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慢核航母,“法国之光”戴高乐号,凭什么是世界第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07:50 2

摘要:二战结束后,饱受摧残的法国军工制造业,短时间内根本无力独立搭建海防力量,好在全球采购跨国租赁的时代到来了。

“核动力”听起来高大上,但武器装备从来都不是有“核”就强。

就拿老加油!有问题?的戴高乐来说,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第三”核航母,纯粹是因为世界上只有三款核航母。

抛开核动力的外壳,它无论是在载机配置,还是综合参数,在国际军武市场都显得有些后继力不足。

当年号称“法国之光”的戴高乐,怎么就成了今天的这副模样?

法兰西的航母梦

法国的航母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彼时英国皇家海军所向披靡,而它们的“头牌”就是一艘又一艘航母。

法国受英国启发,将正在建设中的战列舰“诺曼底号”,改造成了常规动力航母“贝亚恩”号。

只可惜,“贝亚恩”这根独苗根本没机会在二战中发光发热,它唯一的高光时刻,就是将储备金连夜送到美国。

二战结束后,饱受摧残的法国军工制造业,短时间内根本无力独立搭建海防力量,好在全球采购跨国租赁的时代到来了。

短短三年,法国先后从美英手中租来了四艘航母。

原产于英国的“阿罗芒什”号,满载排水量高达11000吨。自美国远道而来的“拉法耶特”号与“博伊斯贝莱奥”号,也是11000吨的你说。大块头。就连体型较小的“德格斯密德”号,排水量也在8500吨左右。

也就是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五航母”强国,光航母排水总量都在7万吨以上。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自己的东西终究用不长久。

法国人明白,想要成为真正的“海军强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1950年,“自研航母”第一次被法国人纳入日程,其后经历南亚动荡、越法战争,该项目几经起落在11年后才修成正果。

崭新出炉的克莱蒙梭级满载排水量32000吨,甲板布局采用了当时最为前沿的斜直两段式,侧舷配有升降机备降区,放在20世纪60年代绝对算得上个中翘楚。

法国人还为自家“海军扛把子”准备了两台蒸汽弹射器,起降效率大幅度提高不说,万一某个出现差池,另一个还可以充当备用。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两台弹射器并非法国货,而是来自“敌蜜”英国。

转眼间来到了20世纪七80年代,电子雷达技术飞速发展,通信系统更迭也开启了二倍速,两艘克莱蒙梭级航母也顺应趋势进行了两轮现代化“大修”。

有源相控阵雷达装上了,“萨盖”电子干扰系统也配备上了,就连通信设施也换成了最新款的“锡拉库斯”卫星通讯系统。

“改头换面”后的克莱蒙梭级航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撑起了法国海军的牌面,可惜它们的结果算不上“善终”。

武器装备难道还有“善终”一说吗?

之所以这样说,纯粹是因为它们都在“当打之年”被迫“下岗”了。

1980年,法国正式将“核航母研发计划”列入待忘录。

彼时的他们踌躇满志,丝毫不知道这个“未来项目”,彻底将法国海防规划搅成了一锅粥。

由于研发资金链断裂,法国不得不提前“清仓甩卖”所有克莱蒙梭级。他们选择的“过渡产品”直升机航母,综合作战能力只能说聊胜于无。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如此破釜沉舟换来的“戴高乐号”,最终成果只能算差强人意。这艘“世界第三”核航母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差强人意的戴高乐号

在聊戴高乐号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西方国家对核动力航母如此热衷。

核动力也好,常规动力也罢,本质都是“烧开水”罢了。只不过前者的“燃料”是核反应堆,后者“燃料”是煤油、重油。

核反应堆的应用,真的能让航母作战能力迎来质的提升吗?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件事,航母本身的作战能力相当有限。

首先,它并不具备灵巧的运动姿态。由于航空母舰体型过于庞大,改变舰艇运动状态时,物体所受惯性也相当恐怖。

其次,它的航行速度也算不上快。一般情况下,航母航行速度在30节上下,能到达32节的,都算得上是发动机超负荷运转了。且航母制动一般只能靠熄火,船锚、反推引擎等常规制动装置,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再次,它也很难实现短时间机动部署。常规航母发动机在连续运转48小时后,才能达到正常运载功率,核航母待机时间也需要十几个钟头。

最后,航母身上搭载的热武器也不够看。甲板上的近防炮是拦截导弹的最后一关,仅有的几个垂发系统大多也只是为了拦截反舰导弹,部分航空母舰确实具备核弹搭载能力,但常规战争真的有必要激化到动用核弹的那一关吗?

