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新启动,如果你在那天买入1个单位的CCER(即1吨碳抵消额),然后在2025年3月10日那天卖出,那么你可以赚43.86元。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收益率近70%,远超各类股票指数和基金指数。
摘要:
包括能源央企、头部券商自营部门、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早已开始布局,提前锁定资源,抢碳汇资源,抢碳资产筹码。
碳资产的财富效应终于开始通过碳市场显现出来。
去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新启动,如果你在那天买入1个单位的CCER(即1吨碳抵消额),然后在2025年3月10日那天卖出,那么你可以赚43.86元。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收益率近70%,远超各类股票指数和基金指数。
CCER市场重启的那一天,CCER的平均价格是63.5元/吨,稍低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又称“CEA”)市场70.67元/吨的价格。
一年多后的3月10日,也即是新的CCER方法学公布后,新签发项目开始挂网交易(3月6日签发)的第二个交易日,CCER价格高歌猛进,突破100元,最高达到107.36元/吨。而这一天的CEA收盘价为88.87元/吨。
图为近期CCER市场成交量、价格与成交额情况。
此后十多天,CCER的价格有所震荡,但多次站在100元以上,并且高于CEA价格。CCER与CEA开始出现分化和倒挂。
通常情况下,CCER价格是锚定CEA的,并适当低于CEA的价格,这样强制控排企业才有动力去购买CCER,用于抵消配额的清缴,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
那么,CCER市场和CEA市场为何会出现倒挂?CCER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谁在抢购和囤积碳资产?未来走势如何?
图为新方法学公布后,首批登记CCER项目信息。
CCER市场的价格、成交量以及活跃度开始超越CEA,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里涉及的原因包括政策导向、供需关系、市场流动性等。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EA)是强制性市场,参与主体是固定的,主要是控排企业。第一批是2200多家电力企业,扩容到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后,预计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即使以后把石化、化工、航空、建材等行业纳入,也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企业群体中进行交易。在非履约期,CEA的流动性枯竭成为常态,削弱了其价格发现功能。
金融系统人士对全国碳市场虎视眈眈,时不时呼吁市场开放让券商等金融机构入场。但好像决策层目前没有这个意向,尤其是一些控排企业,更不愿意金融机构进场,因为担心金融机构入场会抬高碳价,加大控排企业的经济负担。
对规模更大的CEA市场没让金融机构进场,但CCER市场却放开了。不管是需要履约的减排企业,还是非控排企业,都可以参与。
根据相关规定,全国重点排放单位、地方重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符合相关条件且自愿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开户,并参与到CCER市场。
以后,甚至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其中。
当然,市场活跃性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允许了券商和金融机构参与CCER市场,包括中信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华宝证券、中金公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证券等。
券商获批参与碳交易后,CCER市场生态发生质变。金融机构的入场不仅提升流动性,更将CCER从履约工具转变为包含环境溢价、政策预期、资本套利等多重属性的投资标的。
正如绿色未来信息科技创始人张仕元所言,当前我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券商在碳金融、CCER中的角色,会先成为企业盘活自身碳资产的交易对手,为碳市场的交易提供流动性,未来也有望成为碳资产的价格发现者和定价者。
当然,CCER市场交易激增,价格飙涨,机构纷纷抢筹,背后主要逻辑还是供需失衡和刚性缺口。
中创碳投碳市场首席分析师林立身对《财经》表示,根据目前公示的项目,预计今年能签发的CCER合计不超过5000万吨,远小于全国碳市场每年对CCER的使用上限4亿吨,CCER整体上仍然较为稀缺。
全国碳市场最近新增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控排行业,全国碳市场的覆盖排放量将从50亿吨增加至80亿吨。当前规定CCER抵消比例不超过5%的配额清缴上限,理论上光满足强制排放市场,就需要4亿吨CCER。如果加上场外企业减排需要和一些活动的碳抵消需求,CCER买方阵容非常强大,短期供需失衡是明显的。
而且海上风电、林业碳汇等项目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特性,更强化了市场对稀缺性的预期。
CEA配额有时间结转限制,CCER的使用目前没有有效期限制,其价值相对稳定,也给市场炒作提供了空间。
有人认为,当前CCER价格飙升,二级市场交易活跃,是因为签发项目太少造成,随着开发碳汇项目越来越多,CCER终归还是要锚定CEA价格。
我并不这样认为。即使长期看,碳市场一定会迎来几波财富效应。没有财富效应的市场,是不会有人参与的。而且这种财富效应,不能只局限在一级市场,只局限在那些能拿到资源的企业,还应该体现在二级市场,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
CEA主市场要求稳定,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底线机制下,必定会让CCER市场充当先锋角色,承接市场预期,未来甚至可能通过巴黎协定6.4条机制进入全球市场,与国际碳市场规则接轨,与国际绿色资本和技术创新相融合。
所以,CCER的价格一定会脱离CEA价格的约束,形成独立的市场化价格曲线。
其实,包括能源央企、头部券商自营部门、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早已开始布局,提前锁定资源,抢碳汇资源,抢碳资产筹码,甚至到二级市场抢购CCER,有些是为了完成减排任务,有些纯粹是囤货等待升值。
来源:能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