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关店7万间!中国最“暴利”的行业,现状令人唏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1 21:02 2

摘要:从2015年巅峰时期的12万家到2024年仅剩不足5万家,这场娱乐帝国的坍塌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变迁的密码。

曾几何时,KTV是中国人夜生活的代名词。

霓虹灯招牌下,包厢里传出的歌声与欢笑声编织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谁曾想,这个曾被称为“暴利”的行业,在短短9年间关闭了7万多家门店。

从2015年巅峰时期的12万家到2024年仅剩不足5万家,这场娱乐帝国的坍塌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变迁的密码。

01

1960年代的日本酒馆里,三个人的走唱乐队正在为客人伴奏。

谁也没想到,这种“无人乐队”的创意会演变成席卷全球的娱乐方式。

当时有位名叫井上大佑的乐队鼓手,为了在演出间隙让客人自娱自乐,用八音轨卡带播放机改装出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机。

这个被命名为“8-Juke”的木箱,最初只是用来填补乐队休息时间的空白,却意外成为改变娱乐史的发明。

真正让卡拉OK进化的故事发生在台湾。

1980年代,台北街头的音像店老板周英发现,顾客总爱在他的试听间里即兴高歌。

灵机一动,他将5平米的小隔间改造成包厢,配上电视和麦克风,就此诞生了“钱柜”的雏形。

这种私密空间里的自由欢唱,让台湾人如获至宝,毕竟在戒严时期,民众连在家唱《绿岛小夜曲》都可能被举报。

1994年,钱柜进军上海静安寺,把包厢、自助餐、顶级音响打包成新式娱乐综合体。

彼时上海人均月工资500元,而钱柜包厢费高达180元/小时。

即便如此,白领们仍愿意花半个月工资在这里办生日派对,因为手握麦克风的感觉,象征着改革开放后的新生活方式。

世纪之交的KTV行业像极了后来的互联网创业潮。

北京麦乐迪用“量贩式”概念撕开市场,透明超市里3元一瓶的矿泉水击碎了“开瓶费”潜规则。

上海好乐迪推出学生证五折,把包厢变成90后的周末教室。

钱柜则用水晶吊灯和意大利真皮沙发,让商务宴请有了体面的去处。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KTV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仅钱柜单店月流水就超300万元。

这个时期,KTV经营者掌握着堪比互联网大厂的财富密码。

音响设备三年回本,酒水毛利率超300%,午夜场翻台率120% 。

学生党挤在下午场人均15元的迷你包,白领在晚场商务包间开芝华士,土豪在总统包撒钞票点《向天再借五百年》。

周杰伦新歌上线三天必进点歌榜,《爱情买卖》成为农民工兄弟的保留曲目,公司年会必唱《团结就是力量》 。

震撼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五道口某KTV甚至推出“奥运包厢”,实时转播赛事,配备拉拉队服和充气棒,包厢费每小时888元仍场场爆满。

02

2012年冬天,北京某机关单位的年终聚会破天荒改在食堂举行。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KTV行业突然发现,那些常年包下总统套间的“X总”“X局”消失了。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商务KTV营业额暴跌40%,洋酒供应商的开瓶率下降70%。

钱柜北京朝外店经理曾私下感慨:“以前支票结账占三成,现在全是扫码支付的个人账单。”

更大的危机来自年轻人的逃离。

当“95后”大学生发现,在唱吧APP录歌能收获500个赞,在全民K歌直播间唱歌有人送火箭,KTV的社交货币价值就打了对折。

2016年,某高校调查显示,62%的Z世代认为“在包厢里对手机修图比唱歌更重要”。

更致命的是,音集协突然下架6000多首金曲。

《十年》《死了都要爱》等时代记忆从点歌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猫叫》这类网络神曲,但大爷大妈们显然更享受《东方红》。

2020年春节,长沙解放西路某KTV老板望着空荡荡的包厢,默默关掉了中央空调。

疫情让这个依赖密闭空间的行业遭遇精准打击:

北京K歌之王宣布破产的公开信在朋友圈刷屏,杭州某连锁品牌200台JBL音响在闲鱼三折甩卖。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直接腰斩至483亿元,相当于倒退回2005年水平。

压垮骆驼的不仅是疫情。

上海徐家汇某十年老店的账簿揭示了行业困境,月租金从2015年20万涨至2023年45万。

服务员工资从3000元涨至6000元仍难招人、版权费从每年5万飙升至12万、年轻人均消费从80元降至35元,但要求包厢要有ins风拍照墙。

“现在下午场全是退休教师合唱团,自带茶水不点餐,团购价每人9.9元唱三小时。”

武汉某KTV店长苦笑道。

这群忠实客户撑起了70%的上座率,却也拉低了60%的客单价。

行业并非没有挣扎。

2022年,深圳某品牌推出元宇宙包厢,AR技术能让消费者与虚拟邓丽君对唱,结果大爷大妈们集体投诉“眼花”。

北京试水“KTV+剧本杀”融合店,但玩《死穿白》的00后嫌《最炫民族风》太吵。

吊诡的是,当行业将希望寄托于银发经济时,老年客群正在用最传统的方式解构KTV的商业模式。

南京的退休工人王阿姨组建了“夕阳红砍价团”,专门盯着倒闭转让的KTV抄底:

“我们团购了十年次卡,算下来每小时不到5块钱,比社区活动室还便宜。”

这种精打细算的生存智慧,让试图走高端路线的改造计划显得格外荒诞。

当2024年钱柜在台北关闭最后一家门店,人们在废墟中发现1988年的点歌本。

发黄的纸页上,《恋曲1990》的歌词旁还留着某位客人写的“升职加薪!”。

这个曾经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欲望的行业,最终活成了它最初反对的模样,那个在酒馆角落自娱自乐的无人乐队,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混响。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