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录》里的苏州三月:田鸡报、插杨柳、谷雨三朝看牡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6:25 3

摘要:《清嘉录》的作者是清朝文人顾禄,名字则取自魏晋陆机的《吴趋行》中的“土风清且嘉”,全句是“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是一本以“岁时”为主线,记载吴地,特别是苏州及附近地区风物习俗的书籍。

《清嘉录》的作者是清朝文人顾禄,名字则取自魏晋陆机的《吴趋行》中的“土风清且嘉”,全句是“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是一本以“岁时”为主线,记载吴地,特别是苏州及附近地区风物习俗的书籍。

顾禄是个很“好玩”的人,他自署茶磨山人,是清朝嘉庆道光年的人,他善诗词书画,四处游览,以爱好、兴趣留下很多书籍,像是《雕虫集》、《晚香吟》、《羽族棋谱》等。

《清嘉录》是顾禄在为母亲守孝的时候写下的书籍,

日与父老谈吴风土趋,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辄寄诸子墨,以资歌咏,以助剧谈。

梨白比较喜好岁时和风物习俗类的书籍,《清嘉录》还是在读高诵芬女士的《山居杂忆》中发现的。

据说这本书初刻在道观十年,后来传播到日本十分受欢迎,咱们自家的书日本人都欢迎了,没有咱自己不读的,所以以后梨白会根据月份来推荐这本书。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没来,就看江上飘没飘鸭子,那秋天地里有没有还收成,又要找谁知道呢?那必须是田鸡

南宋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有诗“薄暮蛙声连晚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这里说得就是《清嘉录》中提及的“田鸡报”

说是三月初三,如果农民在这一天的午时前后听到青蛙的鸣叫,就能够占卜这一年的收成。

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

又说如果这个月天晴,就会说“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说得是这个月晴天多是适合麦子生长的,所以说民间很多谚语其实不无道理,这都是老祖宗总结了上千年的经验。

“三月三,蚂蚁上灶山”,这也是民间老百姓观察所得,然后大家发现在三月三当天家家户户把荠菜花放到灶头上,就可以驱赶虫蚁。

这个习俗历史非常悠久,北宋苏轼的《物类相感志·总论》中就有提及,“三月三日,手荠菜花置灯檠上,这飞蛾蚊虫不投”。

这个习俗江南一带应该都是有的,清朝作家吴曼云的《江乡节物词》中也有记载,“杭俗,上巳日(三月初三),之荠菜花于灶上,则驱虫蚁”。

除此之外,三月初三的早上,城中的大街小巷早早就会有村里的儿童来卖荠菜花,妇女们会簪道发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这倒是让梨白想到了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风物习俗的书籍《梦梁录》的记载,“以柳条插门,名曰‘明眼’”,应该和插油菜花是一回事,不知道是不是古人认为绿色能够名目的原因。

除了眼亮花,还要眼亮糕,就是说三月三日这天把隔年的年糕油煎吃掉,也能明目。

这就不得不让梨白想起这本书中二月二吃的“撑腰糕”了,也是隔年的年糕,所以北方的小伙伴看到了吧,你有吃不完的饺子,南方的小伙伴也有吃不完的年糕。

上面刚说了柳条插门,《清嘉录》中就提到了“请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

这个习俗也非常悠久,前几天的小文中梨白就提及在北宋在清明节前夕的寒食节前一天,这天也叫炊熟,会“用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彼时这是寒食节的一个习俗。

到了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介绍,“清明日,贾家以柳条插门上”,可见民间有好些习俗都是代代相传的,这其实就是“活历史”,不知道这一习俗是不是寄哀思的意思。

农民则是以插柳的日子晴雨来判断旱涝,所以也有“檐前插柳青,农夫休王晴”的说法。

三月份是古代妇女儿童头上“很忙”的季节,又簪花来又簪柳。

从唐朝的时候就有戴柳圈以防虿毒的说法,这里就是说防毒虫,随着时代的迁移,后世之人再插柳条的时候就是一个节令习俗,《清嘉录》的说法是妇女们戴上柳球,祈求“红颜不老”

前几日的文章咱们提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宋朝寒食节是冬至日后第一百零五日,清明又在寒食第三天,两者都有祭祀亡人、祖先的习俗,只不过在宋朝清明这天家中有新坟者出城上坟。

到了《清嘉录》所载的道光年间,清明、中元节和十月初一成为了主流祭祀的节日,也称鬼节

这一天人们要开始祭祀亡人,习俗讲究很多,比如用面做成祭品,再比如“烧纸、焚锭”等习俗,《清嘉录》也强调了清明上新坟的习俗。

再说上坟也有上坟的习俗,这里咱们说一声,这是介绍书中习俗,并没有宣传封建迷信的意思。

上坟的习俗《清嘉录》中提及了很多,这里咱们就简单说一二。

比如女婿祭拜岳父母的坟墓是从清明前一日到立夏日都可以,再比如上坟祭拜家人的时候在坟头培新土,烧纸钱,同时也祭拜山神和相近的坟墓等等,还讲了上坟要烧纸钱、元宝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梨白现在居住在杭州,其实叠元宝这事儿挺常见,到一些老的小区和街巷,都会看到一些老人家在叠元宝。

