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08:50 2

摘要:2025年3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代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25年3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代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作为持续十四年的品牌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形成了十三篇调研报告和十二本论著(《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2024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以2013—2023年中国电影在IMDb网站(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批判话语分析(CDA)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综合频次、主题、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建构及传播态势,最终形成《202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3—2023年间海外网络评论数排名前300名的中国电影,按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剧情电影117部,占比39%,代表影片《江湖儿女》等;动作类电影(武侠片和功夫片为代表)86部,占比28%,代表影片《一代宗师》等;幻想类电影(科幻片和奇幻片为代表)51部,占比17%,代表影片《流浪地球》等;新主流电影(战争片和历史片为代表)29部,占比10%,代表影片《战狼2》等;动画电影17部,占比6%,代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排名前300名的中国电影共获取观众评论9047篇,获取媒体评论7196条,涵盖了多种语言类型。

《报告》分析称,十年话语权的更迭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竞合关系。2013—2015年间,“一带一路”倡议无疑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沿线国家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认可度达到了十年间的高峰。2016—2019年间,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海外评论开始深入探讨中国电影如何为全球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故事,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2020—2023年间,尽管面临新冠疫情、逆全球化趋势和地缘政治的挑战,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并未完全受阻,而是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探索新机遇。新主流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攀升至历史高点,话语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中西文化对峙,而是进入到了互融共生的新阶段。

对此,《报告》从内容、受众、平台三个维度提出话语建构建议,探寻中国电影重构国际形象与突破话语掣肘的新路径。一是针对内容影响力落差,提出以中外融通与东西互鉴消解“文化折扣”;二是面对受众接受度反差,应分域传播和分层叙事缓解“文化隔阂”;三是应对平台话语权逆差,建议以平台战略和价值对齐破解“文化失语”。《报告》提出,中国电影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摆脱西方固有的“霸权逻辑”,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对立,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置于不同价值系统中,以“和而不同”的价值诉求,“天下融通”的话语策略,把握多元价值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对全球文化的共通性探索。

活动最后,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分别针对《报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陈旭光强调,当前中国电影需跨越平台影响力、受众接受度及话语权的落差,尤其要关注海外民众的期待视野与网络话语权,聚焦大众接受逻辑,强化基层传播,使作品更贴近中下层群体需求,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张国涛表示,研究团队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当下与未来相结合,克服了时间跨度大、文本数量多的挑战,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保证了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形成了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以提升中国电影国际话语权为核心目标,其研究模式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与理论支撑。(谢羚 丛芳瑶)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