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城阳厚植中医药振兴发展沃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8:13 2

摘要:城阳融媒讯|3月31日,城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解读城阳区中医生活化推进实施方案。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于洪斌、城阳区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科负责人徐宪岭、城阳区文化“两创”促进中心业务指导科科长徐向前、城阳区城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健

城阳融媒讯|3月31日,城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解读城阳区中医生活化推进实施方案。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于洪斌、城阳区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科负责人徐宪岭、城阳区文化“两创”促进中心业务指导科科长徐向前、城阳区城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健康)负责人江卫平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于洪斌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和优势,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交融。中医药文化更是凝聚了中国人民数千年健康生活的实践经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指导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与中华文明彼此影响、相辅相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落实《青岛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关于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文化“两创”落地落实的意见》《关于推进城阳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创新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结合我区实际,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和城阳区文化“两创”促进中心联合制定了《城阳区中医生活化推进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引导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唤醒中医意识、培育中医理念、运用中医知识、推广中医技术、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切实做到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厚植城阳中医药振兴发展沃土,助力推进“湾区都市 活力城阳”建设。

二、工作任务

实施唤醒中医意识、培育中医理念、运用中医知识、推广中医技术、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五项行动”,落实落细中医生活化“十大举措”,以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推动全区居民健康素质提升。

(一)实施中医意识唤醒行动

1.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高地。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场所、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等软硬件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底蕴,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100个,打造群众身边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传播平台。依托文化广场、商业街区等打造中医药文化长廊、特色街区,全方位展示中医药特色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嵌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促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融合发展。

2.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举办中医药科普(养生)大讲堂、中医药文化集市(夜市)等活动每年不少于400场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成传播矩阵,以动画或真人示范形式讲解四季养生、药膳食谱、艾灸、刮痧、拔罐、砭石等简单技法。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宣传,让居民了解中医的深厚底蕴与独特疗法,融中医思维入生活细微。

(二)实施中医理念培育行动

3.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两创”深度融合。开展中医药文化“两创”进社区大讲堂,推出中医沉浸式体验系列活动,增进群众与中医药文化的粘合度。在社区举办“中医药体验日”,设置义诊、中药香囊制作、代茶饮等环节,吸引家庭参与。依托社区大学、“两创”培训班等同步开设“中医课堂”,开展中医急救、中药使用等实用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0场次。

4.挖掘中医药底蕴价值。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广泛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适时宣传推广。秉持药食同源理念,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根据时节适时推出药膳食谱,推进药膳走进千家万户。引导群众树立“中医治未病”、药膳养生等科学养生保健观念,在餐饮领域打造一批中医生活化餐饮示范点,推动中医药走进人间烟火。

(三)实施中医健康护航行动

5.开展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弘扬。依托托幼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妈妈课堂”,推广简便易学的中医育儿知识及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进课堂,摘编《黄帝内经精选》经典原文、编制《城阳区中小学生中医药健康管理规范(校园科普版)》,推动各中小学校“读经典、习经典”,培育打造不少于30个具有城阳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

6.推广“八段锦”及“少儿八段锦”习练。打造“八段锦”全民习练辐射圈,以街道为中心,打造辐射全区的师资团队和社区习练队伍,“一干多支、广泛覆盖”的师资和习练队伍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八段锦融入群众文化生活日常。在全市首家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少儿八段锦”进校园活动,适时开展“少儿八段锦”展演比赛。

(四)实施中医技术推广行动

7.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依托城阳区人民医院和红岛人民医院,分别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12场次。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提供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室至少提供4类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探索成立“家庭中医班”,开展10项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8.开展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开展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多发病中的积极作用。依托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公卫项目,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宣传教育,提供中医体质调养指导服务。继续推进“艾乐社区”创建活动,创建不少于50家,打造一批各有特色的中医生活化示范试点社区。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工作,推广脊柱健康操。持续开展“三伏养生节”“养生膏方节”等活动,宣传“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念与方法,适时推广中医药早期干预验方、筑牢个人防护“屏障”。

9.推进中医药融合规范性发展。充分利用四季交替、24节气等将中医理论与民间风俗相融合,让中医民俗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调理服务,引导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规范发展。