民间有民间的祭祀,《清嘉录》也记载了官方的祭祀,是在清明这一天到虎丘的苏州府厉坛祭祀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各衙门的小吏、庙祝会抬着神像到厉坛祭祀,也会有百姓来求神许愿还原,还有男女会绑着绳子装作重囚犯跟着神像来祭祀,最后在厉坛脱掉枷锁,以演绎得到神灵的赦免,还有一些类似踩高跷的,漂亮的小男孩女孩赤脚站在大人的肩膀或者马背上,叫巡风会,非常热闹。

就是因为热闹,也引来了看热闹的人,所有人都很有默契地聚在山塘,也就山塘看会。

除了厉坛,府城的城隍庙也是苏州老百姓在清明寄托哀思和请愿、还愿的去处。富裕人家也会在城隍庙也叫大庙厂大戏,看热闹的也不少。

祭拜完了,就全是享乐了,谁让人家三月春光好呢?我们再来看看《清嘉录》中三月享乐有哪些节目。

三月正是外出游园的好时节,这个咱们之前在讲到宋朝的春天也说到过“游园”这个节目。

《清嘉录》记载的大多为吴地苏州的风物习俗,大家想想苏州的园林可是甲天下的。说春暖后,苏州园林中的花就开了。

看守园子的门人会收取少许的扫花钱,让游人进园,游览观赏。梨白想若是私人园林,肯定也是主人默许的,不想辜负了自家一园子的春景。

然后文人墨客,士人女宾们就纷沓至来。华美的罗裙在春意盎然的园林中穿梭,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园子周围都是趁机做小买卖的人,针对各个年龄层的香糖、果饼、玩具都能买到。

苏州好玩的地方又何止是园林,“游玩天平、灵岩诸山者,探古迹,访名胜,兜舆、骏马,络绎于涂。”

又有北园、南园,“菜花遍地,而北园为尤盛,暖风烂漫,一望金黄”,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出门看油菜花。

前一阵,天气回暖,梨白在富阳看了好大一片油菜花,超级漂亮,春天了,大家一定要多出门玩啊!

再说回《清嘉录》的春天,园林里,田野上随处可见商家为了迎合游玩的顾客搭建的芦苇棚,棚下有酒垆,还有茶水桌。

大家想想在春光中,鸟鸣里小酌一杯,或者吃个茶,就问美不美

彼时苏州的百姓也觉得这样的生活美,不然也不会到夕阳落山,还能听到欢歌笑语了。

所以苏州的小伙伴你们现在都会去哪里探春,可也还会放风筝吗?

哎嘿,放风筝又是《清嘉录》中记载的苏州春日里的又一习俗。

苏州的风筝又叫“鹞子”,这个名字梨白在北方有些地方好像也听说过。彼时苏州人放风筝是从元宵节之后开始的。

之后随着农事、气候等原因,清明节之后放风筝活动逐渐停止,这个行为就叫“清明断鹞”

这几年,“仪式感”这个词一直被提起,好多人都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仪式感,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是清明断鹞,苏州人会在清明当天很多人会自发组织“断鹞”仪式,然后相约明年继续放鹞子。

说完风筝,再说回看花,这次说得可就不是荠菜花、油菜花,而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

欧阳修的《牡丹记》中就提及“洛阳一谷雨为牡丹开候”,所以牡丹又叫谷雨花。

谚语说,“谷雨三朝看牡丹”。

诗人刘禹锡在其作品《赏牡丹》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唐朝起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牡丹都有一种狂热的爱好。

《清嘉录》提及,“无论豪家名族,法院琳宫,神祠别观,会馆义局,植之物间。即小书斋,亦必栽种一二墩,以为赏玩。”

民间喜欢的品种是玉楼春,因为便宜好养活,苏州城中也有十几种珍贵品种。洞庭山一带有工匠专门培育牡丹你,花开时节,会运到山塘花店出售。

牡丹花开时节,哪里有牡丹花开,男女老少就会去观看,有的人家还会在夜空中悬挂灯笼,一边赏花、赏灯,一边饮酒,各家轮流做东,这就“花会”,爱看网络小说的朋友们应该熟悉。

三月里苏州的盛会还有很多,比如庆祝白龙生日、东岳生日等,各有各的仪式,各有各的虔诚,各有各的热闹。

说了这么多玩的,下面咱们再来说说清明谷雨前后的美食、好茶。

现在一说起清明节前后的苏州,梨白还会想到青团,不吹捧也不踩谁,整个江南地区梨白最爱的就是苏州的青团,它蒸出来的颜色不是墨绿,是翠绿,刚好就应了清明时节的颜色,真是绿的莹莹可爱。

《清嘉录》记载,清朝年间,清明时节市场上会有卖青团的,还有一种美食是“焐熟藕”,是苏州老百姓祭祀祖先的美食。

后者,也就是焐熟藕,梨白还真没吃过,有苏州的小伙伴们给说一下吗?现在还有没有这道美食?

《清嘉录》中还提到了小孩哥儿、小孩姐儿们在清明节时会烹饪的美食。

“是日,儿童那对鹊巢支灶,敲火煮饭,名曰‘野火米饭’”,苏州的小伙伴们,这事儿你们做过没有。

清明、谷雨前后,在江南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活计那就是采茶

西湖有龙井,苏州有洞庭东山的碧螺春。说谷雨节前,当地的县官会让人采买洞庭湖东山碧螺春上供朝廷,作为“茶贡”

都说苏州人的生活离不开东山和西山,梨白吃过东山的枇杷,甜的美,也喝过碧螺春,等有时间一定要去东山和西山看看。

今天的看《清嘉录》云游苏州三月就分享到这里了,小伙伴们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清嘉录》

来源:小猴探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