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场跨越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对话在北京大学展开。来自京津冀三地不同行业领域的8位百姓宣讲员,结合亲身经历、真情实感,讲述了自己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感人故事。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近日,一场跨越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对话在北京大学展开。来自京津冀三地不同行业领域的8位百姓宣讲员,结合亲身经历、真情实感,讲述了自己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感人故事。
活动伊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同志发表致辞。他说,本轮三地联合宣讲在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推动文化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三地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写照,希望三地以此次宣讲活动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拓展协同深度,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更丰硕。
报告会上,八位宣讲员以“百姓故事+文化展示+文艺表演”的宣讲方式,将一个个参与三地文化建设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立体呈现了三地各区域各领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夏芸枫分享了她为自己的曾外祖父,也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撰写的一封家书,展现了革命后人坚定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颐和园“扫地僧”张旭,作为保洁员刻苦学习、工作的同时,变身文化网红,宣传介绍颐和园历史文化,用扫帚清扫自然环境,以脚步丈量文化遗产;龙在天皮影剧团演员李炟橙讲述了自己从学习皮影、制作皮影到传播皮影一路的执着与坚守,展示了皮影艺人通过不懈努力让中国皮影走向世界的坚定决心;大北照相馆摄影师贺柏音参与了诸多重大活动拍摄,从党的百年华诞到党的二十大拍摄,在师父的劳模奉献精神感染下,他直面各种挑战困难,成功完成各项重大拍摄合影任务。最后,用他的“老伙计”给全场观众记录下了最美瞬间。
出席活动现场的河北宣讲员充满艺术气息和历史底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郝士超,一出场就赢得满堂喝彩。他动情地分享自己从艺30年的心路历程和“夺梅”背后的故事;邯郸成语推广大使、邯郸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范文华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个人经历,展示了成语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应用场景。
天津的两位宣讲员尽显“津派”气质,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舞蹈系舞蹈编导教师马晓琳和大家分享了她创作舞蹈《泥塑华章》的故事,带领现场观众一起探寻天津泥人张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大郝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国家级非遗“戏法”第六代传承人王艺达借助“宣讲+戏法”,让听众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习新思想、领悟新精神。
本场报告会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京津冀首轮联合宣讲收官之作,得到了京津冀三地宣传、宣讲系统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预期效果。截至目前,首轮三地联合宣讲以“一周一站”的形式已在京津冀巡讲12场,实现“线上+线下”三地多家媒体平台联动,线上线下受众185.5万人,微博话题阅读量2896.6万。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来源:上上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