10.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养老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医药特色康复等中医药特色服务融入健康医养。支持开发中医药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疗养康复等文旅产业。支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开发推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医药相关产品。开展中医药智慧化服务,使中医药更好服务群众健康生活。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中医生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推进。为有效推动中医生活化传承创新发展,城阳区各单位将加强沟通交流、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共同推进中医生活化的工作合力。

2.做好组织实施。城阳区各单位将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将中医药生活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创新工作举措,共同抓好落实。

3.营造浓厚氛围。城阳区将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自媒体等各级各类宣传媒体,立体、综合、全方位宣传推介。深入挖掘、提炼工作推进中的亮点、经验、典型,及时在各类媒体宣传推介,唱响 “健康无处不在,中医时刻关怀” 口号,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大众网记者提问

今年,省市都提出了“推进中医生活化”的工作目标,请问城阳区中医生活化前期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科负责人 徐宪岭

城阳区始终以“传承中医文化、服务百姓健康”为宗旨,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创新实践,多维度推进中医生活化工作。

一、以“四个一”靶向发力,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络

一是上好一堂课。依托“两创”课堂举办中医养生讲座近百场,开展中医药文化集市(夜市)活动350余场。二是读好一本书。让书香与药香碰撞,融合创新《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摘编《黄帝内经》经典原文进课堂,创建中医药文化特色学校29所。三是习练一节操。在全市率先试点“少儿八段锦”进校园,各社区“八段锦”习练队伍全覆盖。四是织密一张网。通过国家、省级媒体发布中医药专题稿件350余篇,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出“节气养生”等系列科普内容,以“润物无声”方式培育中医理念。

二、以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夯实基层中医药根基

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引入20余位知名中医专家定期坐诊、授课。依托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北院区成立中医药专科联盟和中医医联体,精准赋能8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一院一特色”中医药服务品牌。二是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全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国医馆”,60余家卫生室(服务站)创建“国医阁”,构建起“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

在下一步工作中,以《城阳区中医生活化推进实施方案》为抓手,聚焦“五项行动”和“十大举措”,推动中医深度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一是在中医意识唤醒方面。创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100个,举办中医药科普(养生)大讲堂、中医药文化集市(夜市)等活动每年不少于400场次,挖掘并弘扬民间中医智慧,激发居民对中医的认同感。

二是在中医理念培育方面。依托文化“两创”课堂,开展中医急救、中药使用等实用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0场次,结合城阳地域特色与节气文化,推出定制化中医养生课程,惠及不同年龄、职业群体。

三是在中医健康护航方面。深化“中医从娃娃抓起”工程,培育打造不少于30所具有城阳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学校,通过校园中医社团、亲子养生营等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形成健康生活新方式。

四是在中医技术推广方面。依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培训,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覆盖。打造有名医应诊的高水平“国医馆”2个,中医特色突出的“国医阁”10个。推广艾灸、推拿等10项适宜技术进家庭,开展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发育问题的早期中医药干预,创建不少于50家“艾乐社区”,打造一批各有特色的“中医生活化示范试点社区”。

五是在中医产业发展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医疗类中医康养机构建设,支持中医在康养、文旅、智慧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打造城阳本土中医药特色产品品牌。

未来,城阳区将持续探索中医与现代生活的创新结合,让中医“惠”及全民,为建设健康青岛贡献城阳智慧。

半岛都市报提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结合正在积极推动的文化“两创”工作,咱们如何做好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与文化“两创”工作有机结合?

城阳区文化“两创”促进中心业务指导科科长 徐向前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数千年健康生活的实践经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指导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与中华文明彼此影响、相辅相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2023年开始,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突出社区、学校两个重点领域,抓住“一老一小”两个关键群体,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德治善治,融入百姓日用伦常,取得明显成效。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我们主要从社区、学校两个层面做好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与文化“两创”相结合的文章。

一、社区层面

一是将中医养生、中医急救等课程纳入社区大学“一堂课”。邀请区文化“两创”促进中心副主任周崎,讲授《中医急救》《生活里的中医》等5门课;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郭立中,讲授《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中医生活化养生师李合,讲授《时令养生》等课程。目前,我们已在264个规范化开办社区大学的社区进行了授课,深受群众喜爱。

