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定风波》才懂: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2 15:12 2

摘要:《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现代人所焦虑的各种事情以及焦虑这种情绪,早在900年前就被苏轼治好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原来900年前那个被贬黄州的苏轼,早已参透现代人的精神困局。 苏轼用一场雨告诉我们: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屏蔽噪音”。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牵连,于是他被贬黄州,在此的第三年,三月七日,他和友人春游时偶然遇雨,同行皆狼狈,唯他写下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淋透了三个真相:
“莫听”什么?
苏轼半生飘零,他一路被贬,半生都在流放的路上,妻子也早早离开了他。经历过这些的人,在路上遇到雨也许会让内心的苦更加激荡,但他却不去听那穿过林间落在叶片上的驳杂声。
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灾祸和痛苦,面对没法驱赶的人生压力。如果每一个烦恼的声音都去听,不去筛选和屏蔽,那么我们注定会被焦虑所淹没。
“吟啸”自救
苏东坡在雨中缓行,他仰天长啸,这可以看做是他对命运的幽默反抗。面对突如其来的雨,苏轼并没有表现出有多难过,反而显得轻快。举一个形象的例子,今天的“牛马”打工人在工位贴“摸鱼保命”,或者在通勤路上听有声书和广播剧,苦中作乐是对生活最体面的报复。

“蓑衣”内核
苏轼的蓑衣可以挡雨,但雨不仅仅是雨,而是苦,所以蓑衣也不仅仅是雨具,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自我定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领导一句话否定就失眠,也有可能因朋友圈点赞少就自我怀疑。 没有“蓑衣”护体的人,一场小雨就能浇灭自己对生活的所有热情。

什么在困扰我们?我们被什么声音困住了?
苏轼的雨可能是意外,我们的雨却总是时不时来一场,甚至半生都可能在雨里。
我们可能会遇到“信息暴雨”,短视频带来碎片化阅读,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因为快餐文化而耐心下降,焦虑提升。
我们可能会遇到 “社交台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亲戚比来比去,同事也会明争暗斗。

我们可能会遇到“欲望冰雹”,人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看别人住别墅,就会嫌弃自己的老破小,我们看别人赚得多,就会后悔自己没选“风口行业”。
如果我们全部将这些声音都听进去,那么外界的声音就会成人生的指挥棒,人也会活成提线木偶。

事实上,黄州归来后的苏轼才真正迎来了他的创作巅峰:《赤壁赋》《寒食帖》皆成于此,而他的逆袭之道,正藏在《定风波》的下半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在给我们两条“反焦虑指南”:
“酒醒”了就要定期清理信息
什么让自己焦虑,就远离这样的焦虑,比如我们可以关闭朋友圈红点,或者取关贩卖焦虑的博主。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倚杖听江声”,每天留15分钟独处。

“斜照”相迎时分请期待希望
苏轼在被贬谪的地方没有自暴自弃,他种地、酿酒、做东坡肉,他把流放日子过成诗,把生活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我们普通人可以这样,加班后去夜市买点小吃,周末时候在家里睡一整天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出去一聚。

1101年,苏轼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这位在风雨中趟过一生的诗人,最终把苦难淬炼成了豁达。

我们该学他:
当面临被裁员时,默念“竹杖芒鞋轻胜马”
当面对失恋痛苦时,笑答“天涯何处无芳草”。
当面对被内卷时,高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真正的成熟,是看清生活残酷后,依然能在雨中“吟啸且徐行”。
我们都要勇敢喊出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图源:网络

来源:翻滚的杰尼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