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7月19日凌晨3时47分,亚热带季风裹挟着硝烟掠过边境无名高地。时任某部6连4排代理排长的韦昌进,在夜视仪中看到越军两个加强营正呈钳形逼近。这个刚满20岁的江苏籍战士,在战前动员时用刺刀在猫耳洞刻下:"此身许国,再难许家"。
1985年7月19日凌晨3时47分,亚热带季风裹挟着硝烟掠过边境无名高地。时任某部6连4排代理排长的韦昌进,在夜视仪中看到越军两个加强营正呈钳形逼近。这个刚满20岁的江苏籍战士,在战前动员时用刺刀在猫耳洞刻下:"此身许国,再难许家"。
4时15分,第一波炮击撕裂夜幕。越军以苏制T-54坦克为前导,向不足800平方米的高地倾泻3000余发炮弹。韦昌进发明的"蜂窝工事"在此刻显现威力——分散配置的27个射击点,让敌军首轮强攻付出47人伤亡的代价。
一、铁骨铮鸣
晨雾中,弹片击穿观察孔,韦昌进左眼当场失明,22块弹片嵌入躯体。卫生员张延景回忆:"排长右胸伤口可见肺叶起伏,却仍攥着步话机不下火线"。他撕开急救包,用止血带将望远镜绑在断臂上继续指挥。
7时20分,四名战友相继牺牲。面对越军第六次冲锋,韦昌进爬行30米收集残存武器:
将5枚手榴弹捆扎成集束炸弹
用82无后坐力炮筒支撑身体
收集7个弹匣组成最后防线
当敌军摸至阵地前沿20米时,他拉响集束手榴弹,爆炸气浪将五名越军掀下山崖。此时,他的作战靴已灌满血水,军装碎片与皮肉粘连。
二、惊世呐喊
"长江!长江!我是泰山!714阵地需要炮火覆盖!"
"不要管我!为了祖国,向我开炮!"
这两段载入我军战史的通讯记录,发生在10时15分的最后时刻。韦昌进用牙齿咬开步话机开关,以自身为坐标引导后方炮群。侦察兵王光华在相邻高地目睹:"炮弹像长了眼睛,在排长周围50米划出火环"。
在持续11小时的高强度对抗中,韦昌进创造战场奇迹:
引导炮兵实施8次精准反制
单人操作三种武器交替射击
击毙越军指挥官2名
坚守至增援部队抵达
军医抢救时发现:其右肺叶嵌有4厘米长弹片,左眼晶体完全破碎,全身失血量达2000毫升。昏迷前最后的意识,是摸索着将染血的党费证塞入指导员手中。
三、英雄涅槃
经过七昼夜抢救,韦昌进在昆明军区总医院苏醒。病榻上口述的《阵地防御要则》,提出"三线四区"防御理论,被写入新一代步兵操典。1986年,他戴着义眼重返训练场,用独眼苦练射击,创下装甲车行进间射击优秀成绩。
1997年香港回归,任某摩步团团长的他率部进驻深圳一线,发明"仿真训练系统"应对特殊任务。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授予首批"八一勋章",他义眼反射的勋章光芒,通过直播镜头震撼亿万国人。
任海南省军区政委期间,韦昌进推动"四铁精神"建设:
1. 在永兴岛建设"钢铁防线"教育基地
2. 创立南海民兵"荣誉弹壳"传承制度
3. 开发虚拟现实战场政治工作系统
4. 组织"英雄对话"跨代际交流活动
2021年西沙某礁盘,56岁的他与95后守礁士兵共同执勤24小时。战士们在留言墙上写道:"看到政委的伤疤,就懂了什么是军人的勋章"。
在韦昌进故乡溧水的国防教育馆,全息影像重现着那惊心动魄的11小时。当参观者戴上VR设备,耳边会响起穿越时空的呐喊:"向我开炮!" 智能系统实时分析参观者心率,数据显示:所有体验者的肾上腺素水平在"炮火覆盖"环节达到峰值。
美国西点军校将此次战斗列入《亚洲战场研究》课程,教官麦克唐纳评价:"韦展现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战争伦理的终极诠释——军人可以用生命划定底线"。
参考资料:《中越边境作战史》《八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汇编》及公开访谈
来源:小鲶鱼史诗品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