所以,与其说航母能打,不如说是舰载机能打,航母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活动的“海上中转站”。

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戴高乐号”,它在21世纪初还算得上差强人意,在2025年却显得有些尴尬难评。

一方面,它是世界上最慢的核动力航母。

或许我们可以说得更加不留情面,哪怕算上常规动力航母,它也是航母家族的“吊车尾”。

美国福特级航母常规行进速度为30节,最高航行速度在32节以上,折合下来每小时大概行进60公里,日夜兼程也就是1440公里。尼米兹级航母比它慢一些,最高航行速度为30节,24小时可航行1334.4公里。

“戴高乐号”能跑多快呢?从法国官方公开的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满载状态下“戴高乐号”很难跑过27节,平均航行速度一般在25节上下。也就是说,日夜兼程一整天能跑1111.2公里就很不错了。

如此局限的动态部署能力,哪怕是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将军号”都能胜之一筹。

跑得慢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它的飞行甲板根本无法满足现代舰载机的起降需求。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当年法国人从老美手里买了一批E-2C型舰载预警机,准备装配到“戴高乐号”上,从而弥补本国的舰载预警机研发缺口。

结果航母下海后才发现,“戴高乐号”长度仅有75米的蒸汽弹射轨道,根本无法将E-2C提升至起飞速度。

最后,法国人不得不在完工的飞行甲板前沿又焊上了4米钢板,这才没让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E-2C可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硬通货,怎么到了法国手里就飞不起来了呢?是蒸汽弹射装置所给予的初速度不够?还是“戴高乐号”存在重大设计失误呢?

连续不断的大乌龙

戴高乐号所搭载的蒸汽弹射装置,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所配备的“同宗同源”。理论上讲,E-2C型预警机可以在尼米兹级航母上正常起降,就可以在戴高乐号上顺利服役。

可问题在于,该款蒸汽弹射装置应该搭配99米的飞行跑道,而戴高乐号的弹射轨道仅有75米。这短短的24米,是飞行员们用经验也填补不了的距离。

将近四分之一的“缩放比”又是怎么出来的呢?

船舰图纸从无到有需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审核,根本不可能出现搞错缩放比这样的“大乌龙”。法国设计师之所以搞“迷你跑道”,纯粹是为了填补前人留下的天坑。

当初为了设计建造戴高乐号,法国人几乎把自家海军掏空了。

两艘刚升级没多久的克莱蒙梭级说卖就卖,其他大型战舰也说淘汰就淘汰,可即便如此法国海军军费预算依旧十分捉襟见肘。

为了降低整体预算,他们决定不再为戴高乐号设计专门的核反应堆,反正他们手里已经有了K-15。

K-15型核反应堆额定功率150MW,原本为凯旋级核潜艇而生,可以满足绝大多数舰艇的动力需求。但问题在于戴高乐号不是普通舰艇,它是一艘数万吨重的航母。

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它的满载排水量为10万吨,所搭载的A4W型核反应堆单台输出功率195MW。两反应堆共同运转时,可为航母提供390MW的稳定输出。

也就是说,如果戴高乐号想要拥有与尼米兹级相仿的排水量与行动能力,必须抛弃现有的双反应堆设计,效仿老一辈核动力航母“企业号”,用数量堆叠满足质量要求。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以量取胜是有代价的。

企业号动力舱体积庞大,几乎与常规航母动力舱大小相仿,根本无法为武器装备、舰载机机舱腾出更多的空间与配重。且由于反应堆数量过多,企业号的故障发生率也居高不下,维护成本对于本就囊中羞涩的法国来说简直犹如天价。

既然如此,只有一条路能走了,那就是缩小航母配置,造一艘体型较小的核动力航母。

最终,戴高乐号的排水量仅有4.2吨,甚至没有到尼米兹级航母的一半。

小排水量也意味着更少的舰载机搭载量与更加局促的甲板空间,它只能停放29架阵风M与架E-2C,这31架飞机全部都是固定翼舰载机。

既然甲板空间都局促成这样了,为什么老法不愿意引进折叠翼舰载机呢?

原因非常简单粗暴,折叠翼舰载机体型更大,翼展也更长,需要更充裕的降落空间与更多的航母阻拦索。

算不上“大块头”E-2C都能让戴高乐号焊上了4米钢板,体型更大的折叠翼舰载机,是戴高乐号根本无法承受的存在。

结语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戴高乐”身上吃尽了苦头的法国人决定痛定思痛,将全部心血投入法国下一代航母中。

从目前公开的相关参数上不难看出,新一代航母排水量将突破8万吨,长度也将更上一层楼,与尼米兹级航母体量相当。

他们为新航母准备了全新的K-22压水堆,单台输出功率超过220MW。看来就在不久的将来,法国必将打破“27节魔咒”。

信源:

西方媒体一个字不报:戴高乐号遭遇耻辱一刻,055大驱离开澳大利亚后再次立功!https://www.toutiao.com/w/1826108875467840/

海军武器装备:法国航空母舰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rticle.html?item_id=7425275667719127330&app_name=news_article

来源:老烟斗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