二是将养生理念融入“一节操”。“一节操”是参照中医经络走向,以拍打人体穴位为主,具有疏通经络功能的15分钟拍打养正操,通过自我拍打和相互拍打,既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又能和睦家庭关系、化解邻里矛盾、营造和谐风气。目前,全区291个社区常态化开展了拍打养正操,占比达95%以上。

三是推广中医生活化健康食疗方。秉持药食同源理念,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根据时节适时推出药膳食谱等,推动药膳走进千家万户。把四季养生与应季食疗等,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常说的“吃饺子要喝饺子汤,原汤化原食”,春食豆芽、荠菜、香椿、菠菜,冬食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不吃反季节的食物;风寒感冒葱姜汤(风寒感冒:带须葱白3根+生姜5片+红糖10g煮水热饮发汗),风热咳嗽萝卜糖(风热感冒:白萝卜片半斤+百合+冰糖煮水),鼻塞就用薄荷辛夷熏、比喷剂更治本,等等群众身边随时可用的小妙招等等。

二、学校层面

一是广泛开展中医药校本教材进课堂系列活动。采购《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编制《黄帝内经精选》等一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中医药校本教材,构建学生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让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扎根学生心中。

二是广泛开辟中草药校内种植园。30余所学校开辟校园百草园、药食同源中草药区等微型实践基地,40余所学校成立中医药社团,学生亲自参与播种、培育薄荷、板蓝根、蒲公英等常见中药材,引导学生认识中草药,加深对中医药全周期全流程的认识,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

三是设立中医药课堂。依托托幼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妈妈课堂”,推广简便易学的中医育儿知识及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唤醒中医意识、培育中医理念、运用中医知识,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切实做到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城阳融媒提问

作为基层治理单元,街道在推进中医生活化方面是如何做的?请谈一谈具体做法。

城阳区城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健康)负责人

江卫平

长期以来,城阳街道始终秉承“便民、惠民、利民”的工作理念,坚持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牢牢抓住三个结合,全力推动中医药融入基层、服务群众、惠及民生。

一、坚持中医生活化与文化“两创”相结合,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在区卫生健康局、区文化“两创”促进中心的认真指导下,城阳街道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主要是:依托社区大学,将中医深度融入文化“两创”讲堂,增进群众与中医药文化的粘合度,每年不少于200场次。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民营医疗机构专家团队资源优势,组建中医专家库,常态化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积极开展中医药进集市、夜市、商超等活动,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每年开展中医药文化“五进”、中医药文化主题实践等活动不少于60场。发挥街道142名社区健身教练骨干作用,常态化带领辖区居民开展“八段锦”习练。通过多措并举开展中医主题活动,带动引领居民“听”中医药文化健康知识、“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感”中医适宜技术独特魅力。

二、坚持能力水平提升和典型示范打造相结合,筑牢群众健康屏障

城阳街道在中医生活化的推进过程中,注重加强街道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和先进示范社区的培育选树,最大程度发挥示范典型引领作用。主要是:在街道层面,依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6场次,实现社区卫生室4类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全覆盖。通过医疗机构专家“点单式”授课、健康促进专员培训等举措,开展中医急救、中药使用等实用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场次,培育一批社区中医“土专家”。在社区层面,大力推进中医阁建设,打造省、市级中医阁5个、区级中医阁9个。鼓励社区建设“艾灸体验站”,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享受艾灸服务。依托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公卫项目、“三伏养生节”、“养生膏方节”等活动,开展养生宣传、义诊,为居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与调养指导服务。计划打造中医生活化示范试点社区3个,创建艾乐社区3个,筑牢群众健康屏障。

三、坚持线上宣传、线下体验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氛围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介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宣传中医生活化。推出“社区里的中医生活故事”系列短视频,制作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视频,在街道官微开设“文化‘两创’+中医生活化”“中医小课堂”等专栏,助力成效推广。依托社区健康主阵地,打造中医健康步道,设置中医养生知识标识牌、中医健康文化宣传栏,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让居民了解中医的深厚底蕴与独特疗法,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

未来,城阳街道将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中医生活的内涵和形式,持续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让中医文化融入居民生活,为健康城阳建设、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贡献基层力量。

来源:城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