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领导爱名,取之有道,千万不要让名声臭了,成为笑柄!

360影视 2024-12-02 23:20 3

摘要:但是,领导要名,还是要有底线的。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过于虚伪,过于爱慕虚荣。

哪个领导不爱名?

哪个领导不重名?

名声好,更容易往上走;名声好,更容易获得提拔,受到重用。

但是,领导要名,还是要有底线的。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过于虚伪,过于爱慕虚荣。

自古以来,身居高位的人,都想名留青史,都想留下几篇像样的文章,留下几句响亮的口号,留下自己的人生智慧,流传后世,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传得更久远,更容易让子孙记得。

但是,文字要想流传下来,经过时间的考验,必然要有一定的水准。如果没有这样的水准,也流传不下来。

于是,有的人到达一定级别之后,也会写几篇署名文章发表。

是不是他写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心知肚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说出来。

领导爱名,却不是什么好事!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爱名,有下属就会投其所好。

下属有这样的自身条件,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利用呢?

于是,有人写出了不错的文章,找到领导,进献给领导,希望领导署名,领导要名,我要利,大家携手共赢,打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于是,上下一拍即合,领导作品也越来越多。

时间长了,很多领导对这种做法也习以为常。

历史上,这种人数不胜数,比如说,乾隆皇帝。

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真正传播广的,还是臣子给他补的那首《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所以说,领导爱名,这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皇帝,偏偏不爱干这种事。这就是隋文帝杨坚。

【原文】

贺若弼撰其所画策上之,谓为御授平陈七策。帝弗省,曰:“公欲发扬我名,我不求名;公宜自载家传。”——《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

【译文】

公元589年,杨坚手下的开国元勋贺若弼,在灭陈之前,提出了灭陈计策,冠上了《御授平陈七策》的标题,进献给隋文帝。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贺若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给隋文帝的,表明自己只是一个搬运工、整理者,给领导署名。

隋灭陈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如此大事上冠名,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事,可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隋文帝根本不当回事。

隋文帝根本不爱惜这个名,他对贺若弼说:你想为我扬名,提高我的威望,我理解你的心意,我心领了。但是,我并不想追求虚名,你还是把它记载在你自己的家传中去吧。

【解读】

贺若弼想拍马屁,没拍成。

你以为这就算了吗?并不是!

贺若弼作为隋文帝的开国大将、开国元勋,他不知道隋文帝不爱名吗?自然也是知道的。

人家这虽然说是拍马屁,但是,一方面防止自己功高盖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跟领导和谐相处。

这就是贺若弼的心思。

而隋文帝的回应也是高情商的:我不爱名,你也不必担心你功高盖主,对你进行清算,你把它留到你的家传中吧。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不会对你怎么样。

这就是这对君臣的高情商对话。这是值得我们琢磨的。

【启示】

当然了,更值得我们欣赏的是,隋文帝这个人,虽然说,他不爱读书,文化程度可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并不妨碍他能够坐天下。

虽然说,他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人家有自知之明,人家是一个懂得克制自我欲望的领导,不爱名,不图虚名。

很多人说隋文帝历史上的业绩,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是,隋文帝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

他能够结束混乱的大时代,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他身上的优点非常多,而其中做人低调,不图虚名,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优点,能够结束几百年的分裂局面,个人的水平绝对是非常高的。

所以说,对我们领导来说,也要明白,你不图虚名,下属想拍你马屁,就没有那么容易,你就不容易被下属所蛊惑、所绑架、所忽悠。

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管理好你的欲望,你就更容易管理好团队,管好下属。

但是,如果你过于热衷于某些东西,往往也很容易成为你遭人唾弃、遭人不齿的地方。

就像著名诗人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经常被我们拿来当作笑谈。

所以说,做领导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44节,观看更多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分享庙堂之上千年回响的九鼎之声。为君之道,牧民之术,治国之策,成事之法,尽在其中。

读史学谋略,有位又有为。

来源:李子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