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体制内,收入18000,三套房子,省钱程度一般人无法比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1 20:09 2

摘要:"老韩,这鸡蛋五毛钱一个,比平时便宜一半呢!"我笑着回应,手里紧攥着布袋子。

"省钱的鸡蛋最香"

凌晨四点,超市门口排队长龙,我紧握购物袋,只为抢购限量特价鸡蛋。

身后白发老教授笑道:"张主任,您这么有钱也来抢便宜?"

"老韩,这鸡蛋五毛钱一个,比平时便宜一半呢!"我笑着回应,手里紧攥着布袋子。

我叫张节俭,单位里的同事私下给我起了个绰号叫"张半毛",意思是我能把一毛钱掰成两半花。

说来好笑,我在机关单位当了十几年的中层干部,每月工资一万八左右,家里还有三套房子,收入在同龄人中绝对算得上优越,可我这人就有个特点——省钱。

不是那种只会口头说说的省钱,而是融入骨子里的节俭,像我父亲那一辈人常说的"勤俭持家,吃穿不贵"。

夏天三十几度高温,我家也舍不得开空调,就靠一台老旧的立式电风扇硬扛,那是我结婚时单位发的福利,用了快二十年了。

买东西必定货比三家,家里的酸奶从不买成品,而是自己用酸奶机发酵,一盒普通奶发酵后能做出四五杯酸奶,算下来比超市便宜一大半。

衣服穿破了,我先缝补再说,每次拿起针线,总能想起小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补衣服的身影。

家里的那台老式缝纫机,是我至今舍不得扔掉的宝贝,黑色的机身上有些掉漆,踩踏板的声音"哒哒哒",却依然走线平稳。

妻子李巧灵是个温柔体贴的人,从我们结婚那天起,她就接受了我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更会精打细算。

"你看这菜心多新鲜,市场快收摊了,老板便宜三成卖给我的。"她每次买菜回来,都像打了胜仗似的。

我们家的账本记得清清楚楚,每一分钱的去向都了如指掌,连买根油条的钱都要记上去,这习惯保持了二十多年。

但儿子张勇不一样,他从高中开始就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常常抱怨我"小气"。

"爸,您能不能别骑自行车来学校啊?其他同学爸爸都开车,就您..."有次家长会后,他红着脸小声对我说。

"骑车省钱又健康,一举两得,再说咱家到学校才三公里,不值当开车。"我摸摸他的头,笑着回答。

记得那是张勇高二那年的家长会后,班主任组织了家长们的小型聚餐。

周围的家长都穿着体面,谈笑风生,有的甚至在炫耀自家孩子上的是什么补习班,花了多少钱。

我却骑着那辆用了十多年的老凤凰自行车,车筐里装着自制的三明治。

"这自行车都成古董了,张主任还舍不得换啊!"一位家长打趣道。

"好东西不换,耐用!当年这车可是花了我半个月工资呢。"我笑着拍拍车座。

那天餐厅里,其他家长点了一桌子菜,我却从包里掏出了自带的三明治。

"张主任,您这是......"班主任赵老师有些尴尬,顿了顿,补充道:"要不您也点几个菜?"

"我胃不好,医生建议少吃外面的食物。"我随口编了个理由,心里却在盘算着这顿饭要是跟着点菜得花多少钱。

坐在对面的王父眼里闪过一丝轻蔑:"张主任真是会过日子啊,我们都向您学习。"

他特意加重了"会过日子"四个字,语气里的嘲讽毫不掩饰。

张勇涨红了脸,丢下一句"我去洗手间"就离开了座位。

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羞愧和怒火,像小时候我看父亲穿着补丁衣服时的心情。

回家路上,我们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争吵。

"爸,您知道我有多尴尬吗?同学们都在笑话我!"他从不这样大声对我说话。

"有什么好笑话的?省钱有错吗?当年我上学,自行车都没有,全靠两条腿走路。"我的声音也不由自主地提高了。

"我们家又不是没钱!您天天这样,大家都以为我们家穷得揭不开锅了!"他的眼圈红了。

"人不能攀比,要懂得节约,这都是钱啊,你知道赚钱有多难吗?"

