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当年大名鼎鼎的阿元发屋最早在下寺坡街起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9:11 3

摘要: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第一季60期、第二季61期已圆满推送,《老照片故事》第三季,继续挖掘古城记忆,寻找时光深处的大同文化底蕴。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阿元发屋创始人

我姓陈名静,字阿元,1966年出生。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同“阿元の发屋”的创始人。我家以前住在下寺坡街甲1号院,我也是从这里开始创业的。

我现在保存着大同电台记者昝鸿彬先生上世纪 九十年代末拍摄的一张下寺坡街巷的照片。照片清晰地记录了我家的祖宅,那间朝街开着窗户的房屋,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的对面就是华严寺,我小学就在下寺坡城区第四小学上的。我的祖爷爷是清末民初从河南来到大同,跟着阿訇一起宰牛。

▲下寺坡,街口有窗户的那间房就是阿元出生的地方。昝鸿彬摄影

下寺坡街有个1号院,我家的这个甲1号,其实当时是1号院的围院。1号院住着一户华姓人家。我家的这个围院实际上就是他家拴牲口的马棚、骆驼棚的地方。后来我爷爷花四十块大洋买下这块地方,盖起五间土房(4间正房、1间东房),算是在此安顿了下来。因为是围院,我们住房前的空地很小,加之华家的房子高大,我们住在这儿基本上一年到头只有夏季才能见点阳光。

院子除了我父辈住的四间上房外,还在入院南侧建有一处简易茅房,供全院人如厕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寺坡街道里修了公共厕所,我们院的这个茅房就改成了放柴炭的地方。这块大约七平米左右地儿,后来就被我改建成了“阿元の发屋”的营业场所。

▲ 下寺坡街景,从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阿元家的对面就是下寺。翟勇摄影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又自学补习了两年也没结果,心里挺失落的。左思右想,要不当兵去吧?我小时候特别喜欢音乐,当了兵去部队也有望借我的文艺特长去个文工团啥的,毕竟我初中一年级时还被北京总政文工团选上过,想想也不错。结果体检时眼睛近视过不了关,当兵这条出路也就黄了。

1986年春节后,我找了一份塑料三厂的临时工作,当时和我一起的有45个人应招入选。去了不到三个月,我就建议厂子改造了一条车间生产线。厂领导看我有点出息,就想培养我,还找我谈话,想派我到东北全国最大的同行企业学习进修,还许诺我回来当车间主任。其实,我这颗不安分的心早有归属,就想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没有答应。

我心中所属的就是读音乐学院的梦想。大学没考上,正巧有消息说中央音乐学院有自费班,四年制、学费两万,太吸引人了,我是多想去啊!但两万的学费,那时对我来讲是天文数字,别说两万,我连两百都没有。

古人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说来说去没钱不行,我还得想办法赚钱。这时我就打起了我家柴炭房的主意。因为它正好邻街,我就游说我爸,说我要拆了重盖如何如何的利用起来。我爸听都不听,一口否决。他还是想着让我找一份安定的有长期保障的正式工作。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谁看得起个体户呢?又有谁愿意让自家的孩子当个体户呢?这条路走不通,咋办?我就又游说我妈、我姐。我妈作不了我爸的主,也不敢同意。不过我姐相对支持,姐夫也支持。这下我在家里就有了两个“同盟军”,我妈“中立”,我这胆子就大了不少。

▲ 年轻时的阿元

我先是偷悄悄地备下改造房子的材料,怕我爸发现,便藏到我三叔的房后面。我姐高中毕业后曾在一个工程队当过钢筋工,她帮我扎了两个门窗的预制横梁。有一天,趁着我爸妈半夜熟睡的时候,我就和我弟一起,人不知鬼不觉地把那间柴炭房连着院墙给拆倒了。

我爸一早出门上班,推自行车出来抬眼一看,咦?院里和大街不分了。不过我爸也没说啥,就上班走了。人家走了,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没成想等我爸中午下班还带着他俩徒弟一起回来。干啥?帮我盖房!我真没想到是这样,高兴坏了。没用几天,房子就盖好了。邻街还开了一个大大的窗户(提前预谋着做个铺面用)。

房子盖好了,可用它先干啥呢?开个小卖部吗?开小卖部需要不断地进货,我没有本钱,不行!想想还是做点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吧!当时,大同已经来了很多南方的裁缝,加工一套西装光手工费就30块呢,要不利用这间房开个裁缝铺吧!于是我参加了一个服装裁剪培训班,免费学习三天,感觉很好。回来试着和我妈说,结果我妈很为难,没同意,实际上家里没这30块钱给我当学费。我爸一个月挣五六十块,不仅我们全家五口人生活,还要时不时负担我家小叔叔一点生活费。我爸的工资给我妈没几个钱,家里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哪有富余的钱啊?

