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西青区:“司法行政+综治” 构筑社会矛盾“第一道防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1 17:08 2

摘要:清晨八点三十分,西青区综治中心的自动门徐徐开启,法律援助律师潘星光已整装待发。他第一时间引导讨薪的保洁阿姨落座接待窗口,耐心演示如何留存证据;为农民工兄弟计算欠薪明细,连法定利息补偿都精确到分,用行动搭建着便民服务的连心桥。

清晨八点三十分,西青区综治中心的自动门徐徐开启,法律援助律师潘星光已整装待发。他第一时间引导讨薪的保洁阿姨落座接待窗口,耐心演示如何留存证据;为农民工兄弟计算欠薪明细,连法定利息补偿都精确到分,用行动搭建着便民服务的连心桥。

区综治中心成立以来,潘星光累计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撰写法律文书30余份,彰显着法律人的温暖。

中心刚成立时,一名准备起诉离婚的群众来咨询,潘星光在告知需要准备基本证件及离婚的相关证据时,了解到该群众因结婚时间较长,结婚证已经无法找到,告知可以到民政部门开具结婚证明或到区档案馆调取当年结婚证明就可以顺利立案。一天下午临近下班,一名交通事故受伤的残疾人因对方拒绝赔偿来到中心求助,潘星光热情接待,帮助撰写民事起诉状,核算治疗票据,整理证据目录,工作完成时,时针已指向22点。某群众的父亲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民事行为能力受到影响,潘星光帮助填写指定监护人申请书,让该群众申请成为父亲的监护人从而更方便的照顾。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承载着群众的信任和感谢,让潘星光找到了从事法律工作的成就感。

近年来,西青区充分发挥综治中心赋能作用,切实强化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

坚持强基为先

夯实基层稳基础

结合行业纠纷调解需求,先后成立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知识产权调委会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10个,设有交通事故调解室3个以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12个,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22名。针对不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不同需求,采用“区局+司法所”两级联动模式开展采取讲座、一对一指导、调解实践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线上线下齐发力,不断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畅通联动机制

多元共治显成效

积极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和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创新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深化诉调对接,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诉前调解为主力、司法确认为后盾的司、法联动诉调衔接机制。健全警调衔接,依托西青区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在3个交通支队设立调解工作室。西青区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和天津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推进劳调对接,与区人社局合作,设立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入驻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采取仲裁院对接调委会的模式,由仲裁院将适合进行人民调解的案件委派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西青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服务工作大局

纠纷化解促和谐

积极发挥司法行政干警在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定期组织街镇、村居调委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与网格员衔接配合,积极参与社区入户走访,排查发现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多发的纠纷隐患,做好预警预判。规范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行政调解规定》,强化行政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推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有力衔接。

法律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综治中心的司法行政干警将始终把群众利益扛在肩上,把法治信仰镌刻心间,用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和永不停歇的服务热情,在法治长卷中书写着司法为民的赤诚担当。

来源:法治西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