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毛国伦有什么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8:55 2

摘要:上午九点刚过,毛国伦便与家人来到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布展现场,此时的场馆里早已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三天后、一场名为“感悟丹青——毛国伦八十述怀作品展”即将在此举办。这次展览对毛国伦来说意义非凡,因此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毛老都要亲自把关。这次画展题目叫“感悟丹青”

毛国伦老师,上海国画院有名画家、当今海上画坛的代表人物、是海上画坛有名的“忠厚君子”。

上午九点刚过,毛国伦便与家人来到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布展现场,此时的场馆里早已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三天后、一场名为“感悟丹青——毛国伦八十述怀作品展”即将在此举办。这次展览对毛国伦来说意义非凡,因此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毛老都要亲自把关。这次画展题目叫“感悟丹青”,就是说自己总结一下我从16岁到画院、一直到80岁,对于中国画逐渐的感悟、从自己的画里面把它体现出来,从一个懵懂的、不知道中国画为何物的少年,到逐渐地了解它、传承它。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中国画院,素来有中国画“半壁江山”之称,历经60余载的耕耘,为中国画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首批学员、毛国伦的艺术历程与画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次画展也是他对于入画院学习、研究和创作中国画的一个回顾和总结。最主要的是几点,一个就是总结一下我们画院的教学有哪些成果,有哪些补足,有哪些可以将来弥补的,有哪些可以被人家所吸收的,上海中国画院重视的特别是传统的东西;第二自己总感到我们进院的时候有5个学生,随着年代过去、5个学生里面有3个都已经去世了,自己如果再不总结一下、那很可惜,所以通过自己的展览、总结一下我们画院的创作经验、教学的经验,在创作的历程中能够吸取点什么好的东西。开幕式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各界人士纷纷到场,只为一睹大师数十年来的艺术风采。古人常说、笔墨有表情,而毛国伦的笔墨表情自然、真挚、平和、宁静,这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他绘画作风的鲜明特征,形式不奇之奇、意蕴素朴深邃。自己的绘画方法,一开始就是从程十发老师那里学来的,因为程十发老师的风格很强烈,很粗的线条、很细的线条,这是他个人的风格,因为自己以前也临过程十发老师的花卉,有些专家看了以后说、临得蛮像,而且包括题款也临上去,几乎可以乱真,但是自己不能这样学,自己就学老师比较早年的一些写实一点的风格,以前老师画过《孔乙己》的连环画,在自己看来简直是经典,自己就学习这个方法,1964年、自己和来楚生先生合作了一张《双牲犊》,借由学习程十发先生的风格,那些小孩子表现方法有程十发老师的味道在里面,但是小孩子的形象是从生活里面写生来的,这样就变成自己的东西。毛国伦认为中国画应该敬畏传统、守望笔墨,要清醒地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色,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多元不掩本源、方能让中国画艺术焕发出崭新的灿烂光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画院的三年里学了很多规矩,自己再怎么画、基本上都是不脱离规矩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有了规矩的基础以后、就是你随便画,也不会脱离规矩的范围之内的,如果没有打好很好的基本功、那就是涂鸦了。与许多出色的艺术家一样,毛国伦走上艺术道路、除天赋之外,还有幼时环境的影响,毛国伦出生在当时的南市区,周遭纷繁多样的人文环境、给到了年幼的他最初的美学启蒙,也由此让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主要是看连环画、小人书,也便宜,一分钱可以看两本,有几分钱可以消磨半天,连环画里面主要是有什么《水帘洞》、《大闹天宫》、《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看到程十发的《画皮》,也感到程十发的《画皮》怎么开本也不一样、画法也不一样,开始也不是很看得懂、但是感到很有味道,就是这样逐渐地对中国画产生兴趣了。这是自己在1958年的时候、我们大同中学美工组的全体人员在张文祺老师的带领下,在大同中学门口拍的集体照,中间拿画夹的就是自己,自己的老师张文祺他很敬业,教我们画速写、而且要求我们要有大的志向,所以在大同中学的时候、我们打下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同时各自走向社会。1958年,自己看到报纸上有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画展,自己就从南市区一路问一路走、走到上海中国画院去,那个时候就看到了一些比较正规的中国画创作,看到这个程十发与别人合作的《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看到刘旦宅的《抱猫仕女图》,那是兴趣更广了。1960年,已在报纸上小有名气的毛国伦被郑慕康慧眼相中,以一名中学生的身份入选了上海中国画院,有幸成为樊少云、程十发两位大师的弟子,从此踏上了攀登中国民族绘画艺术高峰的历程。拜师仪式之后,程十发老师专门为画院的学员讲了一些话,很重要,他说中国古代就有画院,有一个是李后主李煜的南唐画院,里面有一个学生叫赵干,他画了一张非常有名的《江行初雪图》;第二个人就是北宋的 在宋徽宗的北宋画院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年轻的学生叫王希孟,他画的《千里江山图》,这两个人都是画院的学生,他给我们指出、我们新中国画院的学生也要创造出他们这样的辉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和要求。