"您就是小气!死抠门!我宁愿我们家真的穷,也不想这样装穷!"张勇说完这话,摔门而去。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杯凉白开,不知该如何是好。

院子里的老式收音机播放着戏曲,那是我父亲生前最爱听的。

望着院子里那些我亲手种下的蔬菜,西红柿已经泛红,青椒油亮亮的,黄瓜藤爬满了自制的架子,我长长地叹了口气。

旁边的西红柿长得正好,再过两天就能摘了,想到不用买菜省下的钱,我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点。

夜深了,邻居家的灯都熄了,巧灵从厨房走出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老张,你别太放在心上,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

"可这有什么错呢?咱们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为什么要被人看不起?"我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喃喃自语。

巧灵看着我,眼里满是理解:"我知道你心里的苦,可是孩子不知道啊。"

那晚,我翻出了保存多年的老相册,泛黄的照片里,父亲瘦弱的身影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却笑得那么灿烂。

照片背面用褪色的钢笔字写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志气。"这是父亲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

高考那年,张勇考上了省重点大学,我默默地攒了一个信封的钱,准备给他送行。

"儿子,这是爸给你准备的生活费,够你用一学期了。"我有些局促地把信封递给他。

他却只拿了一小部分:"我申请了助学金,还找了家教工作,不需要太多钱。"

他的语气冷淡,眼神飘忽,不愿与我对视。

我知道他是不想用我的"省下来的臭钱"。

那刻,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想说的话梗在喉咙里,说不出来。

送他到火车站,看着列车缓缓驶离,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

"老张,别难过了,儿子会懂事的。"巧灵握着我的手,轻声安慰。

回家路上,经过那家我们从不光顾的西式快餐店,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买了两个汉堡。

"给你,咱们也奢侈一回。"我把汉堡递给巧灵,她的眼睛亮了一下,然后又黯淡下来。

"都这么多年了,你第一次带我来这种地方吃东西。"她轻咬了一口汉堡,眼里泛起了泪光。

日子依旧平淡地过着,我和巧灵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除了家里少了张勇的笑声和抱怨。

周末去菜市场,还是讨价还价;夏天还是电风扇加凉水;冬天仍然是厚棉袄而不是电暖气。

张勇偶尔打电话回来,话题不多,大多是"学习还行"、"生活挺好"之类的客套,听得出他在疏远我们。

直到去年夏天,小区居委会搞了个"生活经验分享会",不知怎么的,我被推荐上台分享理财经验。

"张主任看着普通,但人家可是咱小区的隐形富豪啊!三套房产,存款六位数,却从不张扬。"居委会的王阿姨热情洋溢地介绍我。

台下的邻居们一脸惊讶,交头接耳:"真的假的?看他那样,还以为家里挺困难呢!"

我有些尴尬,只好实话实说了我的一些省钱方法和投资心得。

我讲到如何把工资分成几部分:生活费、教育金、投资金、储蓄金;讲到怎样利用余额宝、国债、保险等工具让钱生钱;讲到如何精打细算过日子又不失生活质量。

令我没想到的是,分享结束后,不少邻居围上来请教问题,目光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嘲讽,反而充满了尊敬。

"张主任,原来您不是抠门,是真有本事啊!您那套房子增值一倍多了吧?"

"我一直以为您家经济困难,没想到是这么会理财。您那个攒钱法,我得回家试试!"

回家路上,我却没有想象中的喜悦。

这么多年攒下的财富,却从来没能让我和儿子的心靠近,那些房产证、存折,冰冷地躺在保险柜里,有什么意义呢?

我抬头看着蓝天,想起父亲弥留之际,握着我的手说的话:"儿啊,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当时我懵懂地点头,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其中深意。

巧灵最近有些不对劲,常常盯着电视发呆,眼神空洞。

一天晚上,我发现她在卧室偷偷抹眼泪,手里攥着一张老照片,是我们年轻时候的合影。

"怎么了?"我紧张地问,心里莫名慌张。

"老张,我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我有轻度抑郁。"她平静地说,像是在谈论天气。

"怎么会?为什么不告诉我?"我惊讶极了,一时不知所措。

"老张,我们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她突然问我,"我们有钱,却舍不得花;有条件过好日子,却总是苦着自己;有儿子,却让他觉得我们是负担。"

我一时语塞。是啊,为什么呢?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翻来覆去地想着巧灵的话。

天亮时,我做了个决定——带巧灵去旅行,就用我精心攒下的钱。

"我要带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趁我们还走得动。"我对巧灵说。

她先是不相信,然后惊喜,最后红了眼眶:"老张,你真的愿意花这个钱?"

"钱是死的,人是活的。"我摸着她的头发,感觉她比以前瘦了许多。

我们去了海南,住海景房,吃海鲜;去了云南,看花海,爬雪山;去了北京,拍照留念,参观故宫。

在旅途中,我看到巧灵慢慢找回了年轻时的笑容,眼中重新有了光彩。

"老张,要是早点这样,该多好啊。"她站在三亚的海边,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笑得像个小女孩。

"以后我们每年都出来玩一次,攒钱是为了花,不是为了存着看。"我紧握她的手,内心有种释然。

一个月后,儿子突然打来电话,声音焦急:"爸,我能借点钱吗?实习公司出了点问题..."

我没多问,立刻给他转了三万元。

刚放下电话,巧灵担忧地问:"这么多钱,你就这么转过去了?万一是骗子呢?"

