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电影《流浪地球2》主创将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融入月球核爆的硬核情节时,当电视剧《三体》用汪淼与孩子的对话消解视网膜上的倒计时带来的恐慌时——这些现象级作品揭示着中国科幻产业的新范式:技术硬核与文化魂魄缺一不可。在这片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疆域里,既能“降妖”(技术落
当电影《流浪地球2》主创将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融入月球核爆的硬核情节时,当电视剧《三体》用汪淼与孩子的对话消解视网膜上的倒计时带来的恐慌时——这些现象级作品揭示着中国科幻产业的新范式:技术硬核与文化魂魄缺一不可。在这片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疆域里,既能“降妖”(技术落地能力)又能“作诗”(文化叙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千亿市场呼唤更多跨界人才
《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连续两年超千亿元,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与科幻文旅板块原创能力凸显。
这种增长背后,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双重突破。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所说,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土壤”。载人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都可以成为科幻故事的素材。
在这个科技与人文的交汇路口,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科幻+人才”专题论坛上提出的产业演进路径极具启示性:从科幻文学的1.0时代,到科幻视听消费的2.0时代,再到科幻场景消费的3.0时代,甚至是未来的4.0科幻元宇宙时代,科幻产业形态每轮升级都在重塑人才需求图谱。当下来看,“科幻人才一定是能跨界的复合型人才,要懂得不同作品或不同载体之间的特性,了解如何把科技和文化进行融合。”伊迪说道。
“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启动
当下,科幻产业的边界早已突破文学范畴,向影视、游戏、文旅、科技产品等全链条延伸。在这片蓝海中,既懂脑机接口原理又能设计赛博义肢美学、既通晓《山海经》神话又能用AI生成异兽模型的“六边形战士”,正在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以科幻阅读为例,知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陈楸帆认为,科幻人才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即对科学逻辑的认知力;审美素养,即对人文价值的判断力;想象力素养,即跨界突破的创造思维。当前教育领域在学科上高度细分,而对于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来说,弥合学科之间的认知差异非常关键。
在科幻游戏方面,伊迪表示,科幻与游戏同在文化和科技的交汇处,表面上看是游戏,但背后的基础是科技和文化内容,游戏创作各环节都很需要能够融合科技与文化的科幻复合型人才。
同样的困境也体现在科幻影视的制作中,一部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不仅要有精彩剧情和出色表演,还需要运用先进特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就要求创作者既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艺术素养,又要掌握相关科技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但在实际创作中,往往存在编辑不懂技术、技术人员缺乏艺术审美等问题,影响了作品质量和表现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提出的“科技为骨、人文为魂、艺术为血肉”模型,精准勾勒出科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图谱:在电视剧《三体》剧组中,物理学家设定的纳米飞刃切割轨迹,需要特效团队以艺术语言重构为震撼的巨轮崩解镜头;在游戏《幻塔》开发过程中,剧情策划需同步解构星际移民的科技逻辑与玩家交互的行为数据——这类场景倒逼着人才能力结构的进化。
3月29日,在石景山首钢园四高炉的钢铁穹顶下,北京市科协启动“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对“科幻复合型人才”的定位,恰好回应了这种需求。他们不仅需要科学素养支撑技术落地,更需要审美能力完成价值判断,还需要通过想象力实现跨界突破。
三大创新维度
打造科幻人才“蓄水池”
截至目前,北京市集聚了近800家科幻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达480亿元,北京科幻产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的升级也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据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介绍,科幻复合型人才,是指那些不仅具备深厚的科学素养和科幻文化创作能力,还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他们既能够深入理解科幻文化的精髓,又能够掌握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将科幻理念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该培养计划呈现三大创新维度:首先是培养对象扩容,将焦点从青少年延伸至青年群体,构建从启蒙到就业的完整链路;其次是能力结构转型,从文学创作转向涵盖数字技术、艺术设计的复合型能力矩阵;最后是生态系统构建,通过高校试点培养、产业对接沙龙、国际交流合作等组合拳,形成科幻人才“蓄水池”。
这种转变具有深远意义:当科技工作者获得“硬科技+软叙事”的跨界舞台,既能延续专业优势,又能通过艺术赋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形成科技传播与文化创新的双向循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书记苗建军认为,传统学科框架已难以适应科幻产业需求,市科协面向产业和应用制定的培养计划正在重构高校培养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回望中国科幻历程,从《三体》的文学启蒙到《流浪地球》的工业探索,每一次破圈都离不开“跨界者”的推动。首钢园的钢铁熔炉曾炼就工业脊梁,而今,它熔铸的是更具雄心的未来:让科学与幻想在此交融,让“降妖的利刃”与“作诗的笔墨”共同书写下一个黄金时代的开篇。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