以为梅毒这病早在上世纪就该“绝迹”,但现实却啪啪打脸。中国每年新增梅毒感染者超过50万人,很多人甚至到晚期才发现自己“中招”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病并不是“风月场所”的专利,它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你我身边的普通人群。
很多人以为,皮肤上没啥异常就没问题?其实不然,梅毒的6个信号早就悄悄亮起了红灯,只是你没看懂。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梅毒感染增长最快的,不是性工作者,不是外来务工者,而是两个你意想不到的群体——年轻白领和老年人。
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年报(2023年)》的数据:
· 25-35岁的城市白领女性感染率比2015年翻了近两倍;
· 6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率近十年增长超过300%!
为什么会这样?我作为一线医生,实话实说,这两个群体都有着“看似干净、实则危险”的共同点:
年轻白领:生活节奏快,社交频繁,尤其是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让临时性行为变得像点外卖一样轻松。
更关键的是,他们往往自认为“有文化、有知识”,不太把性病当回事,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措施。
老年人:别以为退休了就老实了,随着身体状况改善、社交活动增加,不少老年人也开始追求“第二春”。
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羞于就医,一旦感染,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很多人对梅毒的印象还停留在“脸上长疮、不治之症”那种老电影里的画面。
但现代医学早就揭示了它的真面目——它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它的狡猾之处在于:早期症状轻微、易忽视,晚期却能累及神经、心脏、骨骼,甚至导致死亡。
我门诊上碰到过不少患者,都是因为“不是病”的小问题最后查出梅毒。总结来看,这6个信号特别需要注意:
私处无痛性溃疡(硬下疳):是最早的表现,通常出现在感染后2~4周,不红不肿也不痛,很多人当成“上火”忽略了。
全身皮疹,但不痒:俗称“玫瑰疹”,出现在二期梅毒时,多见于手心脚心、不疼不痒,容易被误认为皮肤过敏。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位置,不痛但持续时间长,容易被当成“感冒后遗症”处理。
持续低热、乏力:很多人以为是“亚健康”或“工作太累”,但其实是身体在和螺旋体作战。
脱发:尤其是“蛀蚀状”脱发,即头皮上出现一块一块的稀疏区域,不是正常的雄激素性脱发。
视力模糊、头痛、听力下降:当梅毒进入晚期,可能侵犯神经系统,出现神经梅毒表现,这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这些症状单独看都不严重,但组合在一起,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记得几年前我接诊过一个患者,小伙子,30岁出头,健身教练,身体素质那叫一个好。
来医院是因为“脚底长了红点、还不痒”,他自己以为是穿鞋不透气。
我检查后建议做个梅毒血清学检查,他当时还笑:我一向很干净,没啥问题。
结果一查,TPPA和RPR都阳性,已经是二期梅毒。
他当场就懵了,后来才说起,三个月前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一个“网友”,几次没有采取保护措施。
他从没想过这种“小事”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表面很健康,实则悄悄中招”。
梅毒不是不治之症,青霉素仍然是首选治疗药物,尤其是苄星青霉素。
标准治疗方案如下(来源:《实用皮肤病学》第4版):
· 一期梅毒或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每周一次,共三周
· 晚期或神经梅毒:可能需要住院输液治疗,使用水溶性青霉素钠
但重点来了:千万别以为买点消炎药、或者吃点头孢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碰到过不少患者因为害羞去正规医院,自己在网上买药“瞎调理”,结果病情延误、抗药性增加,最后还传染给了家人。
有人说:“我感染了梅毒,可是没啥不舒服,就不治了吧。”这就是对梅毒最大的误解。
梅毒的可怕之处就是——即使没有症状,也可以传染别人。
而且,它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病,治不好会反复发作,甚至发展成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危及生命。
在我看诊过程中,经常有人掉进这些坑:
误区一:只要不疼就没事
梅毒恰恰是“无声无息”的高手,不痛不痒反而更危险。
误区二:有症状才会传染
错!一期、二期、甚至潜伏期都具有传染性。
误区三:只检查艾滋病就够了
很多体检只查HIV,不查梅毒,两者传播渠道类似,但检测手段不同。
误区四:只要用套就万无一失
梅毒可通过接触皮肤黏膜传播,只要有直接接触,仍有感染风险。
说到底,还是要防患于未然。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坚持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性病筛查。
避免共用针具、器具:别小看一次文身、扎耳洞的风险。
怀孕期间筛查:孕妇一定要在早孕期做梅毒检测,防止母婴传播。
梅毒不是“过去时”,它正在悄悄逼近你我身边。
它不会高调入场,但留下的后果却可能是终身的遗憾。
别再觉得“离我很远”,也别再羞于开口。
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懂得主动筛查、及时治疗、认真预防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不妨扪心自问一句:我,真的了解梅毒了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小菲聊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