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德行,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家风家训的深意尤为重要。即日起天水市妇联将开设【中华优良好家风好家训每日展播】专栏,旨在通过真实故事、经典训诫和当代实践,展现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深远影响。每日一文,或品读古人家训,或聆听平凡家庭的感动瞬间,或探讨家风传承的现代意义。愿这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滋养心灵,唤醒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敬畏与传承,为后世树立榜样。
朱子垂范——半寸笔头写尽天地文章
熹平六年春,朱熹在考亭书院指导长子朱塾晨读时,发现其毛笔磨损严重却仍在使用。朱塾解释:"父亲教导'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此笔尚余半寸毫锋,仍可誊写《大学章句》。"朱熹闻言取来自己批注经典的秃笔,笔杆已磨出指痕,笔锋仅剩豆粒大小,却仍在笺注《楚辞集注》。
朱熹将此事写入《训子从学帖》:"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始得文章筋骨。治学如制笔,去芜存菁方见真章。"这种治学理念深刻影响朱氏子孙。四子朱在任焕章阁待制时,仍保持着"砚田不废耕,秃笔可雕龙"的治学传统,其编纂的《朱子语类》正是用三千余支秃笔写成。
在建阳朱子故居,仍保存着朱熹父子共用过的"双秃笔洗",铜器内壁密布笔锋磨出的细痕,见证着"学问自勤勉中出,文章从节俭处生"的家风传承。这种精神在当代演化为"绿色书房"理念,倡导知识传承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END-
来源 | 市妇联家儿部
编辑 | 于天超
责编 |张明霞、秦钰佳
审编丨汪萍
来源:天水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