后来,恰好遇见个南方妹子要找房子开美发屋,相中我的这间房。我想,先租给她们也不错,一来我能有点收入,二来也能借着让我爸妈看看美发这活儿到底赚钱不。我也早有过开发廊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从小我就喜欢给人摆弄头发,从中学起就没少给家人、发小试着理过发。

动了这个心思后,我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给工友和家人理理发,不断地磨练着手艺。我早在高中毕业后(1985年)就在一张报纸上看过一则广告,说的是吉林一家杂志社有个函授班教美发、美容、服装裁剪。我就按照广告地址邮购了一套三本很薄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本美发介绍。实际上这本册子讲解的很简单,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理发常识和一些简单的诸如男士寸发怎么理、分头怎么理、女士的中长齐边发型和齐刘海怎么做等等。

▲ 阿元给母亲在下寺坡发屋做完头发后的留影

我一边看书,一边学着做起来。理发推子家里就有,那时我爸时常用它给我们全家人和亲戚朋友理发。剪刀是我妈当护士时拿回的一把手术剪,我爸给磨短了使用。我家还有一把过去的刮胡刀、电木梳子。就这几件家当,放在一个当年我妈做护士用过的医用铝制椭圆型消毒盒里。刚开始,先给我妈理,还不敢给我姐理,怕做不好出去让人笑话,毕竟我姐年轻。再就是我的发小、同学,后来单位同事、亲戚都成了我的理发试验对象。谁来了我就按照书上的造型给他们弄。

理来理去,我的手艺在实践中得以长进。不过说真的,我在这方面真是有天赋,我只要看过的发型就能做出来。给大家做完的头发他们都说不错。不过我想肯定也有做不好的地方,只是大伙儿鼓励我不明说而已。既然大家认可,我就信心十足、干劲冲天,就等时机成熟了。

还真等住了!一天中午,我单位轮班在家休息,姐妹美发店来了位新顾客要理发。正巧理发店的主理姐姐到老乡家串门不在,妹妹平时只是给姐姐打下手洗头发,不会理发,那时候又没有像今天有手机容易联系上,也不能看着来的顾客走了呀!妹妹也知道我会理发,就赶快跑到我住的房间喊我:“哥,你赶快给帮个忙吧!来了个理发顾客,我姐不在,你能不能帮忙理一下?” 我当时也没想别的,匆忙上阵。理完后正忙着给顾客吹风,扭头看到刚刚午睡起来的我爸。他就站在我家上房窗户看着我干活,边看边露出笑容。我边干活边拿眼睛瞟我爸,看着他那表情我知道,有门!我爸认可我能干这事儿啦!

当天晚上我就通知小姐妹找房搬家。当初租房子和小姐妹定合同的时候我就留着后手,和她们说:“我说不定啥时候用这间房,我用的时候提前两个月告诉你们啊!”就这样,她们一搬走我就开始策划装修了。

1987年,当时我还在塑料三厂上班。正值5月,全厂年检所有生产线设备近半个多月。每逢这时厂里都会给员工福利安排所有工人出去旅游,厂里报销火车票和住宿费,吃饭不管。我和我弟随单位刘师傅两口子一起去了北京。

当时我去北京的目的很明确,出去玩儿是次要的,主要是去北京买两个吹风机。我在别的理发店看见过吹风机的样子,“皇冠”牌的,好像是上海生产的很好用,算是名牌产品。当然也见过德国产的同款吹风机,一把就要七八百块钱,我一年都挣不了那么多钱,根本就不敢想。“皇冠”一把八十五元,这还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呢!我准备买两把,相当于四个月的工资。我出发时身上带了五百块钱,这是我一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到北京前门一带的美发用品商店找了半天没有。想想这东西是上海出的,要不去上海买吧。

正巧刘师傅两口子也想去上海,为了省钱我安排我弟自己回大同,我随他们夫妻俩搭伴儿去了上海。到了上海,吹风机倒是很快就买上了,但吃饭成了问题。我找不见回民饭店,就琢磨着买上四五袋方便面应付一下。进了一家商店,方便面除了收钱还要粮票呢。我原来没打算出来这么长时间,身上没带那么多全国粮票。

正当我失望的没法买推门要出商店的时候,售货员突然大声喊我,说有人替我出了粮票。我一看是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到现在她的模样我记不清了,只是依稀记得个子不高,笑眯眯的。是她替我付了一斤粮票,让我能买到五包方便面,算是帮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当年帮助过我这个有点落魄的外地人。商店里匆匆一面我虽然忘记了她的模样,但永远记着她的恩情,她是我的“贵人”。

我从上海回来就赶快整修房子,刷了房,自己制作了操作台并安装了镜子,置办了两把理发椅子,又做了一把长条椅子以便顾客等候。我爸特意给我做了个小锅炉烧热水,还亲手打造了个挂墙冲洗头发的铁皮桶,凉水有自来水上水管,热水要用水瓢往桶里灌。还仿造正规理发店的模样,用油漆在外面的墙垛上刷上理发店专用标识红蓝白斜条纹。

▲ 阿元(左)和朋友在下寺坡阿元发屋前的留影

一切安顿就绪后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我的理发店没名字!该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正好当时电视台播出日本电视剧《阿信》。《阿信》讲述了日本著名的百货连锁企业八佰伴创始人的艰苦奋斗历程。阿信从最底层学徒做起,历尽艰辛,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个日本女人的故事,在我心中埋下了个人奋斗成功的种子,我被阿信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所鼓舞。我也要向阿信学习,理发店干脆也叫“发屋”吧(那个年代开店都叫“发廊” ),但我的这个名字有着特别的含义。我出生在春节这天,无论阳历还是农历都在1月,即“元月”,占了两个“元”字。爸妈给我起的乳名叫“元春”。我是回族,祖先来自阿拉伯移民后裔,又因名字里含着“元”字,我的阿文名顺理成章就是“阿元”。恰好我中学时外语学的是日语,因此发屋名称中还特意引用了一个日本平假名“の”,也有标新立异引人注意的意思。“阿元の发屋”一切就绪,选了个8月的星期天正式开业。

未完待续……

阿元在八雅堂艺术空间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贺英

责编:菅雨婷校对:周建新

审核:邓琳监制:杨刚

来源:大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