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天,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而在这股浪潮中,“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近日,我们走进万荣“90后”文创设计师闫琳的工作室,听她讲述她的文创故事。
“90后”文创设计师闫琳:
以创意为笔,绘家乡盛景
□文/记者 杨颖琦 图/薛俊 茹雅
在今天,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而在这股浪潮中,“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近日,我们走进万荣“90后”文创设计师闫琳的工作室,听她讲述她的文创故事。
家乡文化,心中宝藏
1993年出生的闫琳,成长于万荣这片历史底蕴厚重的土地,在这里,飞云楼、后土祠、李家大院等古建闻名遐迩。从小耳濡目染的闫琳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文化宝藏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也成为她日后创业的灵感源泉。
“万荣有太多宝藏等待被发现,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创作品,让家乡被更多人看见。”这是闫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踏上文创之路的初心。在她眼中,家乡的每一处古建筑、每一段历史故事都蕴含着无尽的创意和价值,等待着被挖掘和展现。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闫琳做了一段时间办公室工作,但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内容让她感觉“再待下去就废了”。因此,她在和父母商量后辞掉了当时的工作,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开办了自己的创意画室。在教小朋友画画的同时,闫琳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去年,她又创立了禾木文创工作室,在新的赛道重新出发。
谈起做文创的初衷,闫琳说是因为“爱玩”。平日里,喜欢旅游、热爱文化的闫琳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收集当地的冰箱贴、玩偶等文创产品,那些精美的物件也让她爱不释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应县木塔的纸雕本,就立马想到了家乡的飞云楼。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从小听着这句俗语长大的闫琳,对飞云楼非常熟悉,这座有着“中华第一木楼”美誉的古建筑,在闫琳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为什么不能以飞云楼为起点,为家乡打造一系列文创产品呢?”当她生出这个想法时,就立即分享给好朋友娅茹,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自己设计关于飞云楼的文创产品。
行动力十足的她们在确定设计主题后,就立马投入设计工作中。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飞云楼,她们频繁前往飞云楼考察,仔细研究飞云楼的木质结构、建筑风格,向景区工作人员及老前辈学习飞云楼背后的历史故事。她深知,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同时,她们还积极学习各地文创的优秀案例,不断汲取灵感。
创新设计,激活传统
在闫琳看来,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她深知,当下文创市场以年轻群体为主,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年轻人的喜好。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让文创产品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
以飞云楼为主题的3D纸雕本是闫琳的代表作之一。采用3D立体雕刻、镂空工艺的纸雕本,168页的厚度完美复刻了飞云楼的精巧斗拱和飞檐翘角,翻开本子,那记忆中的飞云楼仿佛从历史中“站立”起来,生动又震撼。“我们在本子的封面融入了传统的祥云纹,既是对‘半截插在云里头’那句俗语的呼应,也让整体更加具有传统韵味;在本子的背面是一个飞云楼背部的横截面平面图,小时候,顺着这座楼梯,我们还爬到过飞云楼的上面,远眺风景。”她指着镂空雕刻的飞云楼,自豪地介绍着。
还有以飞云楼的春天为主题的流沙冰箱贴,搭配流沙花瓣,再融入AR技术,一扫就能看到飞云楼的实景动画。独特的设计和新颖的玩法,让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大家的喜爱。今年春节在飞云楼前摆摊时,就有回乡大学生专门跑到她们的小摊前,购买了十几份文创产品,要送给朋友们。“我希望这些带有标识性的文创产品,让人们一看就能想到是万荣的飞云楼,也能让年轻人在其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她说。
当然,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闫琳也走了不少弯路。由于无法一一实地考察,不断地沟通、打样、返工是她们的工作常态。在设计之余,她们还精心制作短视频,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与网友互动。精美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这些文创产品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万荣竟然也有这么好看的文创”“设计感满满,太喜欢了”,网友们的好评纷至沓来,产品的浏览量也持续攀升,这让闫琳和娅茹备受鼓舞。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闫琳的文创事业逐渐步入正轨。然而,她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希望能够继续深挖家乡的文化资源,开发更多文创产品。同时,她还关注到家乡的本土特色产品,如苹果、三白瓜等,计划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让更多人了解万荣的多元魅力。
来源:运城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