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出售港口事件,折射社交媒体舆论乱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1 23:10 3

摘要:长和出售港口事件等相关内容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呈现“病毒式传播”,但信息同质化非常严重。例如:

乱象一:情绪“病毒化”,信息同质化。

长和出售港口事件等相关内容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呈现“病毒式传播”,但信息同质化非常严重。例如:

微博话题,“长和跪美卖国”阅读量超2.3亿次,讨论量达47万条,其中83%的内容聚焦于“损害国家利益”的道德批判,而对交易商业逻辑的理性分析不足5%。

抖音平台上,类似“长和自毁基石”的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达150万次,点赞量超10万,但内容多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评论区充斥“卖国贼”“晚节不保”等情绪化表达。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密切相关。

平台通过用户点击、停留时长、评论热度等数据,优先推荐高互动率的情绪化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假如用户浏览过一条批评长和的视频或文章,系统会连续推送类似内容,导致观点极端化片面化。

乱象二:官方言论与民间情绪形成“共振”,扩大效应。

事件曝光后,《大公报》等官方媒体连续发文,将交易定性为“助纣为虐”,港澳办、外交等机构也明确表态反对经济胁迫。

这些权威声音通过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成舆论主基调。

《大公报》3月13日的评论《莫天真 勿糊涂》直接质疑交易的“纯商业”性质,指出其可能导致中国航运受制于美国,该文章在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超10万次,转发量达2.3万次。

民众则依据舆论主基调,通过高度发达的自媒体宣泄情绪。通过“资本无国界”反思与地缘政治焦虑进一步放大情绪。

有网民质问“为何美国能禁止荷兰卖光刻机,中国企业却要‘纯商业’出售港口?”,这种“双标”认知通过社交媒体扩散,加剧了对交易的负面评价。

乱象三:谣言与阴谋论“病毒式扩散”。

社交媒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抖*音平台上一条题为“李嘉诚和白宫同时收到噩耗”的视频,声称“交易被东大终止”,点赞量达3万次,经核实为假信息。

微信群中也流传“长和与美国政府秘密协议”“港口将用于军事用途”等谣言,部分内容被截图反复转发,引发民众不满,甚至恐慌。

这种现象与社交媒体的“核链式传播”特性相关。

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往往通过夸张标题、断章取义等手段制造话题,而用户出于“吃瓜”心理或爱国热情,未经核实便转发扩散,形成“谣言雪球”。

乱象四: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再现

微博超话、抖音评论区等场域成为情绪宣泄的“主战场”。

在微博“长和事件舆论分析”超话中,用户互相强化负面情绪,形成攻击性言论。有网民称“李嘉诚一世精明,却在史书上留骂名”,此类评论获得超2000次点赞。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与“饭圈文化”高度相似。

部分用户将长和集团或李嘉诚“偶像化”,通过打投、控评等手段维护立场,甚至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人身攻击。

何祚庥院士因质疑舆论一边倒,被网民辱骂为“资本代言人”,相关言论在微博的转发量超5000次。

乱象五:“标签化”思维,“动机先行”逻辑。

公众倾向于将复杂事件简化为道德对错,“卖国”“跪美”等标签被广泛使用,而忽视交易的法律细节。

巴拿马港口特许经营权至2047年,交易需经巴拿马政府批准,背后的商业秘密和高度专业性,不是普通人能够明白的,不能简单贴上“卖国”、“跪美”等政治标签。

这种“标签化”思维导致舆论陷入“动机先行”的误区。

有自媒体分析认为贝莱德财团的收购是特朗普“印太战略”的一环,旨在削弱中国物流网络。

这种分析自媒体很难获得直接证据或准确判断,民众个人应对美西方打压及支持国家的最佳办法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这种分析只有国家智库及智囊团才更加严肃精准。

乱象六:“道德审判”

长和出售港口事件曝光后,社交媒体自发成为“道德法庭”。

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家国情怀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与日俱增,但商业决策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往往超出公众理解。长和集团强调交易“符合国际规则”,但公众更关注其“政治正确性”。这种认知理解的差异可能导致公众的“道德审判”,影响市场秩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

典型案例是网民对长和集团的“人肉搜索”与隐私泄露。部分用户通过技术手段获取长和高管的个人信息,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引发法律争议,这是不应该的。

乱象7:舆论一边倒。

事件后,社交媒体基本是指责、批评等负面信息,形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舆论一边倒或只发出一种声音,那么它的真实度势必大打折扣。

这样的舆论环境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不利于深化对外开放。

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局势对持不同观点的群体形成打压与封锁,对国家稳定与长治久安有害。

透视造成乱象的深层原因有三点:

第一、平台算法推荐“流量至上”。

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优先推荐高互动内容,导致情绪化信息泛滥。

抖音的“超长视频”流量密码显示,平台算法倾向于推荐耗时制作、高话题度的内容,而非理性分析。这种机制在长和事件中被放大,加剧了舆论一边倒。

第二、信息透明度与公众沟通的缺失。

长和集团未公开交易合同细节,也未对舆论质疑作出实质性回应,导致公众只能基于碎片化信息推测。

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多聚焦于官方立场,缺乏对交易商业逻辑的深度剖析。

尽管有专家指出交易估值低于市场水平(EBITDA倍数仅为13倍,远低于行业20倍),但此类信息未被广泛传播。

第三、法律工具与国际博弈不对称。

中国虽有《反垄断法》和《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但对境外交易的管辖权有限。长和此次交易保留香港和内地港口,通过资产切割规避审查,凸显了法律体系的短板。

有学者呼吁借鉴美国《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完善域外管辖工具。

破解之道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企业应该强化社会责任,重大决策需兼顾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尽可能主动披露关键信息,通过专家解读、第三方审计等方式减少误解误判。

平台应该优化算法机制,在流量推荐中加入“理性因子”,平衡情绪化内容与专业分析,避免算法加剧群体极化。

公众应该提升媒介素养,警惕“标签化”思维,在爱国热情与理性思考间寻求平衡,同时支持权威媒体的深度报道。

来源:手机用户大唐老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