"不会的,我听得出是儿子的声音。"我笑着回答,心里却有些忐忑。

后来才知道,张勇实习的小公司突然破产,拖欠了员工两个月工资,他已经揭不开锅了,住的地方也快交不起房租。

"您就这么转钱给我了?不问原因?"过了几天,他在电话那头有些惊讶。

"你是我儿子,需要帮助时,钱不是问题。"我轻声说,感觉眼眶有些湿润。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我听到了压抑的抽泣声。

那次之后,张勇的电话开始频繁起来,有时候只是闲聊几句,问问家里的情况,听听我和巧灵的旅行见闻。

去年春节,张勇带着女朋友小林回家。

小林是个清秀的姑娘,说话轻声细语,进门就递给我们一盒精心包装的茶叶。

"叔叔阿姨好,这是我家乡的特产,不贵,但很香。"她有些紧张地说。

我依然准备了简朴的年夜饭,几个家常菜,一碗饺子,但比往年多添了两个硬菜——红烧鲤鱼和清蒸鸡。

本以为小林会嫌弃我们家的简朴,没想到她吃得津津有味。

"叔叔,这饭菜真香,感觉跟我奶奶做的一样。"小林的眼睛亮晶晶的,"现在外面餐厅的菜,再贵也没有这个味道。"

饭后,小林主动帮忙收拾碗筷,还跟巧灵学习如何自制酸奶。

"阿姨,您这个方法太棒了,比超市的酸奶不知道香多少,还省钱!"小林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惊喜。

张勇坐在沙发上看我们,表情复杂,眼里有些我看不懂的情绪。

晚上,我正在阳台上浇花,张勇走过来,欲言又止。

"爸,我听小区里的人说,您资助了王大爷的手术费?"他犹豫着问我。

我点点头。

王大爷是小区的退休老工人,一个人住,子女都在外地。

前几个月突发心脏病,我正好路过,二话不说就送他去了医院,垫付了手术费,还每天去医院照顾他,帮他换衣洗漱。

"您平时那么省,为什么肯花那么多钱帮助一个不相干的人?"张勇困惑不解。

我沉默片刻,指了指客厅墙上那张泛黄的全家福:"你爷爷去世时,我才十二岁。他因病欠下一屁股债,你奶奶为了还债,做了三份工,累垮了身体。"

"那时,是住在隔壁的李叔叔帮我们渡过难关,他自己也不富裕,却把自家的口粮分给我们。那时我就发誓,一定要让家人过上无忧的生活,也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手。"

张勇似乎第一次认真打量这张照片,那里面有个瘦弱的男孩,眼神坚定而倔强,那就是十二岁的我。

"我省钱不是为了守财,而是为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我把手放在儿子肩上,"钱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工具。"

夜深了,我听到张勇和小林在客厅的谈话。

"我爸其实挺了不起的,只是我以前不懂。"张勇的声音里有着我从未听过的自豪。

"我能理解你爸爸。"小林轻声说,"我家曾经也很富裕,后来爸爸生意失败,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那种感觉...你永远不会忘记。"

"所以我一直崇拜那些能把钱管好的人,他们不是小气,而是有担当,有智慧。"小林的声音充满敬意。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准备去超市抢购特价鸡蛋,推开门却发现张勇已经穿戴整齐。

"爸,我陪您去。"他笑着说,手里还拿着两个保温杯,"妈煮的豆浆,我们带着路上喝。"

凌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我和儿子肩并肩骑着自行车,穿过熟睡的城市。

路灯下,我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像是两个时代的对话。

"爸,这自行车还挺好骑的,结实。"张勇突然说。

"那当然,凤凰牌自行车,老品质!当年买的时候可是攒了半年工资呢。"我骄傲地拍拍车把。

路上,他突然问我:"爸,您说省下来的鸡蛋和普通鸡蛋有什么区别?"

我笑了笑:"没什么区别,但省钱的鸡蛋吃起来特别香。因为那不只是鸡蛋,还有一种满足感在里面。"

在超市门口的长队中,我们排在最前面。

太阳慢慢升起,柔和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照亮了我们的脸。

"爸,以后您要是想帮助别人,但手头紧,可以找我。我现在工作稳定了,也该尽尽孝心了。"张勇突然说。

我点点头,心里满是欣慰。

那一刻,我知道,我终于在省钱与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也在父子之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

回家路上,我们买了些小菜和一条新鲜的鲫鱼,准备给巧灵和小林做顿丰盛的早餐。

"要是有事,就打电话给我,别一个人扛着。"临走前,张勇拍着我的肩膀说。

我知道,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因为我省钱而感到羞耻的男孩了。

钱财如水,取之有度,用之有方。

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懂得何时该省、何时该花,以及为何而省、为谁而花。

这或许就是我毕生所追求的生活智慧,也是我想传给儿子的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恋过的美丽风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