当时我们的任务就是说,既要把画院老师的技艺传承下去,又要把中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传统传承下去,所以当时自己就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是自己的初心使命,然后我们每个星期到老师家里去,自己记得是星期三到樊少云家里去,星期天上午到程十发老师家里去。樊少云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现代画家和音乐家,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和琵琶,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樊少云的作品多取材于恽寿平、王翚等大师的笔意,画风秀丽轻灵、独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樊少云老师当时他已经76岁了,年纪很大,画起来手有点抖,那么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向他学,那么程十发老师说、跟老师学,就要发现他的长处,他的特长在哪里,后来我们知道他年轻时候也画得很秀丽的,年纪大了以后、他主要用羊毫笔在宣纸上画得非常滋润、非常厚重,用墨非常的浑厚,层次非常丰富、非常饱满,这是他的本领,他基本上是学习清代的“四王”的山水方法,加入他自己的东西,这是他的特长。这张画是樊少云先生比较晚年的作品,他纯粹用水墨在宣纸上发挥它的特点,他的线条滋润浑厚、用墨也是层层的积墨法,画出山林的那种浑厚跟空蒙的状态,这里面有许些米芾的云山的方法,也有他自己的创造,他特别喜欢画渔村,他虽然名字叫少云,他经常云画得很多,他以为这里面有很多不可以变化的地方,所以山水的混沌、空蒙、浑厚 都从他的笔墨上面表现出来的。作为海派书画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程十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他善于用粗犷有力的笔触、勾勒出物象的形态,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这种豪放洒脱的笔墨韵味、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程十发老师,首先他是对于古今中外的传统非常熟悉,他是坚持民族性的,虽然他是取古今中外法、但是不忘传统笔法,他把民族性看作是我们的生命根本;第二、程十发老师他的画也非常强调笔墨,第三他也强调追求艺术性、强调真与妙的统一。第四、他是非常强调个性的,所以程十发老师的画、一看就是他的个人的独特的风格。毛国伦在海上画坛有着“忠厚君子”的美誉,其作画、为人亦是如此,但其作品题材涉猎之广、笔墨运用之粗犷畅达也让观者无不拍案叫绝,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程十发老师对他的深远影响。自己画画胆子太小了,他实在看不过去了,小毛、你要吃一个老虎胆、把胆子放开来,就是像当头棒喝一样,自己后来有时候胆子就大一点了,自己画了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图》,就胆子放开了,所以一个可贵在胆子很要紧、画中国画。同时程十发老师他很强调要去掉点私心,他说其实人和神仙相去不远,你只要去掉一点私心、就接近一点神仙了,不要为某些原因去画,比如说为金钱去画、为利益去画,或者说要迎合人家的欣赏习惯去画,都不要,按照自己的内心的去表现。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毛国伦逐渐开始拓展视野,利用画院每年春秋二季的深入生活活动,尝试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生活中感受到的美好事物,经过三年的创作实践、收益颇丰。后来我从自己的创作过程当中、自己感觉到形象上又更多地向生活里面去采风吸取,所以自己在1984年画叫做《游春图》,里面每一个形象自己都是从生活中汲取来的,中间的主角是南汇的苏局仙老先生,前面几个老人都是松江新浜敬老院的那些老人、自己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其中一个叫阿来发,就是前面那个穿白衣服的,从生活中汲取形象,技法融会贯通,这就是自己从程十发老师那里吸取营养,再从生活当中去补充自己的对我创作的感受,逐步逐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毛国伦精于人物画,尤其喜欢画古代人物,他不追求吸引眼球的色彩和造型,只以沉静之心品读古今,再以笔歌墨舞、藏绮丽于平淡,寓雅趣于古拙、见丰厚于简约,那精到的笔触、饱满的情感,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温度与一种历史的厚度。画古代人物一个是离不开看他们的著作,比如说画老子、《道德经》自己很早就看了,包括孔子的《论语》,我给自己的画有这样两句评价,一句是画现实人物自己是以形写神、抒发心情;画古代人 自己是以神写形、写风流,总的来说、自己的画也是学习老师的雅俗共赏。

毛国伦从小就爱看戏,他的戏曲人物作品立足其夸张的造型和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描绘了戏曲人物的形象和造型、深刻地诠释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其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神韵。小时候我们家附近的文庙有时候晚上有演出,什么剧种都有,一毛钱一张门票什么都可以看,那个时候就喜欢看了,后来自己到乡下去、农村里面演出自己也去看,自己画了不少速写,回来给程十发老师看,其中有一张比较好的、也得到他的赞赏,后来在一九八几年画过一张《断桥》,当时用在了李炳淑唱的戏曲磁带上,也感到也蛮高兴。一开始都是舞台上的构图平行的、两个人什么,后来就打破这个规矩了,画得很满、撑着那个画面,表现方法也丰富一点,自己感觉到戏剧人物如果完全按照舞台上的表现的构图、很呆板,一定要突破舞台上表现的程式。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